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福建频道 > 民生 > 正文
专访新闻界抗战老战士代表王仲莘
www.fjsen.com 2025-09-01 07:56:05 谢婷 来源:东南网

“这是我的光荣,也是新闻界的光荣!”

——专访新闻界抗战老战士代表王仲莘

专访王仲莘视频二维码

东南网9月1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谢婷)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日来临之前,作为新闻界的抗战老战士代表,省委宣传部原副部长、福建日报社原副总编辑王仲莘获颁“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章。

8月29日上午11点,98岁的王仲莘在家中接受了记者的专访。

他戴着纪念章,时不时举起细细摩挲,认真端详。良久,他放下纪念章,突然脱口而出:“继续前进!”

看似突兀的一句话,在回顾完那些烽火岁月后,变得有迹可循。

到新解放区去

王仲莘出生于山东平度。童年时,他亲眼看见日军扫荡附近村庄,乡亲罹难,家园破碎。一颗革命的种子,在心中悄然生根。

1945年春,胶东解放区迎来曙光。正在学校读书的王仲莘响应“到新解放区去”的号召,主动报名前往莱西。从山东省莱西县抗日救国会文书到五区武工队队员,他的革命生涯从此开始。

武工队没有枪,每个人就发一枚手榴弹,王仲莘走到哪都随身带着。在马仁庄的一个晚上,他和同伴遭遇日寇。“当时敌我形势已经发生了变化,敌人惶惶不可终日,见到我们后仓皇打了几枪,掉头就跑。”王仲莘和同伴手中紧握的手榴弹始终没扔出去:“那是我第一次直观地认识到,敌人都是纸老虎,胜利必将属于我们!”

“抗战胜利后,我一直坚守在新闻岗位上,那些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必胜信念依然鼓舞着我,一直指导着我的工作、我的人生。”王仲莘说。

1950年他南下福建,到福建日报社工作。次年春天,他和同事黄岑到长乐县沙京乡(现归属鹤上镇)采访,了解到当地曾发生日寇枪杀平民的惨案。他们随即建议乡党委和政府,可以将抗日教育与抗美援朝教育和春耕生产动员等联系起来:“历史不能忘记,全国人民都在开展抗美援朝运动,我们农民怎么办?就要积极投入春耕生产,用多打粮食的实际行动支援前线,保家卫国。”

乡里采纳了他们的建议,并召开了农民代表大会。“有的村民,一家7口被杀害5口,有的老人躲避不及被敌人活活打死。在撤退时,日军又兵分几路在各家各户房子上点火,使沙京顿时变成一片火海,1000多间房屋化为灰烬。”在会上,受害者家属声泪俱下的控诉令王仲莘激愤不已。

而村民们也从当年的惨案中,认识到保卫自己翻身胜利果实的紧迫性,会上,确定了全年粮食增产的目标。会后,村民们以前所未有的干劲投入了春耕生产。

回到报社后,王仲莘和同事熬夜加班,连续写出《长乐沙京乡农民代表会上深入开展抗美援朝教育、掀起开展春耕生产热潮》《沙京大血案》等报道,在省内引发巨大反响。

“抗战历史不能被时间尘封,抗战精神必须代代传承。”回忆往事,王仲莘说,只有对历史深刻铭记,每个时代的中国人才能找到自己的坐标,将个人奋斗汇入国家发展的洪流。

到基层中去,到人民中去

不断寻找与时代、与土地、与人民的连接,王仲莘的职业生涯始终践行着这几点。

1959年,作为新兴工业基地的三明,建设氛围如火如荼。王仲莘和建设者一起吃住在工地上,连续待了20天。当时正值三年困难时期,三明物资供应十分紧张,工地上只有高空作业职工才补贴一点油,蔬菜供应也不足。但王仲莘毫不在意,在工地和工棚里穿梭,工人休息时,他就见缝插针地蹲下,记下宝贵的采访日记。

回到福州一称,他的体重轻了10斤。回忆往事,王仲莘爽朗笑着说:“20天掉了10斤肉,也算是我为三明建设作出的一点微薄的奉献吧!”

后来回到报社后,他撰写了《红光照亮了三明》的通讯,生动再现了建设者激情满怀,忘我奋斗,不被任何艰难困苦所压倒的英雄气概,激发了全省人民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

1960年,王仲莘担任福建日报社副总编辑。这一年,龙海发生了一件大事。当时,闽南地区发生干旱,龙海县的榜山公社让出水道给莲花公社,使得莲花公社的1.3万亩农田及时溶田插秧。

到1963年,当地发生了第二次更为严重的大旱,榜山公社洋西大队继续淹掉了自己的1300亩地,支持九龙江堵江截流工程,抢救了全县10万亩农田。

“以千换十万,从数字上看是一笔‘划算的买卖’,但其中的牺牲却是十分具体的。”他带领记者多次赴当地采访,形成礼赞“龙江风格”的系列文章,并不断呼吁,要记住那些在抗旱斗争中不断付出的英雄。

“黄狗屎”“邱程溪”,六十几年过去了,这几个带着点土气、带着年代感的名字还被王仲莘频繁提起。他们是普通的劳动者,也是当年堵江截流的关键人物。

王仲莘说:“要是没有当年他们的拼搏奋斗,抗旱不可能胜利。所以我们要旗帜鲜明地礼赞这些平民英雄,致敬这种诞生于平凡的伟大。”

作为见证者和记录者,王仲莘始终没有停下自己“礼赞”的笔。1993年,他撰写《勿忘龙江风格》一文,剖析和颂扬“龙江风格”中蕴含的宝贵精神财富。2023年2月初,《福建日报》刊登他为《龙江英雄谱》一书写的序文,再次向历史深处的那些平民英雄致敬。

生命不息,思考不止

离休后,王仲莘依旧没有停止思考和写作。

三十几年时间里,他还出版了新著《思考》一书,并主编出版了《花甲群力》《论乡讯》《项南与新闻工作》《我的档案》等多部文集,持续为弘扬妈祖文化、发展南音事业等建言献策,把人生过成了永远滚烫而灿烂的“青春进行时”。

在《思考》一书中,有对实施“乡音工程”、构建内外一体化的新闻网络、报纸消息的现状及走向等当时热点的思考,也有《谷文昌的政绩观》《谷文昌与谁保持零距离》等对过往典型人物的再解读再致敬。

80岁时,他给一位读者回信:“80岁对人生来说,是个什么概念?是人生的终点呢,还是人生的拐点?我杜撰了一个名词,叫做‘80后’,不是80年代以后出生的青年,而是80岁以后的老人。人的一生,假如60岁是第一个拐点,那么60岁到80岁是又一个拐点,80岁以后则是第三个拐点。”

交谈中,他问记者:“你们最近在看什么书?”听到记者的回答后,他满意地点点头说:“对我们这个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我充满期待,充满希望。你们不能放弃学习。要多向书本学,多向历史学,多向群众学。为了闽报的荣光,你们要继续前进!”

责任编辑:蔡秀明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