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阴布雷战士倪行祺
2025-09-09 10:18:52 来源:福建日报 责任编辑:周冬 我来说两句 |
倪行祺参加湘阴布雷时被子弹击穿的药盒 在福州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里,陈列着一个被子弹击穿的药盒以及一件旧军服,它们属于一位名叫倪行祺的福州籍海军战士,而那个药盒曾救过他一命。 倪行祺,1920年生于福州,出身海军世家。他的父亲倪则烺是民国时期护法舰队的海军军官,外祖父则是晚清水师学堂的教官。年少的倪行祺在父辈的影响下,从小立志投身海军事业。 倪则烺曾随孙中山南下广州,1922年因派系斗争加剧,遭到3个月的软禁,被迫脱下海军制服,转任地方盐务局,从此一蹶不振,郁郁离世。倪行祺从小看着父亲终日沉默寡言,始终耿耿于怀,暗自发誓要“再穿上那身海军军服”,为家族正名。 他考入福州格致中学,却不忘打听马尾海军学校的招生消息。按照当时规定,只有中校以上军官的子弟才能被保送报名。13岁那年,他毅然认父亲生前一位老同学为义父,将名字改为“郑恒铮”,奔赴南京报考马尾海军学校。随后,倪行祺成为第七届航海班的一员。训练期间,他被编入名为“葆桢队”的海军学员队伍,在英国归国军官林遵的带领下,学习航海、测绘、舰艇管理等专业课程。从“失落海军之子”到“布雷战士”,这段传奇经历就此展开。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倪行祺随海军学校辗转福州鼓山、湖南等地。随着海上战力被摧毁,国民政府海军部决定组建海军布雷游击队,以灵活战术抗衡强敌,阻击日军舰艇从水路推进。倪行祺成为第一支湘阴布雷队的一员,驻守在湘江流域。临行前,他郑重地将早年为求学而改的“郑恒铮”之名改回本名。他说:“如果我战死,也要以倪家的名字报国;假如牺牲的话,天上的父亲能够认出自己。” 没有军舰,也没有制式军服,布雷队靠的只是民间蒸汽小火轮和身上那份拼命的决心。他所在的第一分队仅20余人。每次布雷,他们都要在夜色下将沉重的雷具推进江中,精准投放,隐秘撤离。1941年第二次长沙会战期间,倪行祺连续三次带队完成水雷布设。每次下达口令时,他都站在小火轮船头,一字一句地喊出坐标,如履薄冰。最终,他们成功封锁了湘江三段航道,有效延缓了日军南进的步伐。 1943年9月的一天,执行完任务返航途中,布雷队的小火轮遭遇日军侦察机低空扫射。那时倪行祺还在舱中整理装备,只能就地伏倒在甲板上,尽可能躲避敌机扫射。子弹呼啸而过,整艘船体震动不止。他后来才发现,自己的外衣右下角多了一个弹孔,里头那个铁药盒已被子弹穿透凹陷,是它挡下了那颗子弹。药盒救命,一生铭记。倪行祺将这个药盒留存至老年,2010年捐赠予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 在倪老生前的访谈录中,他曾提及,相比悄悄把水雷布下,扫雷其实更危险。战争结束后,布雷队还必须清除自己种下的雷区,一旦搞错坐标或操作失误,后果不堪设想。而当时的中国海军没有专业扫雷艇,也没有保护装置。两名士兵划着小舢板冒险进入水域,一人潜水扶稳水雷,一人徒手拆除触角、切断电路。稍有闪失,就是人雷共爆的结局。倪行祺亲历过这样的扫雷任务,他的一位海军学校同窗李耀华就在执行任务中被炸身亡。湘阴布雷队没有一人是在布雷中阵亡的,却有多人死在扫雷时。 日军对雷区始终心存忌惮,舰艇宁愿绕行,也不敢贸然进入湘江。这份“看不见的威慑”,正是水雷战最大的意义。倪行祺因表现突出,被提升为副队长。他们那支小小的布雷队也受到嘉奖。到1944年底,湘阴布雷队共执行23次布雷任务,布下水雷2000余枚,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日军在江水上的推进。这一年冬,倪行祺抵达重庆,结束了长达3年的“水下阻击战”,并被调入重庆海军总部,担任上尉副官。他把那些年亲手布设的每一颗水雷,视作为祖国而进行的一次次“沉默抵抗”。 1945年春,中国海军迎来新的任务——接收来自英国的军舰。福州人倪行祺成为41名赴英接舰官兵之一。这支“赴英接舰参战学兵总队第一中队”原本要在普利茅斯接收港巡炮艇,但抵达后却发现英国方面并未如期移交,只能暂时驻扎在“声望号”战舰上,等待下一步命令。倪行祺回忆那段时间生活单调,却也得到当地居民的友好对待,他们对中国军人在滇缅战场的牺牲表达了敬意。 1946年6月8日,是倪行祺一生中最难忘的日子。这一天,英国伦敦举行隆重的胜利大游行,来自世界各国的陆海空军齐聚一堂。中国作为战胜国之一,应邀参与。游行队伍从海德公园出发,沿白金汉宫、议会大厦、特拉法尔加广场等地前行,最后回到起点。中国海军代表团紧随美国方队之后,穿着深蓝呢制服,枪背肩上,步伐整齐,昂首挺胸地走过伦敦的街道。此刻,倪行祺心中泛起潮涌般的思绪:“在中国海军最孤独、最苦涩的年代,我们也曾走进世界的光芒里。” 1937年至1945年的全面抗战中,中国海军面临空前困境,大部分舰艇被迫自沉以阻敌,海军战力几近瘫痪。正是在这种极端局势下,像湘阴布雷队这样的特殊作战单位挺身而出,依靠小艇与水雷,在长江水道展开一场场隐秘而顽强的抗战。倪行祺的一生,是中国海军从废墟中奋起的缩影;他捐出的每一件文物,都是那段抗战岁月真实的注脚。 (作者单位: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 |
相关阅读: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