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福建频道 > 民生 > 正文
千里之外,一座由福建商人捐建的纪念碑静静矗立......
www.fjsen.com 2025-08-30 21:48:33 来源:新华社

在云南畹町,一座高悬于山脊的纪念碑静静俯瞰着中缅边境。碑身镌刻“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碑”字样,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这座纪念碑由一位千里之外的福建商人捐建。“父亲希望我有朝一日,能为牺牲在滇缅公路上的先辈们建一个‘家’,作为忠魂归国的归宿。”2005年,来自泉州晋江的林晓昌出资350万元,在滇缅公路终点建起纪念碑,兑现了对父亲的承诺。

1939年,滇缅公路成为维系战略物资输入的“生命线”,但国内极度缺乏熟练司机与修车人才。1939年2月7日,南侨总会发布第六号通告《征募汽车修机驶机人员回国服务》,征募懂驾驶、会修车的华侨青年回国服务。同年2月,首批80名机工从新加坡出发,其全称为“南洋华侨机艺工程回国服务队”,后人称之为南侨机工。

短短数月,逾3000名华侨青年毅然告别南洋舒适生活,分批次返回战火中的祖国。林晓昌的父亲便是其中一员,准确地说,是他的“义父”。

1980年,林晓昌在畹町初次见到林福来时,便有一见如故之感。作为第五批回国的南侨机工,祖籍厦门的林福来常向他讲述南洋机工的故事——如何穿越轰炸运送机枪炮弹,如何含泪埋葬战友遗体,如何在泥石流中抢通道路……

林晓昌说,抗战胜利后,林福来最放不下的,是当年阵亡的同伴。1952年,这位老人从缅甸重返云南,徒步重走滇缅公路,试图寻找当年的荒冢。短短三个月里,他沿滇缅公路找到了100多个当年亲手掩埋的战友坟墓。

这些故事深深震撼了林晓昌。1982年,他决定认林福来为义父,改姓林,为他养老送终。两位闽南人就这样在异乡有了命运的交集。

事实上,他是三千多名南侨机工的“儿子”。“1994年清明,父亲曾坐在院子里望着缅甸方向落泪。他心里牵挂的,是战友们没有坟墓、没有后人,日后无人祭拜。”林晓昌说,不久后,父亲离世,但这句话在他心里埋下了火种。11年后,抗战胜利60周年之际,“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碑”在滇缅公路终点立起——归国忠魂终于有了归宿。

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碑。新华社发

如今,最后一位南侨机工蒋印生也已离世,但他们的精神仍在延续。林晓昌担任云南省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战历史研究会会长,持续挖掘、研究和传播机工历史。2017年,他推动建成了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馆。2018年,“南侨机工历史档案”入选《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这段历史成为民族记忆画卷中不可或缺的一块重要拼图。“我们要让青年知道,这条路上奔驰的不只是货物,更是一个民族不屈的灵魂。”林晓昌说。

如今,在畹町的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馆内,一张张老照片、一件件实物安静陈列,诉说着那个烽火连天的岁月。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观者在此驻足,聆听讲解员讲述机工们的故事。

站在畹町的纪念碑前,远望连绵的群山,仿佛还能听到当年运输车的轰鸣声,看到那些年轻机工们坚毅的面容。他们用生命铺就的不仅是一条物资运输线,更是一条永垂不朽的精神之路。

责任编辑:孙劲贞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