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向高与晚明海防
2025-09-16 11:31:58 来源:福建日报 责任编辑:周冬 我来说两句 |
清代人称“古未闻有海防,有之,自明代始”(清嘉庆《同安县志》)。有明一代,倭寇之患几乎与之相始终,几度为祸酷烈。至晚明,西洋帆影现于东亚,使局势更为复杂。前朝所未见的海情,使明人摒弃了海上势力“不为中国患”的传统观点,开始探索海防之道。 明代历任首辅中,出生闽地的叶向高(1559—1627年)是对海防最为关心者之一。《明经世文编》选录的首辅作品中,叶向高《答韩璧哉》是少有的专论海防之文章,而叶向高收在《苍霞草》等个人文集中的文章,更包含大量对晚明海防事务的记录与议论。这位自称“海国孤生”“海上儒生”的晚明名臣生于嘉靖倭乱中,尚在襁褓时就险遭不测,此后终生都挂念着被他称作“海国”“海邦”“海上藩服”的闽地之安危。他留下的相关文章及诗歌,是我们了解晚明海防的重要史料。 心忧海防建设 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日本霸主丰臣秀吉发大军入侵朝鲜,朝鲜国土沦丧,向明朝求援,明军于是入朝抗倭。饱受倭寇荼毒的闽地也再响海警,以防倭寇乘机入侵。 此时叶向高因母丧居乡守制,便用《闻警》记录福建海防局势的紧张:“属国东南久晏安,长鲸何事欺狂澜。诸藩半苦倭奴暴,边吏全骄汉法宽。强弩楼船皆出戍,渡辽横海各登坛。扶桑回首犹烽火,愁绝秋风壁垒寒。” 朝鲜战事旷日持久,且明军多次受挫,朝中渐起退兵之声。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叶向高见到当年的应天府武举题有意问询是否应结束在朝鲜的远征,便也拟写策论。他认为不可轻言罢战。明军出师不利,“非远讨之罪”,而在于诸将异心,指挥混乱,“百人令而一人行”,南北派系的将领间“智不用之料敌而用之修郤,勇不用之馘贼而用之争功”,解决此问题才是当务之急。 在朝明军的状况也契合叶向高所言。万历二十五(1597年)至二十六年(1598年),明军败于蔚山、顺天城等战役,恰是因为将领间或争功或推诿,甚至出现先锋遭上级嫉妒,“为在上之人所制而退军”(朝鲜《宣祖实录》)的情况。叶向高此时还是远离前线、无权参与大政决策的中级官员,但已在文章中显露出军事洞见。 万历援朝战争终于在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底以明军胜利收场。然而,战争胜利并未使明廷意识到应将巩固海防常态化,反倒生出鲸鲵尽戮的自满,致使松懈之风弥漫。叶向高的多篇文章提及对万历以降海防总体松弛的忧虑,如《观察璧哉韩公奏绩序》:“海不扬波,人情玩愒,使者亦仅仅按旧章颁布条规。”《镇东卫新创兵营碑记》:“疆圉之吏……因循岁月,无长远之图。”《中丞二太南公平红夷碑》:“海备尽驰,戈甲朽蠹,楼船之卒望波涛而胆战。” 不过,仍有勇烈之士有志拯海疆之弊。叶向高的好友沈有容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至三十四年(1606年)任职福建军中屡破倭寇,尤其是万历三十年(1602年)于东番之役全歼在沿海各省流窜剽掠的倭寇舰队,使“海上息肩者十年”(《明史·沈有容传》)。在此期间,叶向高任职南京但心念闽海,关注好友的海上功业,正如他为沈有容东番大捷所作贺诗曰:“天涯久忆鸿书断,海上频传露布闻。” 万历三十年(1602年),由泉州知府程达提议,沈有容主持,立于厦门中左所100余年的浯屿水寨迁至泉州石湖,并于次年改建完毕。叶向高为之欣然撰写《改建浯屿水寨记》,称“受降筑而天骄不敢南牧,青涧城而曩宵遂鲜入寇”,借唐朝建受降城抵御突厥、宋朝建青涧城克制西夏来说明改建浯屿水寨的重要战略意义。 叶向高此言并非虚夸。浯屿水寨作为明代福建五大水寨之一,立于明初,原位于浯屿岛,既是水师基地,更与其他水寨连成海上防线,“控扼外洋”(万历《福宁府志》)。但至明中叶,武备废弛,浯屿水寨也内迁厦门中左所。水寨内迁后远离险要,如叶向高所言“去崇武且四百里,缓急无以应”(《改建浯屿水寨记》),常常“纵敌登岸而后御之无及”(万历《泉州府志》),有识之士痛心于此,称是“自失一险”(茅元仪《武备志》)。 如今迁至石湖,上控崇武,下辖料罗湾,“可左右援”,又靠近重要航道,为“海舶之所经”,预警和出击的覆盖面增加。新寨也在实战中证明了价值。万历三十年(1602年),刚迁到新址的浯屿水寨侦得倭寇舰队,沈有容果断出击,才有东番大捷。 在晚明文恬武嬉的环境中,仍有志士为海防殚精竭虑,叶向高则发挥诗文“经国之大业”的功能,为他们记录功业,宣传拒敌于海上的军事思想。 洞悉海上来敌 叶向高在忧心海防建设的同时,也密切关注海上敌情的变化。在他看来,嘉靖朝及以前的倭寇“其众不过数千,其来非有约结欲与我争雄长也,徒以贫穷不能自存,资剽掠为生耳”,然而万历年间丰臣秀吉的侵朝行动,却显示对周边领土的“设谋蚕食”之意。因此,今时之倭寇更“不可以鳞介忽欤”(《邢司马平倭乱旋序》)。 他在与福建按察使陈邦瞻的书信中,建言留心倭寇性质与动向的变化:“事有必至,势有相因,明者睹其微,况已著者乎!”此后,琉球倭患的发生印证了叶向高的担忧。 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萨摩藩倭寇入侵琉球,控其国政;万历四十年(1612年),时任首辅的叶向高根据已有情报以及琉球朝贡团“半系倭人”、贡品“亦系倭物”的状况,怀疑其已失国于倭寇。他随即上奏朝廷,备豫东南倭警,并去信福建巡抚丁继嗣,表达对倭寇据琉球以窥台湾的担忧:“今所虑者,彼既吞琉球,渐而据鸡笼、淡水……是剥肤之灾。” 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夏,三艘倭船短暂游弋至长乐,致使民情震恐。叶向高为此致书海道副使韩仲雍,嘱托守备之要,并认为此次倭寇对福建“一时未必入犯”,其真实目的恐怕是入寇台湾,据设基地,以备后续侵袭,若此则“诸凡滨海去处皆不得宁居”。对此,叶向高向韩仲雍举荐沈有容参与防务,同时致信本已离闽的沈有容,望其再来闽海整军抗倭。 事实再次证明叶向高判断准确。此次倭情之缘起,正是长崎代官村山等安在获得代表德川幕府许可的“朱印状”后,遣其子村山秋安率舰队入侵台湾。倭寇半途遭遇风暴,舰船四散,部分船只漂至福建沿海,才有前述的长乐倭警。次年,村山等安再派桃烟门舰队去接济其子,被已上任水标参将的沈有容歼灭于东沙岛,倭寇此次行动彻底告败。 叶向高之所以能洞烛倭寇的“侵我南鄙之心”,首先在于其重视敌情搜集。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叶向高就曾拟写当年的会试策论,总结自己的军事观点,认为“兵家之胜,必取于知敌之情,令敌之动静入我目中”。再有,他清楚意识到国是日非,以明朝为核心的朝贡体系正在崩解,周边势力的野心不可避免地膨胀。昔日“事我甚谨”(《论朵颜等卫属夷檄》)的势力尚且生窥伺之心,更何况倭寇。叶向高也尽己所能,向朝野强调“倭情更异”,应多加防备,行“绸缪补葺之计”。 助力收复澎湖 随着大航海时代到来,明朝面对的海患日趋复杂,扬起厄浪的不只是倭寇,还有西方殖民者。 明天启二年(162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舰队侵占澎湖,袭扰沿海,劫掠商船,意图控制中国贸易航线,“不准任何中国帆船驶往巴达维亚以外的地方”(荷兰《东印度事务报告》)。澎湖这一海上门户的失陷严重影响闽地民生,沿海贸易遭阻加上旱灾,使福建各地米价腾贵,人心惶惶。明朝官员同荷兰殖民者交涉无果,缙绅士人又多怯战。 值此危急,已二度担任首辅的叶向高,一面令在闽家人将田粮盈余“即捐以济人,无奈何则卖产赈济”(《与潘太一太守》),一面与闽地官员密切交流,力主出战。他给临危受命的新任福建巡抚南居益致信建言:“或言即募滨海之人,予以厚赏,责其驱夷,必当有效,此亦一说。”而在南居益决定领军抗敌后,叶向高还是充分支持南居益的前线决策权,去信称:“集众论而用其长,是在台下矣。”并相信南居益的克敌方略:“闻牙旌已南莅,想到彼自有定算耳。” 叶向高向来主张“用人则与之权”(《癸丑会试策》),朝廷中枢应尊重边防统帅的决策,不应过度牵制:“封疆事当听封疆之臣,不宜悬断遥度以掣其肘。”(《平夷疏序》)明朝灭亡后,顾炎武曾痛定思痛,认为明代朝臣对边防将帅束缚过多,使其有才难伸:“使管仲、孙武而读今日之科条,则必不能运其权略。”(顾炎武《日知录》)由此可知,叶向高对边防主事者充分信任,以首辅之重鼎力支持南居益行动,在明代政局中何等可贵。 南居益亦不负叶向高信任。天启三年(1623年)十月,他将荷兰殖民者的战舰诱至厦门海,以火攻歼灭。天启四年(1624年)二月至六月,南居益布置明军分三批登陆澎湖,包围荷兰殖民者,最终将其驱逐,澎湖收复。 捷报传来,朝野欢欣,天启帝告之于太庙,叶向高作《中丞二太南公平红夷碑》以纪功勋。值得注意的是,叶向高在碑文中批判了放弃澎湖“予之无伤”的观念,强调澎湖“系我四封,岂容蠢尔,外窃内讧”,侵略者“荐食我土”的行为不可容忍,唯有“空其巢穴,还我版图”,彰显出鲜明的主权意识。 在澎湖之战前,认为澎湖地势“塞不可,守不可,攻又不可”(章潢《图书编》)而主张弃置者不乏其人。澎湖之战的胜利以及叶向高的碑文赫赫,是对此薄弱海疆意识的有力回击。此外,当时明朝正因后金崛起和奢安之乱,在东北、西南战场泥足深陷。因此,当闽海出现夷情与米荒时,明廷不但未加派兵援或赈济,反倒想搜刮福建财税,是叶向高以“闽方有夷难岂能他顾”为由极力谏止,才使福建军民无后顾之忧。这也是叶向高对收复澎湖所作的贡献。 叶向高曾感叹时事多艰,而自己则受“上牵下掣,一事不得自由”(《答刘天虞》)。即便如此,叶向高及其他先贤仍选择肩担家国、以文铭心,面对朝贡体系崩解与大航海时代到来的双重挑战,在王朝的日暮时分艰难摸索靖海之道,于海防史上留下不可忽视的一笔。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 |
相关阅读: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