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以“六个聚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家底”更厚实,“筋骨”更强健
东南网9月2日报道(记者 林先昌 文/图)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
2日,记者从“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 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奋勇争先”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四场)上了解到,福建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制造业发展,成立制造强省领导小组、健全工作机制、集聚资源要素,推进新型工业化取得新成效。
新闻发布会现场
这五年,福建制造业的“家底”更厚实,“筋骨”更强健,成为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压舱石”。全省工业增加值从2020年1.51万亿元增至2024年1.92万亿元,全国位次从第6位升至第5位。今年1—7月,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7%,高于全国2.4个百分点;工业投资增长15.2%、居东部十省市第3位。截至目前,全省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31.7%,位列全国第2位。“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规划的主要指标预期全面完成。
会上介绍,福建从聚力调结构,现代化产业体系“多点支撑”;聚力强创新,制造业核心动能“提档加速”;聚力建链群,产业承载空间不断拓展;聚力促转型,传统产业智改数转步伐加快;聚力降能耗,绿色低碳发展成效显现;聚力优环境,企业发展活力持续增强等六个方面聚力。
低空经济、智能机器人等未来产业新赛道加速布局
福建扭住“产业优”目标,加快构建具有福建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电子信息产业“增芯强屏”补短板,在京东方、联芯、天马微、华佳彩等一批大项目的带动下,“芯屏器核”(集成电路“增芯”、新型显示“强屏”、智能器件终端“提器”、核心电子元器件“硬核”)快速发展,率先实现新型显示主流技术路线全覆盖。
高端装备产业“电动引领”走前头,率先在全国启动“电动福建”建设,出台全国首个“光储充检”一体化建设指南。电动船舶在全国先行先试,基本打通上游研发设计,中游建造、“三电”系统研制,下游应用的电动船舶产业链。
石化产业“项目带动”步伐快,中沙古雷乙烯、古雷炼化一体化二期等重大项目加快建设,古雷石化基地跻身全国“七大石化基地”。纺织鞋服产业“强链延链”扩优势,从“一滴油”到“一件衣”“一双鞋”,形成完整的纺织鞋服产业链,制鞋业营收全国第一;全国近一半的锦纶、三分之一的鞋、四分之一的服装,五分之一的纱线都产自福建,“福建制造”的鞋服产品走进千家万户。
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比“十三五”末提高9.5个百分点,全球最大26兆瓦海上风电机组下线、核心技术自主可控;低空经济、未来显示、智能机器人等未来产业新赛道加速布局。
制造业核心动能“提档加速”
福建始终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搭建平台载体、深化产学研合作,让制造业的“创新引擎”越转越快。关键技术“攻关突围”见实效,聚焦产业“卡脖子”难题,以关键共性技术突破、产品创新研发为重点,组织实施296项省技术创新重点攻关项目,打造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技术、材料、产品,光刻胶、电子特气、宫颈癌疫苗、高纯金属靶材等一批“福建造”打破国外垄断。
创新平台“引育并举”强支撑,培育国家企业技术中心94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858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5家。产学研用“协同发力”促转化,每年安排专项资金,先后遴选省产业领军团队五批105个,引进“高精尖缺”人才200多名,突破关键核心技术170多项。在全国率先立法出台首台(套)技术装备推广应用条例。
县域制造业“特色牌”越打越响
会上介绍,福建坚持“抓龙头、铸链条、建集群”,一体推进县域产业链、工业园区、产业集群建设。县域产业链“精耕细作”增实力,建立“省级统筹、市级推动、县级主责”推进机制,发布全国首份县域重点产业链白皮书,出台县域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和试点县方案。全省83个县域确定164条重点产业链,11个县(市、区)入选2025赛迪全国县域经济百强,数量居全国第7位,县域制造业“特色牌”越打越响。先进集群“抱团发展”聚合力,全省现有超千亿产业集群20个,宁德市动力电池、泉州现代体育产品2个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16个国家级、60个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形成“大集群引领、小集群支撑”的良好态势。
会上提到,福建人工智能“融合应用”开新局,出台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十条措施,设立福厦泉三个省级人工智能产业园,实施“智赋百景”行动、发布116个典型场景,“人工智能+制造”“人工智能+民生”等模式不断涌现,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蓬勃发展。
福建企业实力不断增强,2024年全省规上工业企业突破2.2万家,总量居全国第5位;培育54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368家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培育371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178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优质企业群体“枝繁叶茂”,壮大了我省优质企业群体实力,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