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中的泉州海丝形象建构和变迁
2025-09-16 11:31:58 来源:福建日报 责任编辑:周冬 我来说两句 |
诗歌是日常交往和情感互动的承载体。不论是本土人还是异乡人,都在诗歌中以各自的视角和体验为泉州的形象增添丰富的层次。宋元和明清时期的泉州诗歌,呈现了泉州历史和文化形象的建构与变迁过程。 泉州海丝活动发展于唐五代时期,并在宋元时期达到顶峰。北宋谢履《泉南歌》咏泉州云: 泉州人稠山谷瘠,虽欲就耕无地辟; 州南有海浩无穷,每岁造舟通异域。 谢履是泉州惠安人(今泉港),曾在蔡襄任泉州太守、倡建洛阳桥时前后任职南安县主簿、清溪县(今安溪县)县令。从这首诗中可直观地看到当时泉州的生产生活状况:“人稠山谷瘠”体现泉州自古以来“人多地少”的矛盾。丘陵和山地的存在使得泉州很难开辟出大片的耕地,且人口的增多和聚居导致物资不足,无法完全依靠农业为生。 明代晋江人何乔远是著名的方志史学家,他在《闽书》中写道:“泉州,枕山而负海,田再易,园有荔枝、龙眼之利,焙而干之,行天下。沿海之民,鱼虾蠃蛤,多于羹稻,悬岛绝屿以网罟为耕耘。附山之民,垦辟硗确,植蔗煮糖,黑白之糖行天下。地狭人稠,行贾寡出疆,仰粟于外……”粮食不能自给的泉州人,靠山者多以养蚕制茶、植蔗煮糖、种植荔枝龙眼等来对外换得粮食。靠海者则因泉州“州南有海”,便向海而生、需“每岁造舟通异域”。 历史上,秦汉前汉人入闽时,今福建全省均属闽越国,居住在此的人们被称为“闽越族”。闽越族人靠渔猎为生,善舟楫。隋唐时期以来,中原汉人大批南迁,带来先进生产技术,进一步推动其造船航海技术的提高;经济重心也逐步南移,泉州官员采取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措施,泉州社会经济不断提高。 久视元年(700年)武荣州州治从丰州向东南方迁移十五里,即今泉州市区所在地,不久后开始建城。景云二年(711年),武荣州又改称泉州。因此需要注意的是,以唐景云二年(711年)为界,此前史料诗歌中的“泉州”指今福州,此后才是今泉州。唐诗《送泉州李使君之任》咏泉州云: 傍海皆荒服,分符重汉臣。 云山百越路,市井十洲人。 执玉来朝远,还珠入贡频。 连年不见雪,到处即行春。 这首诗歌描绘当时泉州蕃商云集、贸易繁荣的景象。唐代实行的对外开放政策,重视海上贸易,鼓励蕃商和朝廷来往交流,因此“市井十洲人”的描述并不夸张。外商们“入贡频”,其进贡的东西主要是一些珍玩性的商品,唐代诗人韦应物曾就此作《咏水精》《咏珊瑚》《咏瑠璃》等诗。但由于唐代的市舶机构设立在广州,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泉州的对外贸易。 五代时期泉州的管理者们都采取促进海外贸易的政策,为此还相继扩建泉州城,“重加版筑,旁植刺桐环绕”(黄仲昭《八闽通志·古迹》)。刺桐作为海外传入的植物,据唐代陈陶创作的《泉州刺桐花咏兼呈赵使君》,至少在晚唐时已开始种植,且遍布广泛。唐代王毂《刺桐花》一诗则对刺桐花之艳极尽描写。刺桐花就像火般热烈,因此曹松劝友人“帝京须早入,莫被刺桐迷”(《送陈樵校书归泉州》)。刺桐在五代扩城后环城皆是,如宋代王十朋的“刺桐为城石为笋”(《咏万安桥》)、“初见枝头万绿浓,忽惊火伞欲烧空”(《刺桐》),“刺桐”开始成为泉州的代名词。 待到宋元时期,市舶司的建立使泉州海外贸易盛况空前,刺桐港日渐繁荣,“北风航海南风回,远物来输商贾乐”(王十朋《提舶生日诗》)。泉州在海内外交流中占有重要地位,“闽岭天南表,清源第一州。朝廷推重镇,师帅得贤侯”(谢履《上丁守》)。李邴闲居泉州17年,其诗句“苍官影里三洲路,涨海声中万国商”(《咏宋代泉州海外交通贸易》)描写泉州对外贸易的发达。 该盛况离不开朝廷政策支持。为促进市舶收入,南宋朝廷在泉州港实施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其中“优异推赏”的政策对能增加市舶收入的官吏和番商首领允诺加官等奖赏,如南宋阿拉伯人蒲寿庚是蕃商首领,曾被授予官职。南宋的泉州城还允许蕃商售卖营业。因此,“海上丝路”的兴起与发达让蕃商来华并侨居泉州。他们或与本土居民杂居,或相互聚居,形成蕃人巷或蕃坊。其中宋元时期的泉州城南为蕃商聚居之地,泉州市舶司也设置在城南,可以说是最为繁华之地。南宋诗人刘克庄《南廓》从侧面印证了泉州城南的繁华,“唯有桐城南郭外,朝为原宪暮陶朱”。元朝诗僧也写诗称道:“泉南佛国天下少,满城香气栴檀绕。缠头赤脚半蕃商,大舶高樯多海宝。”从元代庄弥邵的“一城要地,莫盛于南关。四海舶商,诸番琛贡,皆于是乎集”也可一窥究竟。经考古发掘出土的古城门“德济门”遗址便是南宋时随着泉州南部商业发达和人烟稠密扩建的城门。 从元末的亦思巴奚战乱,到明代因倭患实施的消极海防政策、市舶司的迁移,“蕃商踵至”的繁华消失,泉州海丝之路不复宋元盛况。明清时期政府严格实行海禁政策,严禁私商贸易,严重影响了沿海人民的生活方式,但以此为生的泉州人民并不就此认命,想方设法谋求出路,犯海禁出海通商现象普遍,出海者上至官员军人,下至豪顽之徒。明代曹学佺有诗《温陵》言: 驿路连山路,城门控海门。 岛船秋更急,沙鸟暮能喧。 落叶樵苏径,刺桐风雨村。 素衣尘变尽,聊以濯清源。 诗篇开头仍旧表明泉州地形丘陵多、耕地少,人们靠山靠海为生,只是在明代的海禁政策之下仍有船只出海。从林嗣环的《倭漆引》可知清代尽管实施海禁但仍有日本商船前来贸易,说明海禁之后的私商正默默崛起,并逐渐成为泉州城的一大群体,但规模已远不及宋元时期。在鸦片战争战败、签署《南京条约》后,五口通商,泉州港沦为厦门港的附属,最终没落。 从宋元的“涨海声中万国商”到明清的“城门控海门”,这些诗歌见证了泉州海上丝绸之路的辉煌与沉寂。而诗歌不仅是历史的镜像,更是文化的载体,它记录了一座城的变迁,也见证着泉州人向海而生的坚韧与智慧,如今,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其留下的历史与文化已然成为泉州独特的城市名片,彰显这座城市开放包容的精神品格。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 |
相关阅读: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