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福建频道 > 社会 > 正文
三代人接力种“三代田”
www.fjsen.com 2025-09-22 08:53:48 来源:东南网

长汀县河田镇远丰优质稻生产基地 (长汀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稻浪滚滚的河田镇 (长汀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东南网9月22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罗小春 徐士媛 通讯员 张春槐 严庆锋)

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这一科学论断自诞生之日起,便深刻影响着中国的发展进程。今日起,本版推出“今日关注·绿色蝶变”专栏,聚焦闽山闽水间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讲述一个个生态重塑、社会进步的奋进故事。

首组报道带您走进长汀。在这里,水土流失治理的“长汀经验”成为中国生态逆转的典范,当年“山光、水浊、田瘦、人穷”,如今已是“山美、水美、田肥、人富”。南坑村从“难坑”变“富谷”;三代种粮人接力耕耘,从“望天田”“生态田”到“科技田”……长汀的绿色变迁,是一场跨越数十年的接续奋斗,更是一场发展理念的深刻革命。

这场蜕变,源于“进则全胜,不进则退”的坚定信念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它记录着党员干部的率先垂范,凝聚着广大群众的辛勤汗水,印证了“两山”理念强大的实践力量和时代价值。

长汀的故事告诉我们,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更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治理水土,就是守护未来;转化生态价值,就是激活发展新动能。

让我们一同跟随记者的笔触,感受这场始于荒山、成于理念的绿色蝶变。

——编者

近日,走进长江县河田镇全国种粮大户傅木清的远丰优质稻生产基地,千亩稻田迎来了稻谷成熟、稻香遍野的时节。“下个月就可以收割了。今年烟后稻预计亩产1300斤,比夏季稻产量还要高出200斤。”傅木清站在田埂上,望着秋风吹拂下等待收割的金黄水稻,黝黑的脸上绽放灿烂的笑容。

从靠天吃饭的“望天田”到土地肥沃的“生态田”,再到科技护航的“科技田”,傅木清一家三代人,亲历了长汀从“山光、水浊、田瘦、人穷”到“山美、水美、田肥、人富”的转变,用实实在在的丰收诠释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深刻内涵。

“望天田”

在贫瘠土地上艰难求生

“山上光溜溜,田里都是黄泥沙。下雨时,泥沙往河里冲,河床比田还高。”傅木清的父亲傅美春今年85岁,每当提起过去,他布满皱纹的脸上便写满了辛酸。

20世纪七八十年代,长汀县河田镇的水土流失状况触目惊心。那时的山被人们称为“火焰山”,近70°C的地表烤得红壤裸露;那时的稻田是“望天田”,一场暴雨就能冲得颗粒无收。“山光、水浊、田瘦、人穷”是当时的真实写照。傅美春守着家里的几亩薄田,一年到头忙忙碌碌,却总填不饱一家人的肚子。

“那时候一亩田才收三四百斤稻子,五口人根本不够吃。”傅美春回忆说,最让人头疼的是缺水,因为山上留不住水,田里也十分缺水,为了让水田灌满水,全家人不得不轮着“守水”。“白天守,晚上也守,那时候,为了抢水,乡亲们没少吵架,甚至翻脸。”

即便守住了水,收成依旧没保障。暴雨一来,田里庄稼就被冲得七零八落,甚至颗粒无收。尽管傅美春很努力,挖鱼鳞坑、编茅草帘、修拦沙坝,但要在贫瘠的土地上收获温饱,实在难!

恶劣的生态环境引起了中央、省、市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1983年,长汀被列为福建省水土流失治理试点。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先后5次赴长汀调研,持续推动水土流失治理;到中央工作后,又两次作出重要批示,强调“进则全胜,不进则退”。长汀开展了大规模、持续的治山治水和生态修复。

“生态田”

从水土治理中迎来生机

随着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的持续推进,长汀的森林覆盖率不断攀升。生态环境好了,土地也逐渐肥沃起来。这让外出打工的傅木清看到了希望。2006年,傅木清回到家乡,和朋友在河田镇连片承包1000多亩耕地种水稻。“水多了,土也不跑了,我们才有底气种这么多田。”傅木清笑着说。他还添置了收割机、旋耕机等设备,成了当地第一个“吃螃蟹”的种粮大户。

2008年,傅木清牵头成立远丰优质稻专业合作社,带着乡亲们组团发展。“犁田不用牛,插秧不弯腰,收割不用刀,烘干不看天。”这句顺口溜形象地说出了机械化给农业带来的巨大变革。合作社实现了机耕、育秧、插秧、防治、收割“五统一”,种植面积扩展到6000多亩。2014年,合作社建立了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首家院士专家工作站。谢联辉院士的植保团队、谢华安院士培育的优质水稻,成了合作社年年丰产的“秘诀”。2022年,“福香占”水稻在河田镇创下单季亩产670公斤的全省纪录,傅木清承包的6000多亩地,年产值超2300万元。

“相比过去,现在亩产翻了一番不止!”傅木清蹲下身,抓起一把黝黑的泥土,“你看这土多肥,生态好了,想不丰收都难,这就是绿水青山给我们的馈赠。”

“科技田”

智慧农业助力粮田稳产

“多光谱无人机测出来的处方图,就像医生开的药方。哪里有病虫害,植保无人机就精准打药,至少能减少20%的农药用量。”近日,傅桥正操作着无人机,对将要丰收的烟后稻进行全方位巡查。这个“90后”年轻小伙是傅木清的儿子,他带着智慧农业技术,为家里的“种粮梦”插上了科技翅膀。

傅桥是听着水土治理的故事长大的,深知好生态背后蕴藏的巨大潜力。毕业后,他先在福州农企研学,2016年,他带着“联农带农”的想法回到家乡,和伙伴们创办长汀县十八乡农业专业合作社,目标直指村里的撂荒地。

在河田镇罗地村,180亩曾经长满杂草的撂荒地,在傅桥的努力下,仅一个多月就成了“智慧粮仓”。田里布满土壤传感器,实时监测湿度、温度、水质,田间高清夜视摄像头24小时值守。在合作社智慧农业中心,屏幕上的数据跳动不停。“一旦湿度低于最优值,系统就会报警,我们可以及时精准补水。这是‘监测—分析—响应’的闭环,比老一辈‘看天吃饭’科学多了。”傅桥介绍。

今年,合作社引入的“优质稻全产业链智慧管理平台”,更是让种植计划与气象、土壤数据精准匹配。“每一株稻子都在最适宜的环境里生长,亩产轻松过千斤。”傅桥说,整个种植模式成熟后,产量会更高。“好生态打底,科技来帮忙,产量自然往上走。”

如今,傅桥的合作社成了长汀“科技复垦”的标杆。“下一步,我们想把这‘科技田’做成样板,带着更多的年轻人一起干。”他的眼里,闪耀着对未来的憧憬。

亲历

“难坑”逆袭记

讲述人:南坑村原党支部书记 沈腾香

1987年,我从长汀县河田镇露湖村嫁到策武镇南坑村,从一个水土流失重灾区到了另一个水土流失重灾区。

“长汀哪里苦?河田加策武。河田哪里穷,朱溪罗地丛。”当时的河田策武一带,老百姓口口相传着不少类似的民谣,“晴三天,尘满面,雨三天,泥满田,水淹火烤到哪年?”山上都是光秃秃一片,一场小雨,洪水涌来,雨停水歇,又露沙见底。太阳出来的时候,那就是架在火上烤一样,地表温度高达六七十摄氏度,到处都是“火焰山”!

当时的南坑村,老百姓除了勉强种点水稻,基本种不了其他东西,有没有收成也要“看天”。大部分人靠砍柴割草挑沙卖换油盐,还有的就是外出打工。当地人给南坑村起了个外号,叫“难坑村”。“外村的姑娘都不愿意嫁到南坑来,是不想跳进这个‘坑’。”

这个地方的“穷根”就是水土流失,要想改变困境,必须把水土流失治理好。

1997年,我当选为南坑村党支部书记。按理说这是件喜事,但家里人都觉得这只是个苦差事。“咱们村除了‘穷’还有啥?摊上这样的村你得多难?”我想,是啊,太穷了,当时全村236户1126人,人均纯收入不足600元。

“如何拔掉‘穷根’,让村民富起来?”我满脑子想的都是这件事。

要找到出路就要先有思路。我们组织全村党员和种养能手到漳州西坑村去学习,得出了“治穷先治荒,扶贫先扶志”的结论。结合政策和实际,我们提出“庭院养鸡猪,能源用沼气,山上种果树,耕地烟稻菜”,实施“猪—沼—果”生态农业发展思路,推广“协会+农户”机制,由凌志扶贫协会为村民提供购买果树苗木、肥料、种猪等生产资金的担保,并提供统一的技术服务。

于是,村里在凌志扶贫协会的支持下购买了第一批油柰果树苗。可是大家根本不相信砂石裸露的荒山能种果致富。“田里的庄稼都种不好,还上山种什么树?”怎么办呢?我们全体党员就认领山头带头种,我在苦竹坑山上认种了10多亩果树;没人愿意去离村子较远的山上养猪,我就带头建了养猪场,最终第一批36户发展起了“猪—沼—果”生态农业。

果树在第三年取得丰收,我们对接了外面的公司来收购。有了经济效益,大家的积极性提高了。在我们的带动下,通过“公司+党员+农户”模式,全村98%的农户在山上种银杏、油柰等树种,其中果树种植面积增加到了1000多亩。现在想想当时的工作很艰难,充满曲折坎坷,但是最终证明路走对了。

水土流失治理好,生态改善了,耕地从只能望天种水稻变成可以种菜了。近几年,许多村民都回来从事生态农业或者旅游服务行业,家门口就能就业,生活越过越好。2024年,南坑村接待的游客有10多万人次,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5800元,村集体经济收入60.15万元。

南坑村的转变,一是得益于我们党的好政策和各级各部门的投入支持,我们老百姓才确确实实得到了实惠,享受到了生态红利。二是得益于守住生态底线,有了好生态才有好环境,山水会养人,人才能干好事情。

(记者 罗小春 徐士媛 通讯员 朱芳彬 记录)

责任编辑:周冬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