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到基层“上班”?育才引智两不误
2025-08-30 09:09:47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孙劲贞 我来说两句 |
原标题:厦门首次与中国人民大学开展社会治理实岗锻炼计划合作,助力人才与城市双向奔赴—— 暑假到基层“上班”?育才引智两不误 东南网8月30日讯(福建日报见习记者 傅韬旭) 近日,在厦门官任社区,来自中国人民大学的2024级硕士研究生李佩哲认真聆听、记录社区党委书记分享的社区治理经验与智慧。短短6周时间,李佩哲走遍了厦门6个区、7个社区。“听故事、记细节、悟道理。”李佩哲这样形容一天的工作。作为一名在读硕士研究生,李佩哲口中的“工作”是什么? 今年,厦门首次与中国人民大学开展实岗锻炼计划合作,首批引进两名学生,到厦门市委社会工作部开展为期6周的实岗锻炼。“首次合作,我们提供了‘基层治理’和‘融媒体宣传’两个岗位,并为学生提供田野调研、工作实务等方面的指导和帮助。”厦门市委社会工作部一处一级主任科员罗剑介绍。 “选择厦门,是因为我觉得这座城市本身就带有‘实践基因’。”李佩哲说,此前在研读国家建设、社会治理等相关书籍时,了解到厦门是经济特区,也是基层治理创新的热土,用6个字可以概括为“港、景、文、侨、台、特”,“我对这背后的故事充满兴趣,于是主动报名了‘基层治理’岗位”。 “上岗”前的李佩哲对这份工作充满好奇:基层治理是怎样运行的?专业社工就是网格员吗?带着诸多疑问,李佩哲跟随前辈,前往厦门党建引领“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融合试点社区开展调研。“同事们告诉我,所有工作都得落到基层,社会工作说白了就是做‘人’的工作,通过实地走访,我对这句话有了更深的理解。”李佩哲回忆,在海盛社区,不善言辞的志愿者大姐分享了她服务居民的初心——在为群众服务中实现自我价值;在坑内村,满怀家乡情怀的村党委书记对改变现状、克服困难表现得干劲十足;在海天社区,社工们分享了他们盘活各类资源的智慧,他们将周边的爱心企业、中小学、志愿者协会,甚至健身房,都吸纳到了社区治理的队伍里。 这些深入基层一线的调研经历,让李佩哲对基层治理、专业社工有了初步的认识。作为国际中文教育专业的学生,她也开始思考所学专业和基层治理工作的关系。官任社区的调研之旅,让她找到了答案。 这是一个会集众多外籍人士的国际社区,为促进居民自治和社区融合,社区工作人员成立了无国界调解工作室、境外人士社工服务站、“洋妈妈”巾帼服务队等,将官任社区打造成“近邻地球村”。“我们的治理理念是‘以外理外’,比如我们邀请外籍代表担任社区顾问,社区大小事宜都会请他们协助解决。”官任社区党委书记颜翔分享道。 听到“以外理外”这个词,李佩哲恍然大悟:这不正是国际中文教育领域“让外国人教外国人汉语更有效”的理念吗?或许未来,自己也能成为一名国际社区的专业社工。 此次“下基层”经历,为李佩哲打开了认识社会的新窗口。在正式步入“社会大学”之前,她通过基层实岗锻炼的方式了解到基层社会的真实面貌,更感受到了厦门这座城市的开放与包容,让这名来自甘肃的小姑娘萌生了“留厦来”的想法。“在厦门的这些日子,我看到了一座城市对年轻人的接纳,它不把年轻人当作简单的‘参与者’,而是视作城市发展的‘共建者’,用开放的姿态为年轻人提供表达观点、施展能力的空间。”刚结束实习不久的李佩哲告诉记者,在了解了厦门市人才引进的相关政策后,更加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温度,或许毕业后,自己会到厦门工作。 “与中国人民大学的实岗锻炼计划合作,是今年厦门市委组织部、市委社会工作部与中国人民大学合作共建‘厦门社会治理学院’的一部分。此项合作有利于深化政校协同人才培养,并将服务学生成长同地方招才引智相融合,赋能厦门人才引进,吸引高校更多优质生源来厦就业。”罗剑介绍。 |
相关阅读: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