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浦一中女足队夺得2025年福建省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暨中学生足球锦标赛(高中女子组)冠军背后的故事——
让梦想照进现实
东南网9月14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单志强 通讯员 陈伟滨 颜晨曦 文/图)
比赛现场 叶华明 摄
日前,2025年福建省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暨中学生足球锦标赛(高中女子组)决赛在霞浦一中足球场举办。
当最后一粒点球被扑出,比赛落下帷幕。“赢了!”霞浦一中女足队这群平均年龄不到17岁的女孩忍不住眼泪落下,紧紧拥抱在一起。这场胜利是队员用绷带、坚持和信念换来的,更是霞浦足球百年积淀与国际智慧碰撞的结果。
回归热爱
1895年,英国人带着足球踏上这片海滨土地;1988年,霞浦“贝贝”足球队在全国比赛中斩获第四名,让小城足球第一次被看见。此后数十年,足球种子在霞浦校园扎根:小学队培养兴趣,初中队打磨技术,高中队凝聚精英。霞浦全县中小学足球课普及率超过90%,“徐章铎杯”联赛风雨无阻走过25载,上万名孩子在球场上学会奔跑、传球,以及摔倒后再爬起。
“1983年,霞浦女足队员曾获得福建省女子足球比赛的第一名。”霞浦一中女足教练曾建春介绍说。
然而,三年前的夏天,霞浦一中女足在省校园足球联赛半决赛中因点球饮恨,未能进入前三。尽管她们蝉联了2023、2024年福建省足协青少年联赛冠军,“校园足球锦标赛”的桂冠却始终咫尺天涯。“因小比分落后输了比赛。我们总是差点运气。”霞浦一中女足队长陈诗彤话语中不无遗憾。
“近两三年省校园足球联赛半决赛中,在两队势均力敌的时候,可能就因为我们的队员参赛经验相对薄弱一点,彼此较量时常常是一个球的差距就定了胜负。”曾建春说。
直面短板,方能破局。霞浦一中女足开启了全方位的提升之路。“去年,我们把队伍拉到外地拉练,今年7月还参加了一次高水平的全国足球邀请赛。”在实战交锋中,曾建春不断总结经验,以便更好地针对薄弱环节制定专门的训练。
2024年初,国际智慧的注入带来了质的飞跃。意大利先进的青训理念带来了技战术的革新,更孕育了一种对足球本质的理解——回归热爱,细节制胜。
“中意两国在青训领域其实差异不大。虽然孩子们文化背景不同,但针对各年龄段的体能训练方案都需要科学规划与专项定制。”意大利教练马尔科·马尔基表示,中国孩子展现出极高的足球天赋,这种与生俱来的悟性让教学指导和训练实施都事半功倍。
巧韧交融
改变并非一蹴而就,霞浦一中女足队员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有人韧带撕裂仍缠紧绷带奔跑在省赛赛场,将疼痛化作进球的动力;有人从抵触新阵型到成为攻防核心,理解了“全能”的价值。意大利教练“足球回归热爱”的理念,让她们领悟:伤痛不是退缩的理由,而是坚持的勋章。
“6月份左右,我踝关节前韧带撕裂了,比赛的时候缠着绷带上场。但跑起来后我完全忘了疼,只想着进球。”霞浦一中女足队员谢馨悦说。
当意大利先进青训理念的“巧”遇上霞浦女足的“韧”,在2025年福建省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暨中学生足球锦标赛的舞台上碰撞出耀眼的火花。
此次赛事吸引了来自福州、厦门、三明等全省各地的43支队伍参加,其中高中女子组共15支队伍,霞浦一中女足与厦门双十中学女足历经小组赛、淘汰赛后脱颖而出,进入冠军争夺赛。
在最后点球大战中,霞浦一中女足队以4∶3赢得冠军。
“当时我从后场转移到左边锋位置,一个平扫,球直接从对方后卫球员中间划过直射入门。”谢馨悦回忆道,“因为我是从后方上来的,对方一下子没防住,现在想起来都觉得那会儿的自己特别帅。”
“这群女孩强大而坚定,从她们训练中的付出就能看出这一点。对她们的胜利我并不意外,所有人都为此欢欣鼓舞。”意大利教练阿莱西奥·塔里斯为女队夺冠感到非常高兴。
直面挑战
夺冠的喜悦背后,霞浦女足,尤其是青训体系的可持续发展,仍面临现实的挑战。
谈及校园足球,“12岁退役”现象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小学阶段足球氛围火热,但升入初中后,“以学业为主”的观念使得许多家长不愿让孩子继续踢球,女足生源不断萎缩,初中梯队建设尤为艰难。
“今年,因为在家门口承办了比赛,很多家长到场观看后深受触动,在思想观念上有所转变。”曾建春希望以后能有更多的孩子,特别是女孩子参与足球这项运动,“足球也是一个重要的升学途径。霞浦一中每年通过体育单招、高水平运动员招生两条升学路径,向各类高校输送了很多球员”。
“毕业后有很多选择,我的第一选择可能是往教练、老师方向发展。”谢馨悦说。
霞浦足球的未来,不止于一个冠军。它关乎意大利教练带来的“巧”能否真正融入青训体系,成为新的基因;关乎霞浦百年的“韧”能否打破初中招生的困境,让更多女孩无惧踏上绿茵场;更关乎这支队伍能否延续辉煌,点燃更多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