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看见东方“立体画”
——访软木画第五代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意大利华侨郭丽
郭丽在雕刻软木画。(受访者供图)
东南网9月16日报道(福建日报报业集团记者 张晴晴)
“这是融合了软木画与根雕的作品《禅》,我加入了一些创意,把它做成了一盏玄关灯。”在福州市三坊七巷软木画馆内,软木画第五代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意大利华侨郭丽正兴致勃勃地向记者介绍她的作品,“这件作品曾上过央视‘非遗里的中国’,那一件则结合了更多非遗元素。”谈起创作,郭丽滔滔不绝。
出生于福州的郭丽,高中时原计划赴美留学,机缘巧合下选择了意大利。出于对艺术与手工的热爱,她在异国攻读设计专业。留学期间,她不断突破舒适区,打暑期工、开咖啡馆。
郭丽与软木画的结缘,源自一次在葡萄酒厂的暑期工经历。“我发现欧洲葡萄酒的软木塞和福州软木画的原料竟是同一种材质。”于是一个念头在她心中萌芽:把欧洲的原料引进国内,再将用此制作的软木画销往欧洲。
2007年,郭丽专程回国,走访福州南后街的一家软木画店。等候间隙,她听到店里的手工艺人与游客的对话——从事福州软木画的人越来越少,这项技艺濒临失传。原本的商业计划,在那一刻转变为文化传承的使命:“我要当软木画学徒。”
郭丽拜师于软木画创始人吴启祺一脉,成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吴学宝的关门弟子。回顾自己的软木画学习经历,她说:“这是一个极其辛苦的过程。”软木画原料质地软、薄而韧,需反复锻炼手的灵巧性与熟悉度。为了打好基本功,光是练习雕刻一棵小小的树景,就得耗费一两个月的工夫。
郭丽独自在工厂里从早刻到晚成了家常便饭。对于她的选择,父母起初并不理解,更担心她“以后没饭吃”。看到曾经“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女儿早出晚归、双手磨出老茧,他们心疼不已。
“当然我也退缩过,技术突破太难了。”每当失去信心,郭丽总会想起自己的初衷,“万一我放弃了,就更没有年轻人愿意留下来。这么好的工艺,不能让它流失。”
在不断地自我鼓励下,郭丽的软木画事业渐渐有了起色,开始步入正轨。2021年,位于福州市三坊七巷的软木画馆“开张”了。除了传统的软木画,她还推出了一系列融合福州寿山石、脱胎漆器等非遗元素的新式产品。与此同时,基于对市场的敏锐洞察,她还陆续开发出玄关灯、梳妆镜、书签、饰品等多款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感的文创产品,一经面世便受到消费者青睐。
更让她欣喜的是,其作品不仅受到国内用户的喜爱,还吸引了不少侨胞和外国游客。“他们惊叹中国工匠竟能在树皮上雕刻出‘薄如蝉翼、细如发丝’的精美作品。”郭丽说,源自欧洲的材料,经东方手艺人的“点化”,成了令人称奇的艺术品。未来郭丽希望通过工艺美术“出海”等形式,让更多人看见来自东方的“立体画”。
“以前学习软木画是一种热爱,现在推广软木画是一种责任。”郭丽说,“我希望软木画能成为一张闪亮的中国名片,真正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