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中华醒狮,威震东瀛,功昭日月,壮我山河……”
在福州市闽侯县大湖中心小学,孩子们清澈的歌声穿越时空,飘扬在青山绿野之间。这首名为《仰望》的校歌,不是为校而歌,而是为84年前大湖战役中的抗日阵亡将士们而唱。
在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之际,让我们跟随福建日报记者,爬上272级台阶,来到“大湖抗日阵亡将士墓”,再忆272名阵亡抗日英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血火峥嵘。
1941年,福建抗日战场烽火连天。为切断中国的海上运输,日军发动代号为C4的“福州战役”。
4月19日,日本华南方面军第十八师1000多人,在福州长乐漳港强袭登陆。4月21日,福州沦陷。日军随即定下“向古田进扰,震撼闽北”的目标,企图派出少量兵力深入闽中腹地,与驻守浙赣的日军连成一片,控制中国东南。
当年福州沦陷后的场景。图源:FM1036福建新闻广播
危急关头,军政部第十三补充兵训练处处长李良荣慷慨请缨,经批准,他担起闽江北岸抗战任务。
他所率部队,是从福建、江西和湖南征集的新兵临时组建的,军士(班长)除了福建各地招考入伍的知识青年外,还有很多是华侨子弟。他们的队伍(后称装备团)只有1500余人,武器装备远不如正规团。
4月底,装备团在南平誓师。李良荣亲率全团官兵宣誓:“我李良荣等千余名补充团官兵,不惜喋血福州,杀敌卫国。如不获胜,无颜见福建父老;如不获胜,无颜见先烈于地下!”
大湖乡位于闽侯县要冲,北通古田县城,东南达省会福州,旧时是福州直通京师的必经之路。
5月23日晨,中国官兵与日军在大湖秦洋村遭遇,战斗打响。装备团尖兵连抢先占领制高点漈头顶,以猛烈火力迎击日军。
日军则动用山炮4门、飞机6架,轮番强攻,战斗从凌晨打到黄昏,却始终未能拿下这座小山头。
大湖战斗草图。图源:福州新闻网
这是意志的较量。指挥官李良荣抓住日军骄兵心态,下令佯装败退、设置疑阵,诱敌深入大湖盆地。
与此同时,副团长郭志雄带领20余名会讲福州话的突击队员,化装成清早下田的农民,在黎明时分摸近日军哨所——用尖刀刺死哨兵,使日军联络失灵。
5月25日清晨,总攻开始。手榴弹破窗、白刃战夺屋,中国军队逐屋厮杀、寸土必争。
郭志雄在冲击敌机枪阵地时不幸中弹牺牲,时年35岁,新婚不久。同往的士兵群情激奋,一边高喊着“为副团长报仇”,一边冒着敌人炮火向山顶冲去。激战中,数架日机临空欲轰炸扫射,因双方混战,日空军火力无法发挥。
恶战至下午2点,日军损失惨重,被迫收缩部队死守郎官村,并最终在5月27日从大湖撤退。
电视剧《大湖之战》资料。来源:福建台融媒体中心
大湖战役共击毙日军300余人,极大鼓舞福建人民的抗战士气。此役后,日军再不敢深入福州内地,在福州地区的活动也日益困难,物资奇缺。终于在9月3日全线撤退,福州迎来了第一次光复。
历时三天三夜的大湖战役,还有许多感人故事:
战斗过程中,队伍经常要在黑夜转移,战士们不熟悉道路,当地村民等人自愿做向导,他们后来成为游击队骨干;
华南女子学院师生连夜串制干粮,为战士别上鲜花……
大湖抗战儿女。图源:观八闽
1943年,大湖浮岛山山顶立起了“大湖抗日阵亡将士墓”。1945年,为纪念郭志雄,寨上关易名为“志雄关”。
大湖抗日英雄纪念塔。朱欢欢/摄
大湖抗日阵亡将士塔墓顶部,有蒋介石题字“气作山河”。陈堡/摄
如今,大湖抗日阵亡将士塔墓作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大湖战役遗址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是福建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福州市青少年德育基地、福建省国防教育基地。
2001年,大湖战役遗址被公布为福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林若野/摄
正如华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张宇所说:“大湖战役以极大的战术智慧与牺牲精神重创日军,奠定福建抗战胜利基础,是中华儿女抵御外侮的重要篇章,其历史价值与精神遗产至今熠熠生辉。”
84年过去,青山依旧,风雨如磐。英雄的故事就在身边,从不曾远去。英雄的忠魂,屹立在山峰之巅,与岁月同在。
272级台阶通往烈士纪念塔,犹如一段穿越历史的通道。孩子们每年的歌声,不只是纪念,更是一种传递——那种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精神,仍在今天的山河人间回响。
来源:新福建、遇见闽侯、福州新闻、福州晚报、FM1036福建新闻广播
记者:福建日报记者 张文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