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福建频道 > 经济 > 正文

国产“利器”,为海洋体检

2025-09-15 07:40:00 作者: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黄丽红   我来说两句

斯坦道深耕海洋生态监测领域,实现高端科研仪器国产化替代

国产“利器”,为海洋体检

东南网9月15日报道(福建日报见习记者 傅韬旭)

近日,一批由多个铝合金箱包装的高端科研仪器从厦门启程,交付至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以下简称“海洋中心”)服务重点科研任务。

箱内,是厦门斯坦道科学仪器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斯坦道”)与厦门大学联合研制的最新产品——船载走航式海水营养盐自动分析仪。该产品于今年正式实现产业化,是我国在该领域首台进入商业阶段的国产设备,彻底打破了该类设备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

“测定速度快、稳定性好、操作性强。”两年前,这款仪器的样机在全国“第三次海洋污染基线调查”中亮相。它被称为海洋的“血常规检测仪”,能够在海上现场对海水水质进行实时准确分析,对了解目前气候变化下的海洋健康至关重要。

两年后,它实现了从样品到产品的闭环。样品和产品,一字之差,却隔着科技成果转化的“死亡之谷”。近日,记者走进斯坦道,探寻企业跨越深谷、逐梦深蓝的故事。

从“涉水”到“扬帆”

自2002年成立之始,斯坦道便和“水”打交道。从湖泊水库、江河流域、城市内河的水质横向监测,到水体表层与剖面的纵向分析,处处可见其技术应用的身影。

如今,斯坦道已成长为国家级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企业,建设500余个水环境监测站,承担600余个水站的运行维护,是名副其实的水环境监测专家。

但斯坦道的目标并不仅限于此。

在漳州近海的入海口处,一座座醒目的黄色浮标随海浪轻轻摇曳。它们如同海上“哨兵”,时刻关注着海洋的变化情况。

这些浮标由斯坦道自主研发制造。近期,这一黄色浮标首次漂浮在澳门海域,另有约50座新浮标也陆续在福建海域“上岗”。

“别看它外形简约,实则是集多种自主创新技术于一体的‘海洋监测中枢’。”斯坦道董事长汤新华介绍,其搭载的海洋传感器与原位生化监测仪器,可通过无线网络或卫星通信,实时采集海洋水质、水文、气象等关键数据。这些数据将直接服务于海洋生态环境评估、赤潮预警、防灾减灾及海洋资源调查等工作。

2023年,这套“海洋生态浮标在线监测系统”被认定为福建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其凭借100%国产化的核心优势和仅为进口产品二分之一的价格优势,市场占有率逐年攀升,已广泛应用于我国各大海域。

这款国产浮标的成功“下海”,标志着斯坦道在蓝色海洋上扬帆起航。

从研发到合作转化

海洋浩瀚、神秘,充满未知。即使深耕水环境监测领域几十年,汤新华对于走航式海水营养盐自动分析仪这款国产仪器在实战检测中的表现,仍知之甚少。

新机遇出现在2023年6月。由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CSIRO)主办的首次大规模海水营养盐现场国际比对航次在南大洋进行。厦门大学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全国重点实验室的一名工程师和两名博士生,携带由马剑教授团队自主研发的走航式海水营养盐自动分析仪参与了国际对比实验。

“彼时这款分析仪处在实验室研发测试阶段。比对结果显示,其多项关键性能指标已媲美甚至超越部分海外商业化仪器。”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副院长、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马剑说。正是这次国际对比实验,让汤新华对这款仪器产生了兴趣。

而当时马剑团队正面临科研成果转化的瓶颈。“仪器经过17年研发,性能达到应用标准,但高校缺乏稳定的生产与质量控制体系,仪器难以实现量产。加之我们对市场运作陌生,单靠自身力量很难让这一成果走向市场。”马剑说。

为何放心将17年的研究成果交给斯坦道?“我们都想把仪器的性能做到极致。”马剑说,经过多次沟通和了解,斯坦道的产业化实力以及双方在研发、成果转化、商务上的共同理念,很快促成了这次合作。

谈及这次合作,汤新华坦言曾有过顾虑:“在复杂自然环境中使用的高端科研仪器,对质量、可靠性、权威性的要求远超普通科学仪器。因此所产生的研发、生产成本也更高。”汤新华说,高端科研仪器的市场难以预估,如此高投入可能会给公司经营带来风险。

当时,这类高端科研仪器基本依赖进口,严重制约了海洋相关科研工作的自主开展。深耕海洋生态监测装备领域的汤新华决定一试。“这不仅是一桩生意,更是一项使命。”

2023年,汤新华与马剑团队尝试制造首台工程样机。仅用20多天,初代样机便顺利完成,并收到海洋中心的积极反馈。这次试验的成功,正式开启了双方合作的大门。

从实验室走向市场

“科技创新与成果产业化这两个环节,都需要克服很多难题。”汤新华告诉记者,与马剑团队的合作,并非简单的由高校负责0到1,企业负责1到10再到100。

“测试、提出意见、反馈、优化……从样品到产品,这样的版本修改,我们经历了无数次。”汤新华说,在马剑团队科研成果的基础上,公司结合自创分析体系,在性能和关键参数指标等细节上不断打磨、优化,今年量产的仪器不仅在性能上可与进口仪器媲美,更在大洋监测灵敏度上取得了新突破。

在斯坦道海洋创新实验室内,记者看到研发人员正在对这款仪器进行出厂前的调试。三台分析设备与一台主机拼装在一起,只需要一名研发人员进行操作。不同于实验室研发阶段的样机,这三台设备共用一台主机操控,大幅减少了监测过程中的人力干预。

设备的智能化改造不仅提升了效率,更解决了进口仪器的痛点——体积过大。

“进口仪器体积庞大,往往需要借助吊装搬运,多限于实验室使用;我们的产品体积缩小了,可拆卸拼装,便携性强,适用于多种复杂的应用场景。”汤新华举例说,以往监测只能在大型科考船上进行,近海作业时,科考船面临停靠不便、易搁浅的风险。有了这款仪器,科研人员可以轻松将其从科考船运至小型船只上,实现在近岸、入海口的实时走航生态监测。

目前,该仪器已在国内外多个航次的大洋、近海走航监测中应用。同时,斯坦道还联合厦门大学、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等机构开展国家和行业标准的制定,提升该仪器的市场认可度和国际话语权。

随着产品订单数的增加,三年前的顾虑已被实实在在的市场成绩打消。汤新华说,近期,公司与泰国相关科研单位达成意向,这款“中国造”科研仪器正加速走向国际舞台。

从自主设计到联合创新,从普通科学仪器到高端科研仪器,斯坦道向着难关不断发起挑战。“下一步,我们将探索人工智能在海洋监测中的应用,为海洋生态监测提供智能化、自动化的解决方案。”汤新华说。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