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柘荣剪纸”项目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郑平芳(右三)和学生探讨剪纸技艺。
东南网9月12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庄然 通讯员 马启晨 文/图)
初秋,闽东山坳,三束微光刺破朦胧。
生物医药实验室的试管折射理性冷光,青年研发者屏息记录数据;白茶萎凋间的红外线穿透锡箔,蒸腾出醇厚暖香;剪纸工坊刻刀游走如笔,红屑簌簌落满衣襟……
这三束光,源自柘荣县委组织部点燃的“导师帮带”薪火。当全国县域面临特色产业人才断档、技艺传承困局,这座闽东小城以“抓导师促创业带共富”行动破题,立足县域生物医药、柘荣高山白茶、柘荣剪纸等特色产业,从中选聘一批创业导师结对百名新锐,创业新苗破土而出,以人才振兴赋能乡村振兴。
思维火种接力燃烧
柘荣县生物医药循环经济产业园内,太子参提取物在离心机里旋转。“要跳出实验室看市场!”张炎达转身提醒青年研发团队,如同10年前他的技术导师肖建设对他说过的那样。从大学毕业后扎根闽东九载,这位贝迪公司副总经理的转型轨迹,正是柘荣县“导师帮带制”催化科研人才破茧成蝶的缩影。
当张炎达作为首批创业导师站在讲台时,他传递的不是仪器操作手册,而是一把思维密钥——科研产业化的破壁之道。
2015年,张炎达还在太子参活性成分的微观世界里打转。“当时只盯着本地数据,是肖老师点醒我,要建立全国对照体系。”如今,他办公室墙上悬挂着“省青年五四奖章”与19项专利证书,见证着从研发者到管理者的蜕变。
眼下,在当地“人才兴链”行动支持下,张炎达正带领团队开辟新战场——组建闽东稀缺的CNAS检测平台,布局水产药与宠物药蓝海。
张炎达传授的“秘籍”给予县农业领头雁章剑鸿新思维:“你研究柘荣高山蔬菜,要问自己,闽东健康菜篮子竞争格局中我们的不可替代性在哪?”
项目论证会上,他抛出的问题直指核心。另一位从事黄精大健康产品开发的技术总工,则在他“食药同源”和“精致饮片”的启发下深化了产品。
“导师最大的价值不是解答技术难题,而是重塑认知维度。”张炎达把这种产业思维提炼成帮带心法——市场导向的全局观、精准定位的方法论、效率优先的执行力。
在柘荣,依托导师帮带、名师带徒这样的平台载体,张炎达等导师们淬炼的产业洞见转化为现实课程。
当被记者问及帮带成效,张炎达笑着展示章剑鸿刚发来的消息:“高山健康蔬菜已经打开销路和认可,现在要加快扩大规模,需要启动柘荣高山蔬菜现代农业建设了。”这簇思维火种,正在新一代创业者手中接力燃烧。
匠艺薪火升级产业
另一位导师沈朝增的匠艺薪火,正照亮柘荣传统茶产业的升级之路。
一大早,沈朝增推开熊透村新落成的萎凋间大门。锡箔纸包裹的墙壁反射着远红外光,1.2万斤茶青在精准控温中悄然蜕变。“青味消散了!”他捻开叶片轻嗅,嘴角扬起笑意。
记者眼前的设备系沈朝增自主研发,能让白茶香气更绵长,成本直降3万元——这也是柘荣县最年轻的“全国农业技术能手”交给产业的答卷。
2016年,沈朝增走进新型农民大专课堂时,未曾想过会成为柘荣炭焙白茶非遗传承人。“比赛是我们匠人的磨刀石。”他抚摸着“中茶杯”金奖证书回忆。
在全国职业技能大赛的擂台上,他悟出制茶真谛:理论占两成,实操见真章。2023年建厂后,他把赛场淬炼的硬功夫转化为生产力——当同行购买昂贵萎凋设备时,他拆解热力学原理,用电路板和锡箔纸实现技术突围。
“间距从10厘米扩到2米,斜坡照样种好茶。”在改造后的生态茶园里,沈朝增对身后学徒比画着,“终身学习,一方面是进学校进修,另一方面要‘以赛代练’。”
河北小伙梁新影慕名而来,本地青年吴胜强在“中茶杯”大赛中崭露头角,江世杰更是带领公司在2025年夺得第六届518藏茶节暨白茶鉴赏大会白毫银针组“茶王”荣誉。
“工序人人会,成败在毫厘。”江世杰接过师傅递的茶盏,汤色澄澈如琥珀。沈朝增指着墙上的“静心”,他要求学徒手机锁进柜中,炭焙时全神贯注。
这种对匠心的坚守,让熊透村4000多亩茶园实现生态种植转型,带动130多户茶农年均增收超万元。
“机械做不出炭火香?”面对记者疑问,沈朝增剖开茶青细胞壁解释,机器控温准,但炭火的热辐射能激活不同内质。在他眼中,非遗传承不是复刻老法,而是吃透原理后的创新。
近年来,柘荣县以培训一批、深造一批、评选一批推动茶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先后涌现13名市级以上制茶大师、制茶能手。沈朝增等一批创业导师定期开展“巡诊把脉”,帮助释疑解惑。守正创新,才是对传统最好的致敬。
创业之灯次第亮起
富溪平凡筑梦剪纸体验馆的窗前,红纸屑如落英飘散。谢霞玲刻刀轻旋,一只鸳鸯在波纹间浮出轮廓。“剪去多余的,才能看清本真。”导师郑平芳俯身轻语。10年前还困在服装店角落的谢霞玲不会想到,这把刻刀能刻出自己的新生。
“要不要学剪纸?能让心静下来。”2014年春天,郑平芳这句轻声询问,叩开了谢霞玲封闭的世界。此刻,聋哑学徒林炟正将手机递给老师,屏幕上跳动着文字:“昨天新西兰客人订了《百福图》。”这个曾只会喊“爸妈”的孩子,如今作品远渡重洋。
作为人类非遗“柘荣剪纸”项目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郑平芳的工坊更像一座“人生驿站”。腿疾者、聋哑人、返乡务工者在此寻得立足之地。
傍晚,记者来到“爱在鸳鸯头—非遗传承站”,郑平芳向孩子们演示“一刀剪”技法。三折两转,红纸化作振翅蝴蝶。这项为普及研发的简易技艺,已随剪纸“进校园、进乡村、进社区、进机关、进景区、进网络”工作得到广泛推广,成功吸引3万余人次参与体验。在当地“非遗传承人培养工程”支持下,30多个传承站点织成星网。
学徒郑小玲的转身颇具象征性,从大城市返乡创办“柘韵剪纸”工作室的她对未来充满信心。
眼下,在当地特设的乡村工匠名师工作室里,郑平芳的徒弟名录已记满5页:6名工艺美术师、3名助理师、5名高级工,有的在幼儿园播撒美育种子,有的在新西兰传递东方韵味。
“不能只教技法,要唤醒生命的尊严。”郑平芳凝视着墙上“全国模范教师”奖状,“就像剪纸,要不断回到原点再出发。”此刻,剪纸体验馆外灯火次第亮起,那些曾被照亮的生命,正成为新的光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