就业驿站就设在上长治村村口的小卖部。赵文娟 摄
核心提示
取快递时随手拿份招工单,买菜间隙登记就业意向,村口唠嗑聊出好工作,接娃放学时顺便参加招聘会……居民最熟悉的角落正悄然变身就业驿站,搭起企业与求职者之间的沟通桥梁。
为解决企业招工和农村劳动力求职间的“信息差”,罗源县自2022年4月起打造就业驿站,及时向居民推送辖区企业最新用工信息,提供有针对性的就业、创业技能培训,实现培训与就业无缝衔接。
目前,全县已建成就业驿站82个(含市级零工市场2个),覆盖全县11个乡镇,累计带动全县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6152人,让“养家”和“顾家”兼顾成为可能。本期深读记者走进就业驿站,探访小驿站里的就业大民生。
东南网8月29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赵文娟 实习生 周字艺)
村口驿站解“信息忧”
见到罗源县起步镇上长治村村民练玉结时,她正在村口的百谷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熟练地进行包装工作。
“我这份工作,是在村口小卖部聊出来的。”练玉结向记者回忆说,自己曾因照顾孩子在家待业了几年。2022年,两个孩子都上了中学,自己便想重新找个活干。
当年5月初,一天晚饭后,练玉结在村口闲聊,把自己找份工的想法告诉村支书黄琴,没想到黄琴很快给了她一份“惊喜”。
“原本只是随口一聊,当时她立刻登记了我的意向。”练玉结回忆,“不到3天,就回复我村口的百谷公司有用工需求。”
练玉结求职的顺畅,得益于村里新设立的就业驿站。上长治村以食用菌种植加工为主导产业,有3家食用菌企业,还有纺织、家具企业。2022年4月,黄琴在村口经营的小卖部成为罗源县首批就业驿站之一。
7月17日,记者在上长治村村口看到这间小卖部,小卖部门口墙上“找工作 来驿站”标语十分显眼,标语下方是就业招工信息宣传栏,上面贴着罗源县19家企业最新的用工需求,摆在地上的展板则是村里纺织、食用菌企业的简介信息。
“每隔半个月,县里会向企业征集招聘需求,将信息推送给各乡镇的劳动保障协理员,他们再把岗位信息表打印分送给我们,我们在第一时间把信息同步到村微信群和就业招工信息宣传栏,让村民第一时间获得用工信息。”黄琴说。
“我们在调研过程中,群众和企业都普遍反映一个问题:就业信息渠道不畅通。”罗源县人社局党组成员王小春道出了双方的难处,“一方面,老百姓找工作更多时候靠口口相传,有的是直接上门找企业,常常错过招聘时间;另一方面,企业招聘大多采用自主招聘和劳务派遣的形式,前者难以招到合适的人,后者用工成本较高。”
如何破解这个难题?罗源县的探索是:在村便利店、快递站、村委会、社区等人流量集中、信息畅通的公共场所,设立就业驿站。
“我们包装产品采取计件制,多做多得,工作时间比较灵活。”练玉结说,这份工作她做了3年多,每个月能挣3000多元,早晚还能接送孩子上下学,自己有收入,心里也踏实。
同练玉结一般,村里不少人受益于就业驿站。黄琴告诉记者,3年多来,她已经帮助本村近百位村民实现在家门口就业。
驿站“智”变延伸服务触角
滨岐社区位于罗源滨海新城,常住人口1.7万多人,流动人口2.2万人。台商投资区、经济开发区距此均在2公里路程内,辖区内有滨海实验小学、滨海第二实验小学,是罗源县地理位置的“C位”。2022年7月,罗源县松山镇就业驿站在滨海新城19区综合楼一楼挂牌成立。
7月17日,记者来到这家就业驿站采访。只见驿站门口LED屏上滚动播放着最新的招聘信息。驿站内,“福你就业”多功能终端让群众刷身份证即可实名登记求职,一键获取全县乃至福州市的岗位信息,并搭载社会保险、劳动维权等功能。现场的就业服务协理员提供政策解读、求职登记推荐、技能培训报名等“一对一”帮扶服务。
为了让驿站服务更加精准有效,松山镇成立了基层服务网格化管理小组,安排专人每月定期在社区、小区业主微信群里发布岗位、求职、培训信息。
滨海新城居民黄亨兴就是在滨岐社区求职群找到工作的。他在广东开了十几年叉车,2023年,为了照顾家中生病的老父亲,黄亨兴辞掉工作回到罗源。
去年3月,黄亨兴偶然间在滨岐社区求职群里看到福建联塑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叉车驾驶员招聘”的消息。抱着试一试的想法,黄亨兴联系了企业参加面试。半个月后,他顺利入职。
“家门口上班,骑电动自行车10分钟的路程,月薪6000元还管饭,很满意!”黄亨兴对这份工作很满意,他想长久地干下去。
企业同样为驿站点赞。联塑公司行政负责人陈志刚直言,这是“最接地气、最省成本的招聘方式”。之前,公司招工大多靠招聘网站、路边摆摊或者从其他公司“挖墙脚”,始终不够精准有效。
“我们更愿意招本地人,可招聘网站的信息常常无法精准投放给求职者,而且很多人也不信任平台上的信息。”陈志刚说,现在就业驿站由政府主导、扎根基层,为群众与企业之间提供关键的“信任背书”,精准对接本地用工需求。
为了让求职更便捷,罗源县还上线了“罗源易就业”智能服务系统。求职者实名认证进入平台,通过职位名称、薪资范畴、用工地点等选项直接查找岗位;对未就业成功的求职者,驿站也会实时跟进,每月通过短信为求职者推送“私人定制”岗位信息,提高对接成功率。
技能培训点亮就业路
前不久,由罗源县人社局主办的2025年罗源县马兰花网络创业培训班在滨岐社区开班,从上海返乡创业的林志伟是学员之一。
“放弃之前的工作回乡创业,勇气和动力源自我的母亲。”林志伟说。林志伟的母亲叶玉冰常年在上海做生意。2022年,叶玉冰回到罗源,充分利用优惠政策,成功流转到2080亩荒地,引入机械化耕作方式。次年,这片土地每亩收入超1200元,叶玉冰被村民们称为“种粮女状元”。随后,叶玉冰与省农科院专业团队合作,大胆尝试了“稻菜轮种”,并注册了“叶玉冰”农场商标。今年,她还将周边乡镇的甘薯、大豆、鸭蛋、竹笋等特色农产品推向市场。
“母亲的冲劲和情怀深深打动了我,我想为她打造个人IP,通过直播带货的方式,助力家乡特色农产品的销售。”林志伟说。可自己对新媒体一窍不通,正发愁时,听说家门口的就业驿站组织马兰花创业培训,林志伟毫不犹豫地报了名。
7天的课程,包括市场分析、平台规则、短视频剪辑、店铺注册、运营推广、直播话术设计等。此外,创业导师还会持续跟踪学员创业进展,并为有意向创业的学员提供帮助,包括创业导师资源库、本地电商服务商对接、小额创业贷款绿色通道信息等。
林志伟从原先的“电商小白”,到如今对新媒体有了较为系统的了解。“接下来,我准备静下心来全职做自媒体。目前,我们正在对接本地电商服务团队,预计9月会推出第一期视频。”林志伟说。
提升劳动力素质,职业技能是关键。王小春说:“一方面,我们通过线下就业驿站、线上小程序,收集建立技能培训需求清单,定期发送至县职业技能指导中心,帮助求职者精准匹配培训资源;另一方面,收集企业用工需求,将数控车工、普通车工、电工、钳工、汽车维修工等企业需求量大的职业技能纳入项目制培训,求职人员可在就近的就业驿站报名参加培训,对取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人员给予‘见证补贴’,实现培训与就业、培训与企业岗位要求无缝对接。”
据统计,2022年1月至2025年7月,罗源县人社局收集各方需求,对电工、工艺品雕刻工等开展技能培训,通过社会化考试,取得各类证书达4166人次,助推劳动者高质量就业。
小投入撬动大效益
如何充分发挥就业驿站的作用,有效链接庞大农村劳动力资源与企业用工需求,破解“就业难”与“用工荒”的困境?罗源县给出的答案是“政府主导+市场参与”。
罗源委托本土专业人力资源机构福州罗源之窗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协调组织劳动力招聘、面试等工作。在此基础上,借助村、社区日常走村入户的工作优势,鼓励引导村、社区成立劳务服务公司,积极开展就业推荐和培训登记等工作。这一模式有效利用了第三方机构的专业优势和市场触角,多维度、常态化深入乡村基层收集劳动力信息和挖掘企业需求,有效弥补政府部门因信息不对称造成的行政成本高、效率低的不足。
2023年11月,滨岐社区零工市场挂牌成立罗源县新景劳务有限公司,配备了1个就业服务协理员。
“每半个月,我们都要到自己负责片区的企业去实地看看,和老板、主管聊聊,掌握企业最新的用工缺口、岗位要求、薪资待遇、工作环境等第一手信息。”就业服务协理员兰垒馨介绍,他们还发布“入企探岗”短视频,让求职者对岗位有更直观的感受。
依托驿站,就业服务协理员们每个月都会在村(社区)内开展“社区里的招聘会”,提供岗位对接、就业创业政策宣讲、就业指导、劳动权益保障等一站式咨询服务。
如何确保相关机构和人员的持续投入热情?王小春一语道破关键:“小投入撬动大效益,靠市场化的激励机制盘活各方资源。”
罗源县设定奖补标准——为县重点企业每介绍一位新员工且稳定就业3个月以上的,对村级服务驿站相关工作人员奖补200元、人力资源中介机构奖补300元。去年年底,奖补升级加码,村委会、社区工作人员、村(社区)成立的劳务服务公司、各乡镇就业服务驿站相关工作人员也被纳入奖补对象,每成功推荐一位新就业人员到县内“四上”企业(规模以上工业、有资质的建筑业、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稳定就业,就可获得200~500元不等的奖励。
据统计,罗源近三年获得奖补共计59人,兑现金额24500元。“最关键的突破是,将奖补对象从‘新员工(仅限县内劳动力)’扩展至‘罗源籍或罗源县常住人口且社会保险断缴一个月以上的新就业人员’。这极大地挖掘了存量劳动力的潜力,特别是那些因家庭、年龄等因素短暂退出市场后希望重新就业的群体。”王小春说。
民生·闽声
让优质公共就业服务触手可及
福建日报记者 赵文娟
当前,为提升就业服务的便利性、精准性和时效性,“15分钟就业服务圈”建设正在各地深入推进。其核心是围绕居民生活圈,构建“步行 15分钟内可到达”的就业服务网络,让劳动者和企业在家门口就能获取优质就业服务,打通就业服务“最后一公里”。
在“15分钟就业服务圈”的建设中,零工市场和就业驿站共同构成覆盖城乡的灵活就业服务网络:零工市场主要布局在市、县(区)级,作为区域性枢纽提供统筹资源调度、政策落地等综合服务;就业驿站下沉至乡镇(街道)、社区(村),作为就业服务的“毛细血管”贴近群众生活圈。
在福建,一张“线上平台+线下驿站”覆盖全域的就业服务网已铺开——全省九市一区全部上线全市统一零工平台,农村、社区、园区、商圈、银行等嵌入线下就业驿站835家,服务覆盖所有县(市、区)。据统计,今年1—6月,全省累计发布岗位7.69万个,岗位需求人数51.61万人次,实名注册求职者31.65万人,零工月人均收入可超3000元。
在推进就业服务的过程中,我省各地还积极探索规范化权益保障体系建设,如:三明、南平两地创设“零工保”,通过政府购买或雇主买单模式,向平台零工免费赠送零工意外伤害保险,减轻零工个人负担,解除用工双方后顾之忧;龙岩零工市场在全国率先实现与国家电子税务系统数据互联互通,推出“支付即反向开票”场景应用,保证业务真实、税务合规,帮助企业更好降本增效和降低经营风险,向破解零工纳税难点迈出了关键一步。
公共就业服务的终极目标,是让每一位劳动者在“15分钟”内触达机会、在“家门口”实现价值。我们期待,未来公共就业服务能面向毕业生、“宝妈群体”、“银龄群体”等打造差异化服务体系;用数字技术提升服务精度,实现业务全流程可追溯,让服务从“可及”向“优质、高效”迈进。
罗源县滨岐社区就业驿站 赵文娟 摄
罗源县“巧指兰心”劳务品牌帮助宝妈实现在家灵活就业。(受访者供图)
滨岐社区居民黄亨兴通过就业驿站在家附近找到了开叉车的工作。赵文娟 摄
在罗源县马兰花网络创业培训班上,学员正在演练“直播带货”。(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