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福建频道 > 文教 > 正文
七夕:鹊桥一会,情牵千年
www.fjsen.com 2025-08-29 11:22:39 于丹 来源:东南网

导语

当夏夜的银河在天际铺展开璀璨的星图,牛郎织女的传说便在月光中苏醒。这个源自星宿崇拜的古老节日,承载着中国人对爱情最诗意的想象,也藏着我们对生活最本真的向往。七夕不是简单的 “中国情人节”,而是一场穿越千年的精神对话,提醒着我们在快节奏的时代里,依然需要坚守那些关于等待、承诺与心灵相通的美好信念。

星象映照人心

西周的田野上,先民们仰望星空时,最先注意到的是银河两岸那两颗明亮的星辰。《诗经・小雅・大东》中 “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 的记载,是牛郎织女传说最早的文字萌芽。此时的织女星还只是天帝的织工,牵牛星也仅是拉车的神牛,它们是农耕社会观象授时的符号,标示着七月流火、秋收将至的物候变化。

从星宿到爱情的转化,跨越了漫长的时光。西汉刘向在《淮南子》中首次记载 “乌鹊填河成桥,渡织女”,鹊桥相会的意象初现雏形。到了东汉末年,《古诗十九首》里《迢迢牵牛星》一诗中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已将两颗星辰完全人格化。织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的劳作身影,与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的怅惘神情,构成了最动人的爱情剪影。这种转变背后,是中国人将宇宙秩序人性化的独特思维,我们把对永恒的渴望,都寄托在了这对隔河相望的恋人身上。

杜甫在安史之乱中写下《牵牛织女》一诗,其中 “牵牛出河西,织女处其东。万古永相望,七夕谁见同” ,或许正是借星辰的永恒对照,感慨人间聚散的无常。而当他在《一百五日夜对月》中叹息 “牛女漫愁思,秋期犹渡河”,更是将个人的离愁别绪融入古老传说 —— 牛郎织女尚有七夕相会的约定,战乱中的夫妻却连这样的期许都成奢望。从《诗经》到唐诗,七夕成为中国人表达相思最经典的文化载体。

金风玉露的爱情传说

北宋的那个七夕,秦观在词《鹊桥仙・纤云弄巧》中写下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将七夕的浪漫推向了新的高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的感慨,道尽了久别重逢的珍贵;而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的哲思,则超越了爱情的悲欢离合,成为中国人爱情观的经典注脚。这句词之所以流传千年,正因它点破了爱情的本质 —— 真正的相守不在形影不离,而在心灵的永恒契合。

牛郎织女的故事在历史长河中不断丰富完善。南北朝时期,《殷芸小说》记载天帝因织女嫁后废织而怒,责令她与牵牛每年仅相会一次,此时的传说已融入了对封建家长制的隐喻。到了清代,故事中又加入了老牛献皮、王母划河等情节,使反抗压迫、追求真爱的主题更加鲜明。这个不断演化的传说,其实是中国人情感需求的镜像——我们既渴望 “男耕女织” 的平凡幸福,又赞美 “鹊桥相会” 的执着坚守,更向往冲破束缚的自由爱恋。

在不同民族的文化土壤中,这个传说又开出了各异的花朵。壮族的《七姐妹》故事里,仙女因翅膀被困人间与孤儿成婚;新疆卫拉特蒙古族的《格拉斯青》中,猎人用套马索留住了天鹅仙女。这些变体传说中,农耕文化的 “窃衣” 与游牧文化的 “套马” 形成有趣对比,但核心始终是人类对美好爱情的共同向往。2006 年,七夕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两年后牛郎织女传说也成为国家级非遗,这些认定正是对这份文化遗产价值的最好肯定。

民俗中的指尖智慧

七夕又称 “乞巧节”,这一名称满溢着女性智慧,揭示出其最初的核心内涵 —— 向织女乞求心灵手巧。东晋葛洪在《西京杂记》中记载 “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 ,由此可知,穿针乞巧的习俗在汉代便已出现。这一看似简单的民俗活动,实则蕴含着古人对生活美学的深刻追求。

01.七夕香桥会

在江苏宜兴,七夕香桥会别具特色。香桥由牛郎织女鹊桥相见的传说衍化而来,人们用粗长的裹头香(以纸包着的线香)搭成,长四五米、宽约半米,装上栏杆,栏杆上扎着五色线制成的花装饰 。七夕夜里,人们齐聚祭祀牛郎、织女双星,虔诚祈求幸福吉祥,仪式完毕后将香桥焚化,寓意牛郎织女已踏着香气走过鹊桥,欢喜相会 。

02.“投针验巧”

“投针验巧” 的习俗则充满诗意与趣味。明清时期,女子们会提前准备 “鸳鸯水”,即把白天与夜晚所取之水混合,或河水与井水混合 。将水置于盆中,经一夜放置与一天曝晒后,水面会形成一层薄膜 。节日午后,姑娘们相约来到院中,轻轻将针放在水面,针因水的张力漂浮在薄膜上,随后观察盆底针影 。若针影呈现出花朵、云彩、飞禽走兽等各种形状,便意味着得巧;若针影笔直如线,则为 “拙征” 。

03.七夕“迎仙”

在广东,七夕节的乞巧习俗丰富多样且极具特色。从七月初六晚开始至初七晚,姑娘们身着新衣、佩戴新首饰,焚香点烛,对星空虔诚跪拜,此为 “迎仙”,且需自三更至五更连拜七次 。拜仙之后,姑娘们手执彩线对着灯影穿针,若能一口气穿过七枚针孔,便被称为 “得巧”,视为巧手;反之则为 “输巧” 。此外,广东民间还有用苹婆供奉、编制奇巧小玩意、以 “拜仙禾” 和 “拜神菜” 拜神等习俗 。

七夕佳节,祝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于丹)

责任编辑:周冬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