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2025年9月16日第01版
东南网9月16日讯(福建日报报业集团记者 杨凌怡 通讯员 杨宇煌)凌晨1点,诏安县桥东镇桥园村,丝丝凉风吹过。渔民林杰早早地醒了,熟练地将一筐筐鱼装上摩托车的后座,向桥园市场驶去。车灯摇晃,照亮了村庄的一角。
到达桥园市场,这里已是一幅热闹的景象。吆喝声、卸货声、砍价声不绝于耳。经过洽谈,商户们将各类海鲜渔获分拣、称重、装车,发往闽粤两省乃至全国各地的市场。
这个有着200个固定摊位的市场,年交易额超6亿元,是全省规模最大、功能最齐全的村级海产品交易市场,也是闽粤边界重要的渔产品集散地。市场所在地桥园村,依托海鲜市场,成为全县首个村集体收入超过千万元的村。
从一个普通的村级市场发展到年交易额超6亿元的区域性集散中心,桥园市场有自己独特的“秘诀”。
桥园市场海鲜琳琅满目。
天不亮,就要装好海鲜、挑着扁担,走过通济桥,到县城的海鲜市场去卖……父亲挑着扁担的背影,深深刻在了林文乾的记忆里。林文乾是桥园村人,桥园村距离诏安县城仅一桥之隔,以前村里的海鲜只能拉到县城售卖。
20世纪80年代,桥园村在公路旁建起了海鲜市场。“除了靠近县城,桥园还有一个优势,就是道路交通便利。”桥园村党委书记林辉生说,国道穿村而过,便利的交通带来了人流和活力。
一开始,只是村民自发地在这里进行海鲜交易。村里抓住机遇,建起了一个简易的市场,供村民交易海鲜。到了20世纪90年代,海鲜市场初具规模,经过1991年和1995年的扩建,规模达到1700多平方米,越来越多的人带着海鲜来到这里交易。
历经30多年发展,如今桥园市场的面积已扩展至1.2万平方米,冷冻厂、加工厂、停车场配备齐全。在这里,海鲜也有了与时俱进的卖法。
林文乾在桥园市场内承租5个档口,做海鲜的线上、线下批发销售生意。刚开海的这段时间,订单源源不断,忙碌到了下午,他才有时间泡上一杯茶。
“现在有了冷链运输、冷库仓储,我们打通了线上的销售渠道。”林文乾告诉记者,卖得好的时候,一天的销售额达到5万多元。
如今,越来越多像林文乾一样的年轻人回到家乡,做起了海鲜生意。海鲜档口有专门的直播窗口,从诏安湾、东山湾鲜捕的海鲜到这里进行加工包装,通过直播卖向各地,给市场带来了新活力。
眼下,桥园村有九成以上的人做海鲜生意。随着时间的推移,设施老化、车流量增多、卫生等问题慢慢凸显出来。
为了让市场有更长久的发展,2017年,桥园村投入4000万元对市场进行改扩建,新增水产品营业大厅、办公楼、管理用房共7230平方米,建设1220平方米停车场,停车位200多个,并完善了排水排污管道等基础设施。2023年,当地开展桥园市场设施提升工程(二期),对周边约8000平方米范围的道路和场地进行重新硬化,规范建设排水沟1000多米。
同年,村里通过定底价、定年限、定程序、定约束条款及全过程监督的“四定一督”机制,对桥园市场的近200个摊位进行招标,从源头上规范市场运营。
“以往,村里对市场的管理比较粗放,现在通过统一招标,市场摊位以更公平公正的方式租出去,也便于后续管理。”林辉生告诉记者,经过规范招标,当年给村里带来了900万元的租金收入。
村集体的腰包鼓了,村貌也有了变化。村里建起了整洁干净的口袋公园,道路、路灯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村民的医保由村集体资金全部支出……接下来,村里还将进行文化中心建设、污水管网改造等,让村民共享发展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