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在永辉超市采购海鲜
东南网9月14日讯(本网记者 陈楠 文/图)九月的福州连江黄岐中心渔港,海风裹挟着咸湿的气息,渔民们正忙着将刚靠岸的渔获分拣、装箱,码头上冷藏车来来往往,一派繁忙景象。8 月 16 日 12 时,随着一声悠长的汽笛划破海面,福建大部分海域结束长达三个半月的伏季休渔期,全省约 8200 艘渔船扬帆出海,开启新一轮 "耕海" 征程。如今,开海已满一个月,这场海洋经济的 "重启键" 按下后,福建的渔业产业正呈现出蓬勃的新面貌。
清晨五点,福州连江黄岐中心渔港已是人声鼎沸。数十艘渔船整齐排列,渔民们忙着搬运渔具、补给物资,准备出海作业。"开海这一个月,我们几乎天天满负荷运转,最远到过钓鱼岛附近海域,每次回来都是满舱而归。" 渔民陈有顺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据统计,开海首日连江县就有 657 艘渔船出港,目前 "第一网" 海鲜已持续上岸一个月。
在福鼎沙埕港,三个码头并列向海,船来车往、渔获交易繁忙。作为我国东南沿海少有的大型深水避风良港,这里不仅吸引了福建本地渔船,还迎来了江苏、浙江、广东、台湾等地的渔船停泊、补给。最引人注目的是已投入使用的沙埕港冷链物流项目,作为宁德市重点项目和福鼎市单体最大的冷链物流基地,总投资约 2.35 亿元,建筑占地面积 9894.48 平方米,冷库仓储中心库容达 3.2 万吨,集冷冻、冷藏、加工、包装、销售于一体,正源源不断地将新鲜渔获保鲜、发往各地。
"中心渔港主要停靠 35 米长、300 马力以上的渔船,并配套了自动化传输带等基础设施,大大减少了运输成本。" 沙埕港冷链物流项目运营方负责人介绍道,该项目有效补齐了闽东地区水产品冷链贮藏、加工和运输的短板。而在佳阳畲族乡大岗脚村渔港码头,一箱箱鲜虾正通过传输带从渔船运到货车上,一旁的三级渔港新建了2个600HP渔船泊位,同时还可兼靠3600HP的渔船,并配备了移动吊机和便捷的踏步,以便于人力高效装卸鱼货和渔需物资,显著提升卸港能力。从传统渔港到现代化渔港经济区,福建的渔港正在经历脱胎换骨的变化。
开海一个月来,最让市民欣喜的莫过于海鲜价格的 "大跳水" 和品类的丰富多样。在福州华威西营里市场,梭子蟹、带鱼、灯光鱿鱼等摆满摊位,平时少见的东海小眼带鱼、鳗鱼、鲨鱼等野生深海鱼类如今随处可见。
"开渔前,鲳鱼 (0.25 公斤以上) 售价在 140~160 元 / 公斤,如今已降至 100~120 元 / 公斤;梭子蟹的售价从 140~160 元 / 公斤调整至 80~100 元 / 公斤。" 经营水产行业多年的摊主王海给记者算了一笔 "降价账",虽然单价降了,但销量大幅增长,总体收入比开渔前更可观。
除了传统农贸市场,超市也成为市民 "寻鲜" 的热门去处。记者走进福州福新路的永辉超市,"开海季鲜货节" “开海季”专区前围满了挑选海鲜的市民,59.9元的梭子蟹成为了最热门的单品。
“现场这边买了,可以去另一侧的烹饪区煮,海鲜就是要吃个鲜。”带着女儿前来逛超市的赵女士告诉记者。
“开海近一个月,目前我们的品类有连云港、吕四港、黄岐鱼港等的梭子蟹,还有平潭、湛江等地的三眼蟹,在福建梭子蟹价格的整体下降,从开海的69.9元,现在59.9元。”该门店工作人员表示,门店的源头直采覆盖东海海域,包括江苏吕四港、连云港等优质渔港,捕捞范围可达到周边100海里,通过捕捞船与收货船的精密配合,利用船上配备的海水恒温供氧运输系统,保障了海产品从捕捞到抵岸全程快速鲜活。
"这段时间海鲜的品种丰富了许多,价格还实惠,就算顿顿吃海鲜都不觉得心疼。" 市民蔡女士的话道出了众多消费者的心声,海鲜消费正从 "尝鲜" 变成日常。
"开海不是无节制捕捞,而是要在保护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为确保开海后渔业生产安全有序,省海洋与渔业局通过渔船动态监管平台实时掌握渔船船位,强化 "省市县乡村站" 各方责任落实。据了解,开海前,所有渔船都完成了 "过筛子" 安全隐患排查整治,确保 "不带病" 出海作业。开海后,渔政船艇加强了渔船出海护航,紧盯重点人群、重点船舶、重点地区、重点海域,加强渔业综合治理力度。
这种 "捕捞与保护并重" 的理念也体现在渔民的作业方式上。"现在我们都按规定作业,禁用违规渔具,保护幼鱼资源,这样才能年年有鱼,世代相传。" 有着二十多年捕鱼经验的渔民陈有顺说道,正是这种动态平衡的 "方程式",让福建的海洋生态在开发中得到保护,在保护中实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