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福建频道 > 文教 > 正文
尤溪悬空厝:借天不借地
www.fjsen.com 2025-09-16 11:31:58 杨昌新 余书凝 来源:福建日报

尤溪县梅仙镇经通村民居

行至闽中腹地,尤溪县的山川清淑之气扑面而来,这里还藏着许多顺应自然、巧夺天工的传统民居。当地人称“崎头厝”“悬空厝”的建筑,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吊脚楼”,却异曲同工地展现了山高水长之间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尤溪县境内地貌以山地和丘陵为主,江河溪流穿行其间。特殊的地理环境,迫使先民在营建居所时必须直面地势崎岖、空间局促、气候潮湿等诸多挑战。在洋中镇的桂峰村、联合乡的连云村等地,我们能看到这样的民居:依山就势,层层叠叠,错落有致。房屋的前半部稳稳地落在坚实的地面上,而后半部或是侧面的一部分因地势陡然下降而悬空。为了支撑悬空的部分,匠人们便以坚实的木柱或石柱作为支撑,自下而上稳稳地托起半边屋宇。

这种构造正是尤溪版“吊脚楼”的精髓所在,即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有限的山地空间,避免了大规模开山填土对山体的破坏。从远处望去,这些民居仿佛是山体自然生长出的一部分,一半嵌入山体,一半凌空而立,充满了动态的建筑美感。

虽然在官方的建筑谱系中,“吊脚楼”一词在尤溪地方志书中鲜有明确记载,但其营造方式的痕迹却能在族谱家乘和乡土文献中寻得蛛丝马迹。《尤溪县志》在描述城乡建设时常有“居民多依山构室,累石为基”的记载。这里的“累石为基”,在平缓地带自然是寻常做法,但在陡峭之处,便演化为以高大的石柱或木桩来承担房屋的“基石”功能。

对桂峰村蔡氏家族后人的访谈中,有族老提及祖上选址建屋时讲求“前有照,后有靠”,即门前有开阔的视野和平地,屋后则紧靠山体,以求安稳。当平地不敷使用时,便“借天不借地”,向着有高低落差的空间延伸,用“立柱顶厝”的方式来扩大居住面积。这种口传的历史,恰恰印证了“悬空厝”是尤溪山区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独特建筑经验。

初见尤溪的悬空民居,人们常为其一半悬立、一半依山的奇特形态所惊叹,甚至会担忧是否稳固。然而,这种看似“惊险”的构造,实则凝聚了先民们对材料特性与力学原理的朴素认知,是实用主义哲学与营造美学的完美结合。

细观构造,便能窥见匠人们的功力所在。为了撑起凌空的一方天地,他们会甄选本地坚韧的杉木、樟木为柱,深植于坡地之下,再以山石垒砌、夯实,作为牢固的根基。这些顶天立地的木柱,与屋身穿斗式的复杂梁架体系丝丝入扣,形成一个坚不可摧的有机整体,将屋宇的千钧之力巧妙地传导、分散至山体。在一些更为殷实的宅院中,匠人还会在承重的立柱上略施雕琢,刻上简洁的线条或寓意吉祥的纹样,使其在承担功能之余,增添了几分审美的意趣。

尤溪山间多雨潮湿,将房屋架空,便自然形成一条通风廊道,使得地面的湿气得以快速疏散,有利于木构建筑的耐久和家人的安康。而悬空之下富余的那片空间也从未被浪费,乡民们会在此处堆放薪柴、安置农具,或是作为禽畜的栖身之所,将山地的利用率发挥到极致。

也正是因为这种因地制宜的建造,赋予了尤溪古村落丰富的空间韵律。从村口望去,或许只是一片寻常的青瓦屋顶,但当你拾级而上,穿行于巷陌之间,不经意间一瞥,便能看到那凌空而起的数米高柱撑起的壮观景象。这种“正面平平无奇,侧后别有洞天”的视觉变化,使得整个村落的建筑形态灵动跳脱,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作者单位:福建理工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

责任编辑:周冬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