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福建频道 > 经济 > 正文
储能,推动全球加速迈向零碳未来——2025世界储能大会主论坛观察
www.fjsen.com 2025-09-18 09:45:16 来源:东南网

在2025宁德国际新能源产业及储能装备博览会上,参展企业正在介绍公司最新技术和设备。福建日报见习记者 周佩青 摄

东南网9月18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尤方明)

当前,全球能源格局深刻变革,能源体系和发展模式正在加快进入非化石能源主导的新阶段。作为能源开发利用与安全保障的关键技术,储能在解决能源波动性、保障电力系统稳定运行、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利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具有广阔市场前景和空间。

“十四五”以来,我国新型储能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不断突破,成为支撑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重要力量。

在此背景下,2025世界储能大会于宁德启幕。政、产、学、研等各路代表齐聚,围绕“储能新纪元 零碳启未来”主题,共绘储能技术蓝图,共商能源发展大计。

新型储能高速发展

近年来,我国新型储能制造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苏波带来一组数据——今年上半年,我国新型储能累计装机约9500万千瓦,“十四五”期间增长了近30倍,规模化应用全球领先;“十四五”期间,国家能源局发布56个新型储能试点项目,涵盖10余种技术路线,形成“四梁八柱”政策框架;以福建为代表的海峡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新型储能制造业集群加快形成和成长,政策体系和市场机制初步构建。

这一强劲发展态势仍将延续。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发展中心党委书记、副主任柳新岩发布的《新型储能技术发展路线图(2025—2035年)》,到2027年,新型储能产业步入规模化发展初期,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超过1.8亿千瓦;2030年,新型储能产业全面市场化发展,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超过2.4亿千瓦;2035年,全国新型储能装机将超3亿千瓦。

世界储能看中国,中国储能看宁德。大会主办地宁德于2023年被授予“中国新能源电池之都”称号,目前全市建成及在建锂电池总产能合计330吉瓦时,占全球产能比重超20%,实现从原材料—电池—新能源汽车—拆解提取原材料全闭环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锂电池研发生产基地。

“放眼未来,宁德应立足产业基础优势,做强新一代动力电池产业,做大电池回收梯次利用产业,开拓新型储能电池产业。面向新兴产业领域,在AI推动的全面电动化趋势下,应围绕装备电动化、消费智能化、能源绿色化等3条主线,打造以电池为底座、AI为增益、场景为牵引的产业生态,持续把单点优势放大为产业集群。”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张立说。

机遇与挑战并存

尽管储能产业发展势头迅猛,但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当前,我国风电光伏发电合计装机已超过煤电装机,但弃风、弃光现象仍较突出,电力系统抗扰动能力有待加强。

在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碳中和能源研究院院长赵天寿看来,应对风光电的不可控性,保证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是当前新能源发展的重大关键课题。“要高度重视长时储能的技术发展,以此覆盖风光间歇时长。对大型的储能装备而言,安全是底线,经济性是生命线,资源可及则决定了上限。基于安全性强、时长灵活、循环寿命长等特点,液流电池发展前景极为广阔,应着重提升电流密度和电解液利用率,进一步降低液流电池成本。”赵天寿说。

“‘十五五’是规划建设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加快建设新型电力系统、实现碳达峰的关键时期,面临着培育新质生产力、加快推进电力市场建设、合理控制用能成本等多重多样任务,同时存在诸多新形势、新挑战。”电力规划设计总院党委书记、总经理胡明举例说,“如随着新能源装机占比进一步提高,系统的负荷装机比将进一步降低,由此带来的系统低于能量密度的趋势将进一步凸显,迫切需要探索提高能量密度的新能源转化利用方式。”

对此,他表示:“‘十五五’时期需要坚持规划前瞻引领,统筹推进电源侧、电网侧、负荷侧储能协同发展,大力支持以科技创新带动产业创新,不断完善新型储能市场与价格机制。”

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表示,要坚守储能安全底线,构建实证可信的市场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面向未来需求推动技术创新。“新能源革命已进入了储能为关键支撑的下半场,中国已成为全球储能发展的重要引擎,让我们共同携手构建安全导向、真实导向、创新导向的创业新生态,推动全球加速迈向零碳未来。”曾毓群呼吁。

发布完整版报告

立足全球视野,能源转型行动需要汇聚各方合力。2023年召开的第28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提出,为维护宜居气温,必须迅速减少煤、石油和天然气生产,风能、太阳能、水能和地热能等全球可再生能源发电能力到2030年需要增至3倍。

为响应这一号召,本届大会上,国际可再生能源署发布《光伏与储能助力能源转型》完整版报告,系统梳理了全球储能产业在技术与成本双轮驱动下的发展现状,提出“光伏+储能”将逐步替代“煤炭+CCUS(碳捕捉与封存)”成为最经济的绿色能源。

聚焦储能推动电网现代化升级和可再生能源大规模部署,报告提出4项关键行动建议。一是呼吁各国将储能纳入电网顶层规划和设计中,以改善目前全球电网和灵活性调节资源投资严重不足的困境。二是借鉴相关国家围绕储能进行的市场机制设计经验,呼吁各国完善电力市场规则和机制,拓展储能在削峰填谷、辅助服务、容量支撑等多重价值方面的收益渠道。三是提出应开发更多针对性的金融创新产品,如涵盖质量、安全与运维等多维度的储能保险,以降低初始投资成本,增强市场信心。四是加强储能并网运行后的标准建设,尤其强化有关定期检测、性能评估等方面要求,并通过搭建大型检测平台予以实证检验。

“储能在能源转型进程中扮演重要角色,我们期待服务、技术、金融等维度的支持政策落地见效,共同推动构建可再生能源和储能行业新生态。”国际可再生能源署行动联盟主任伊莉娜·拉多斯拉沃娃·斯特凡诺娃说。

责任编辑:周冬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