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福建频道 > 文教 > 正文

德化瓷业的改良运动

2025-09-16 11:31:58 作者:陈尊慈 来源:福建日报  责任编辑:周冬   我来说两句

抗日战争爆发后,社会动荡日益加剧,劳动力因征兵、逃难等原因不断流失,加上交通受阻、原料短缺、市场断裂以及生产体系和生产技术相对落后等诸多因素,德化瓷业大幅萎缩、极为萧条。1934年9月3日《华侨商报·周刊》描述:德化“瓷质和江西景德镇齐名,往年产的观音像,价值每尊千余元。惜民国以来,土匪横行,该地瓷业尽歇,而精制品虽间有收藏,多埋藏于地下,不轻于人,盖防盗劫也”。

面对“该地瓷业尽歇”这一窘境,1935年春,德化县府应社会各界倡议,经呈报福建省府批准,在县“乡村简易师范学校”创办陶瓷班及实验场,着手筹办陶瓷职业学校。《大公报》1935年7月23日曾经发表《德化陶瓷:闽省府设改良场》一文,其中写到受政治经济形势影响,德化瓷业“营业日衰,产额由数十万元降至万余元”,因此“省当局为国复兴起见,设立工厂学校以资改良”。以此为标志,德化瓷业的改良运动正式拉开帷幕。

1936年,作为实验场所的厂房和小瓷窑陆续兴建完成,瓷校也招收到学徒30余人,而毕业于日本东京工业大学的四川籍陶瓷专家王世杰则被任命为校长、场主任。瓷校课程体系以培育能适配现代产业发展、推动地方社会进步的“新民”为目标,共设四类科目。一是普通学科,包括公民、国语、算学、理化等在内。二是“专门术科”,有雕塑、制型、调釉、彩绘等。三是选修课,有机作、雕塑、彩绘、窑作四系。四是补习班,补习内容以“专门术科”为主,以及各种常识、制造法等。

技术改良是此次瓷业改良的核心。正如李忠钦1944年在《新福建》上发表的《德化瓷业改良刍议》中所言,“土产式样落后于时代要求、手工制品难与国外机器出品抗衡”是这一时期德化瓷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因此,技术改良重点围绕原料制炼、样式设计、成型技术、烧制技术等方面展开。

在原料制炼方面,虽然德化瓷土质地优良,且为风化作用的产物,采掘颇易,但传统手工开采通常采取较为粗放的方式,造成瓷土品质受到影响。黄廷芳1942年在《经济导报》上发表的《德化瓷业》中指出,当地瓷土“或就地面下掘,或按矿脉从山腹横穿掘入,掘出后贮积山上,以供挑售”。黄先修1944年在《新福建》上发表的《德化瓷业之改进》一文,也指出匠人们对于瓷土的成分认知有限,配方调整全凭经验,往往因为淘炼技术不足,导致坯土中混入含铁杂质,造成产品出现黑点。加上釉料所用的石灰、谷壳灰等天然材料本身所带有的杂质,瓷器烧成后的色泽也不够美观。为此,他们主张对瓷土的化学、物理性质进行科学研究,在此基础上对釉料进行标准调和,并尝试从瓷土中提取砂土替代谷壳灰,精制原料,以提升釉料的晶莹度。

在样式设计方面,由于当时德化陶瓷的批量产品定位不明、做工粗糙,且过度模仿景德镇或国外订单式样,缺乏创新,改良者因此聘请外地专家重新设计,力求生产“产制考究,样式入时”的新式陶瓷。当时,德化的彩绘瓷大多采用书画结合、中西合璧的艺术形式,生产了大量宣传抗日救亡以及“新生活”“新社会”等题材的产品。他们将“抗战必胜”“抗战到底”“誓雪国耻”“勿用日货”“勿忘国耻”等誓言口号,以及“强国之基”“自由平等”“爱情永固”等标语,搭配传统工笔画、山水画等形式进行创作,部分作品还融合墨彩、褐彩、点釉、电光釉、釉中彩等新技术,广泛应用于各种陶瓷日用品以及礼品、纪念品或奖品上,使得德化瓷不仅是当时的日用器皿,更成为承载文化记忆、凝聚抗战士气、推动社会进步的精神符号。

在成型技术方面,改良场引入制坯机、压坯机、滤泥机等机械化设备供窑户参观学习,逐步普及机械制瓷观念。同时,引入模具替代手拉坯制作,克服传统生产依靠全手工制作而造成的样式不一、线条不匀等弊端。尤为重要的是,制坯模具从传统土模革新为无须烧制、制作简便且硬度与吸水性更优的石膏模具,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此外,1936年陈庆南在考察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后,引入铸制法(注浆成型法)并在改良场试验成功,且在东头、宝美、乐陶等多家窑场推广,成为近现代德化瓷业规模化生产标志性的技术变革。

在窑炉与烧制环节的革新上,改良者注重技术优化与组织优化的同步推进。技术上,德化传统日用瓷以耐火性较差的本地红土烧造,匠人们仅凭经验看火烧窑,气候变化产生的温湿度差异难以在烧制过程中得到控制,常导致成品率低甚至全窑报废。为此,改良者对于筑窑材料进行了标准化的调和,并在瓷场推广使用火力温度计以科学提升烧制温度的可控性。在烧制环节的组织优化与协调配合上,传统大窑需凑集多家瓷户合烧才能出货,通常小窑需三个月,大窑需半年,瓷户间往往相互等待,导致生产周期与市场需求脱节。改良者针对这一情况,曾两度推动瓷业合作社建设。

根据1941年《前线日报》刊登的《福建德化的瓷业》记载,1940年前后,宝美(瑶台)等11个瓷业村按照国民政府“企业合作法”方案组建了瓷业生产运销信用合作社。徐曼亚在其《德化瓷业机构组织概况》(未刊本)一文中介绍,瓷业生产运销信用合作社刚成立时,成员以窑户为主,生产工人尤其是技术人员参与度低,且仍分散生产。后来,这些生产运销合作社又改组整合为德化瓷业产销信用合作联合社(瓷联社),成员也扩大了,且多为参与瓷业教育改良的知识分子。他们倡导建造小型窑炉以灵活应市,并对产品进行统一检验、严格分等、规范包装,酌市场与成本情况妥定价格进行销售。同时,将从业者分为制瓷、彩绘、推销三类开展专业培训,并实施技术人员登记制度,以着力提升从业者的整体专业水平,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德化瓷业在困境中坚持生产、开展改良的多重实践,是战争环境压迫、国货运动推动与行业自救需求共同作用的结果。这场运动将地方产业发展与战时国家经济需求、民族生存意志深度绑定,既包含技术革新的探索,也涉及行业组织的重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以及艺术表达的创新,以有限的资源实现了传统产业的局部转型,形成地方产业为国家助力、国家命运促产业转型的双向支撑关系。改良者的努力,不仅使我们看到了传统手工业在时代变局中的韧性,也为我们理解近代中国地方产业与民族命运的深度关联提供了鲜活而具体的样本。

(作者单位:集美大学海洋文化与法律学院社会学系)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