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展现场
东南网8月31日报道(记者 卢金福 实习生 陈雅茹)“谢真的夫人用竹篮装炸药,上面裹上年糕,从泉州坐船去厦门,等汽笛响要开船时才匆忙上船,借着开船的慌乱,混过了军警检查……”8月30日,“烽烟淬魂共铸中华”——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和台湾光复80周年图片展启动仪式现场,抗战老兵后人郑岚一段关于“年糕藏炸药”的讲述,将台下听众的思绪拉回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
这段惊心动魄的经历,是郑岚的祖父郑抱一(原名郑水河)与同伴的真实抗战往事。因参与反日的“台湾文化协会”遭日方追击,郑水河1930年辗转到大陆后改名“郑约”“郑抱一”,名字里藏着他“抱定台湾必归、祖国必统一”的坚定信念。
来大陆后,郑抱一牵头组织赴大陆的台胞继续抗日活动,而“年糕藏炸药”正是他们智取物资、潜入厦门鼓浪屿向日本领事馆投掷炸弹的关键一环。
郑岚在台上分享
“台湾义勇队是抗战时期台胞人数最多、影响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抗日队伍,也是抗战时期,全国唯一的以台湾同胞为主体的组成的队伍,且具有正规军的编制。”郑岚讲述道,1944年,郑抱一出任台湾义勇队闽南办事处主任,身为国民党军队中校的他,主要负责收集情报,常冒死潜入厦门敌占区侦查。
“有时要在下水道睡几个晚上,躲避追击,几次差点被害。”郑岚提到,有次他祖父知道可能九死一生,写下遗书,让带到大陆的子女“走自己的进步路线”,还特意注明信封三天后再拆。这封没派上用场的遗书,正是千万台胞不愿做亡国奴的爱国缩影。
受父亲影响,1945年初,18岁的郑鸿池(郑岚父亲)加入台湾义勇队成为少尉队员。让郑鸿池毕生自豪的是,1945年秋台湾光复时,他作为先遣队成员,在副总队长张士德带领下,于台北升起第一面国旗。“父亲说,看着台下百姓满脸笑容,就知道大家压抑太久的心情,终于彻底释放了。”郑岚感慨,这便是两岸同胞共通的家国情怀。
简以信分享
台湾青年简以信的童年,是在阿公摇着蒲扇讲的抗战故事里度过:“在密林穿梭、在战壕坚守,都是为了不让土地被践踏,为了中华儿女的骨气”。那些带着硝烟的故事,和祖父身上的伤疤,成了他对“家国”最初心的认知。
“祖父的故事,不仅是我的精神摇篮,更是我血脉里的追寻。”简以信1992年出生于台湾桃园,小时候跟随父亲跨过海峡,回到祖父曾经战斗过、守护过的这片土地,福州作为“海峡青年发展型城市”,成为他成家立业的“福地”。
祖父传承的“坚毅不老”精神,成了他创业路上跨越荆棘的动力。如今,他成为一名餐饮公司的管理者。这些年的福州生活,让他更加坚信:“两岸同胞从来都是血脉相连的一家人,我们不仅共享味觉的故乡,更共拥历史的长河、文化的根系与未来的命运。”
两位后人的分享结尾,都落脚于对先辈精神的传承。郑岚如今在闽粤赣边区革命历史研究会任职,深入挖掘老区抗日故事;简以信则以创业为纽带,在日常交往中传递两岸温情。他们都坚信,继承先辈遗志,增进理解融合,便是对那段抗战历史最好的纪念,也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坚实的助力。
(本文图片由主办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