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福建频道 > 文教 > 正文
歌曲《延安颂》:闽籍女作家莫耶写就的时代之音
www.fjsen.com 2025-08-30 09:19:26 来源:东南网

1939年秋,战斗剧社演出莫耶创作的话剧《水灾》。(资料图片)

莫耶在《人民军队报》报社留影。(资料图片)

东南网8月30日报道(福建日报实习生 黄心媛 林萌 本报记者 陈尹荔 整理)

在安溪县金谷镇溪榜村,坐落着一座名叫“逸楼”(又称“晚香别墅”)的小洋楼。由晚清泉州进士曾振仲题写的“逸楼”红字高高悬挂,西式罗马建筑风格的白墙点缀着闽南红砖的雅韵,倒映在楼前的一池清水中。这里是杰出的革命家、女作家莫耶童年生活的地方。

莫耶(1918—1986年),原名陈淑媛,曾用笔名“白冰”“椰子”“沙岛”,泉州安溪人。

“莫邪”是古代传说中的铸剑女英雄,也是宝剑名,是正义的化身。作为不朽的抗战歌曲《延安颂》的词作者,陈淑媛选择以“莫邪”的谐音“莫耶”为名,表达了她要像“莫邪”一样,为抗战事业奉献一切的崇高志向。

思想星火,笔尖生焰

1918年,莫耶出生在安溪县崇善里东溪乡(今金谷镇溪榜村),自幼聪颖,被乡人誉为才女。她10岁即能吟咏“春日景色新,行到山中亭;亭中真晴朗,风吹野花馨”的诗句。

1932年,莫耶随父移居厦门鼓浪屿,就读于慈勤女中。在校时,她对写作的热爱与日俱增,她的散文《我的故乡》被国文老师推荐到厦门《江声报》上发表,习作亦多次被上海进步刊物《女子月刊》采用。

也是在鼓浪屿,她目睹了“万国租界”里日本浪人横行、外国水兵欺侮中国人等种种乱象,带着对现实的愤慨与思考,写下了《无声的期望》。在文中,她提到“灰色的宇宙……将要经过一番洗礼,一番整顿”,少年的心灵中种下了进步的种子。

1933年,“福建事变”失败,莫耶参与创办并发表了小说《黄包车夫》的《火星》旬刊被国民党特务大量查抄并烧毁。父亲陈铮怕女儿惹祸上身,把她锁在家中,父女从此产生裂痕。

1934年,在母亲的帮助下,16岁的莫耶带着18块银圆只身去往上海。

在上海,她历任《女子月刊》杂志社校对、编辑、主编,常与一些左翼作家接触,深入工厂了解女工生活,并以“陈白冰”为笔名,在《女子月刊》上发表多篇宣传抗日救亡和妇女解放的作品。这批早期剧作被上海女子书店列入“女子文库”丛书,于1936年出版。这是莫耶的第一部著作《晚饭之前》(独幕剧集)。

1936年11月到翌年5月,莫耶回到家乡安溪,创办了两个抗日妇女识字班,并动员其大嫂、二嫂授课,借以宣传妇女解放、男女平等的思想,反对封建陈规陋习,识字班学员有50余人。

歌颂延安,激奋神州

1937年七七事变后,全面抗战爆发。七七事变的第二天,莫耶与南国社戏剧家左明一起在上海组建了抗日救亡演剧第五队。她采用各种形式进行抗日宣传活动,并在《西京日报》上发表抗日救亡剧作《军号》。

同年10月,抗日救亡演剧第五队摆脱国民党特务的盯梢和纠缠,终于到达革命圣地延安。莫耶虽然只有19岁,却已成长为一名抗日救国的文艺战士。也是在延安,陈淑媛的名字正式退场,取而代之的是莫耶——寓意以自己的生命铸成锋利的宝剑“莫邪”,扫除黑暗与邪恶,打败日本帝国主义。

作为当时从沦陷区及大后方首个到达延安的文艺团体,上海抗日救亡演剧第五队一到延安就为党政军机关和人民群众演出救亡戏剧和歌曲、话剧等,包括莫耶编排的独幕剧《九·一八》,受到当时在台下看戏的中央领导同志的肯定。

在鲁迅艺术学院筹备期间,莫耶等全体演剧队员进入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1938年春,鲁艺成立,莫耶先是在戏剧系学习,后又转入第一期文学系。也就是在这个时期,她和音乐系同学郑律成一起创作了《延安颂》。

“延安的生活是我们一生的转折点。延安犹如茫茫大海中的灯塔,在西北高原上发出灿烂的光辉,照耀着整个中国。”莫耶在《烽火岁月》中如是说。

那是1938年4月的一个黄昏。当天,延安城内召开群众大会,散会后莫耶和鲁艺的同学们依然兴致勃勃。他们出了北城门,爬上校舍的半山坡。望着城里出来的一队队抗大的学生和战友,听着他们的歌声和口号,莫耶心潮澎湃,禁不住发出感叹:“啊,延安!”

当时,鲁艺音乐系的朝鲜籍同学郑律成同样感受到了一种激情,他对莫耶说:“给我写个歌词吧,就写这个感情,就写这个情景,把眼前生动的延安写出来就行!”

沐浴在革命光辉中的延安,激起了莫耶的无限情思。她第一时间写下题为《歌颂延安》的歌词:

“夕阳辉耀着山头的塔影,

月色映照着河边的流萤,

春风吹遍了坦平的原野,

群山结成了坚固的围屏。

啊!延安,

你这庄严雄伟的古城,

到处传遍了抗战的歌声……”

郑律成如获至宝,他把自己关在房间,用时两天完成了《歌颂延安》的谱曲。随后,他与鲁艺的女声乐家唐荣枚以男女声合唱的形式,在延安礼堂为毛主席和中央其他负责同志演唱了这首歌曲。一曲歌罢,毛主席带头鼓掌。莫耶就坐在礼堂内,看到毛主席鼓掌,她激动得热泪盈眶。演出次日,党中央宣传部来人要走了歌篇,几天后歌名改为《延安颂》。从此,《延安颂》的歌声响彻延安城,传遍各抗日根据地,成为激发国人抗日爱国热血的战歌。

莫耶的歌词,倾注着对革命圣地满腔的热情和由衷的赞美,具有抒情性,又富战斗气息,鼓舞革命战士的杀敌斗志。

正如歌中所唱:“啊!延安!你这庄严雄伟的古城,热血在你胸中奔腾……”千千万万青年人在抗日战争潮流冲击下,如同奔向太阳一般奔到了延安。

那笔记本上飞扬的诗行,正是莫耶向时代捧出的滚烫跳动的心脏。那五线谱里奔涌的旋律,比号角炽热,比战鼓悠长,沿着延河传响神州大地。

初心不忘,执笔为剑

1938年冬,莫耶加入鲁艺组织的实习队,跟随八路军一二○师师长贺龙,奔赴华北抗日前线。战火纷飞中,她口袋里总是装着笔记本,随时随地采访、记录。

莫耶以笔为剑,创作了话剧《丰收》《讨还血债》《齐会之战》《水灾》《一万元》《百团大战》,独幕话剧《叛变之前》《到八路军里去》和歌剧《荒村之夜》等文艺作品。当剧社在枪林弹雨中拉开粗布幕布,她既是创作者又是裁缝。剧社演出的服装,多由莫耶剪裁缝制,有时她也参与演出。

莫耶还参与编印前线刊物《战斗文艺》,并代表部队文艺工作者加入晋绥边区文联,被推选为常务理事。她被贺龙誉为“我们一二○师出色的女作家”。

1944年至1949年,莫耶先后担任晋绥军区政治部《战斗报》编辑、记者,西北军区《人民军队报》主编、总编辑。1950年,她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她转业到《甘肃日报》社,任副总编辑。

1979年,年过花甲的莫耶出任甘肃省文联副主席,重新拿起搁置多年的笔,一心倾注于文学创作,相继写出电影剧本《战地火花》及小说《啊鼓浪屿》《生命的拼搏》《枪林弹雨见英雄》等,编辑出版了自选集《生活的波澜》和回忆老一辈革命家的文章。

她说:“作为一个共产党员,进入暮年时期,时间愈少愈感到珍贵,总希望一息尚存,就要有一分热发一分光,记录下一些前辈人走过的足迹。一来勉励自己不敢懈怠,不忘革命初衷;二来帮助青年一代了解过去的艰苦岁月,奋发斗志,为振兴中华做出贡献。”

由她创作的《延安颂》,至今仍传唱不衰。新中国成立后,它又出现在电影《南岛风云》《峥嵘岁月》《椰林曲》《永不消逝的电波》及电视连续剧《延安颂》里。2009年5月,《延安颂》入选“中共中央宣传部推荐的100首爱国歌曲”。这首歌穿越数十载风风雨雨,将永远铭刻那段峥嵘岁月的回声。

责任编辑:孙劲贞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