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降遗址纪念碑 陈欢欢 摄
东南网9月15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陈欢欢 通讯员 叶建隆 杨艳梅)
9月初,记者乘船由福州市连江县琯头镇海边出发,经粗芦岛、壶江岛后抵达福州的“海上门户”——川石岛。80年前,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这座面积仅3.18平方公里的小岛成为当时我省的两个日军投降点之一。
从面朝东海的南澳沙滩步行数百步,可见树林背后的“川石岛日军受降遗址”纪念碑和“万人坑遗址”纪念碑。它们记录了80年前侵华日军的暴行,也见证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
日军盘踞川石岛6年
从地图上看,川石岛东濒马祖列岛,西临五虎礁、壶江岛,扼闽江口出海之咽喉,历史上是兵家必争之地。
“川石岛是福州城的海上天然屏障,这个岛一旦失去,闽江口就失守,福州也就保不住。所以,川石岛成了西方列强侵略福州乃至福建的跳板。由此北上可攻江浙,南下可达广东。”现年80岁高龄的连江县委原党史办主任吴用耕介绍。
因为地理位置险要,19世纪以来,英、美、法等国纷纷在此设点,建有教堂、别墅、疗养院等,名为经商交流,实为探测情报,秘密绘制海图。
1939年6月27日,日军占领川石岛,将其作为据点,既是其从闽江口直接进攻福州的大本营,又是其侵华沿海战线的重要补给点。此后6年间,日军在岛上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不计其数的无辜村民惨遭其毒手。
连江县政协文史馆研究员林瑞霖,早年走访了当年经历过这段历史的村民,从他们口中一点点还原当年日军的暴行。为保住水路运输线,日军禁止闽江口一带所有渔民出海,还发明了各种杀人法。
烈日下,林瑞霖带领记者边走边聊,从“川石岛日军受降遗址”走到了不远处的“万人坑遗址”,边走边控诉日军当年的暴行——
当时日军的探照灯日夜在海面上扫描,一发现渔船就派“魔鬼艇”出来,把货抢走,把船上的人全部杀掉。那几年,海面上时常漂着空无一人的渔船,甲板上都是血,船舷上还有深达四五厘米的刀痕。据曾经目击的渔民说,日军嫌埋人麻烦,就把渔民按倒在船舷上,用军刀拦腰砍断,抛到海里喂鲨鱼。
日军发明的杀人法中有一种叫“站汶”,就是在海水退潮时,把一排排反绑双手的渔民赶到水中的沙洲上。涨潮时海水淹没沙洲,把人淹死。水性好的渔民想逃命,就被守在一旁的日军“用机枪点名”。
据《连江县志》记载,新中国成立后,川石村民在南澳沙滩上仅一处就挖出颅骨190多具,俗称“万人坑”。1974年,岛上建起陵园,立碑“万人坑遗址”。
200多名日军就地投降
1938年,中国海军马尾要港司令部在马(尾)长(门)地区加强了防御力量,实施了“破除航标”“构筑阻塞线”“加强闽口要塞炮台群防御”“调动部署海军陆战队”“加强海军舰艇巡逻”等战备部署。1938年5月开始,4艘海军舰艇在守卫闽江口战斗中先后遭到日机轰炸,被击沉、击伤。
此后几年间,守卫闽江口的中国海军陆战队顽强阻击、殊死抗敌。随着日军在东南亚一带战败、在中国的战线收缩,1945年5月起,日军开始从福建撤退。
“1945年农历七月初三半夜,月亮刚爬上海面,村里的保长敲着大锣叫所有村民到后山一个沙滩集中‘欢送’日军离岛。日军指挥官要求在场的大人和小孩都要跪下,向他们敬礼。其中有个姓林的翻译官,悄悄用本地话提醒村民,日军的舰船会来回三次,途中大家千万不要站起来,更不要逃跑,否则会遭到机枪扫射。村民们在恐惧中煎熬到下半夜,才等到日军舰船远离川石岛。”林瑞霖告诉记者,2019年时还健在的90岁倪老太太当时回忆,直到要撤退了,日军还未停止暴行。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当时在川石岛上尚有来不及撤退的200多名日军奉命就地投降。福州警备司令部少校参谋傅应雄为受降官,海军闽江江防司令部(前身为马尾要港司令部)少校参谋龚淇为副受降官,警备司令部调派一排宪兵、两排步兵,海军调派陆战队一连执行受降任务。
傅应雄在回忆录中说道:“我们部队到达时,全体敌军举起双手肃立不动,敌军在岛上最高指挥官布川大尉即向我报告,服从受降命令。日军吹起长声礼号,表示恭迎致敬。我与龚参谋即巡察敌军队伍一周,同时布川即将俘虏人数名册,以及轻重机枪、冲锋枪、长短步枪、弹药粮秣被服等后勤物资数量册双手呈阅……”
据连江县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资料记载,次日上午8点,受降仪式在川石岛广坪操场上举行。全体日军俘虏由布川率领到会,在场中列队肃立,中国军队在外围布哨。看到昔日骄横不可一世的日军将佐个个耷拉着头、无精打采,最快慰的莫过于全岛村民。布川跑步来到主席台下,摘下腰间挂刀,双手捧献给受降官傅应雄。傅应雄随即朗声对俘虏宣读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的命令,并代表执行受降任务。随后,龚淇对俘虏进行训话。仪式结束后,200多名俘虏被暂押在岛上的肺病疗养院。登岛12天后,受降部队押送俘虏及战利品物资回到福州。
记住历史是为了更好地生活
80年光阴流转,闽江口涛声依旧。吴用耕告诉记者,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80年代,川石岛一直都是海防前线,默默守护闽江口进出渔船的安全。
漫步小岛上,阵阵拍浪声不绝于耳,带着腥味的海风丝丝入鼻,随处可见的断壁残垣,仿佛诉说着历史。
历史翻页,川石岛的“与世隔绝”也见证了福建举重队的崛起之路。20世纪90年代,福建举重队为了改变落后局面,抱着“破釜沉舟、知耻后勇”的决心,来到川石岛安营扎寨。当时岛上生活条件、训练条件都十分艰苦。在两大两小四间旧营房改造而成的简陋举重馆中,举重运动员们用汗水充实了整段岁月,阵阵吼声与随之重重落地的杠铃声赋予了荒山勃勃生机。
在这里,福建举重队实现了凤凰涅槃。石智勇、张湘祥、林清峰、邓薇……一个个世界冠军、奥运冠军相继从川石岛走出。水滴石穿的川石精神始终激励着福建儿女团结拼搏、越战越勇。
如果说抗日战争的血水铺就川石岛的底色,那么举重队员的汗水铸就川石岛的灵魂。从抗战精神到川石精神,这座小岛将历史的苦难转化为催人奋进的力量,激励后人砥砺前行再出发。
硝烟虽散,精神永存。为了不让川石岛的抗日记忆消失在历史的尘烟中,长期以来,像吴用耕、林瑞霖这样的退休老人,奔走捡拾历史的碎片,记录历史的真相。
“川石岛被日军侵占6年,这是日本侵华的罪证,日军犯下的罪行将永远钉在川石岛上。”吴用耕说。
采访结束,记者站在当年日军登岛时的南澳沙滩。那片曾经见证战舰列阵、炮声震耳的江面,如今渔船点点、风平浪静,承载着两岸同胞的幸福生活与美好希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