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福建频道 > 社会 > 正文
秋分|屋头明月上,此夕又秋分
www.fjsen.com 2025-09-23 10:04:05 于丹 来源:东南网

导语:当秋风轻拂过耳畔,带着一丝丝凉意与无尽的遐想,我们悄然迎来了二十四节气中的秋分。“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岁月悠悠,如流水般逝去,只留下这一季的丰盈与感慨,在心中缓缓沉淀。

四海一明月,千山共白云

我们在蝉鸣渐弱、桂香初绽间悄然走过半程秋光,秋分一至,秋色便如打翻的调色盘般愈发浓烈——田垄间的稻浪褪去青涩,裹着阳光酿成金黄;山林里的枫叶挣脱绿的束缚,晕染出深浅不一的红;就连庭院角落的菊花,也迎着微凉的风,酝酿着待放的花苞,将秋的层次感晕染得愈发鲜明。

《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曾精准勾勒秋分的特质:“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金风送爽,雁字横秋。草木染黄,凉蟾光满。落花听雨,折桂香远。石榴满坼,木樨清露,别有微凉。”这般景致里,藏着秋最细腻的模样:清晨推窗,能瞥见草叶上凝着的薄露,折射着晨光似碎银;午后闲坐,可闻见桂树飘来的甜香,混着秋风沁入心脾;傍晚抬头,会望见雁群列着“人”字掠过天际,给澄澈的蓝天添了几分灵动。

古往今来,文人墨客总爱将心事托付给秋,笔下秋景也各有千秋。清代诗人赵翼叹“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把时光的流逝藏在秋风染叶、催白鬓发的细节里,满是岁月的怅惘;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写“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寥寥数语便铺开一幅辽阔苍茫的秋江图,让人读罢仿佛立于江边长堤,任秋风吹拂衣襟;唐代诗人杜甫则在“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中,将羁旅之愁、老病之痛融进萧瑟秋景,字字句句皆是沉郁的慨叹。

不过,并非所有秋景都带着悲意。唐代诗人刘禹锡便一反“逢秋悲寂寥”的传统,挥笔写下“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里没有萧瑟,只有秋日晴空的澄澈、白鹤凌云的豪迈,更藏着诗人不被境遇束缚的豁达。读这首诗时,仿佛能看见秋日的蓝天下,一只白鹤振翅高飞,将所有愁绪都抛在身后,也让我们懂得:秋不只是凋零的代名词,更是孕育力量、绽放别样生机的时节——就像稻穗历经春夏的生长,在秋日沉淀出饱满的颗粒;就像菊花熬过夏日的酷暑,在秋日绽放出坚韧的花苞。

屋头明月上,此夕又秋分

秋分的奇妙,不仅藏在看得见的景致里,更藏在“三候”的时序变化中。古人观物候知时节,将秋分的物换星移,凝练成三句简洁却生动的描述,每一句都是自然的精妙语言。

一候雷始收声。古人认为,雷是阳气旺盛时的“信使”,春日阳气渐升,雷声便唤醒沉睡的大地;而秋分过后,阴气悄然占据上风,雷声也随之收敛了踪迹,只留下往日轰鸣的记忆,与春分“雷乃发声”形成奇妙的呼应。这收声的雷,像是自然按下的“静音键”,让世界从春日的喧闹,慢慢过渡到秋日的宁静——往日里雷雨天的电闪雷鸣、风雨交加渐渐远去,取而代之的是天高云淡、风轻日暖,连雨滴落下的声音,都变得轻柔了许多。

二候蛰虫坯户。《礼记》注解说:“坯,益其蛰之户,使通明处稍小,至寒甚,乃墐(jìn)塞之。”秋意渐浓,天气一日凉过一日,那些夏日里活跃在草丛、墙角的小虫,也开始为过冬做准备。它们会一点点往自己的洞穴里搬运细沙土,将洞口慢慢缩小,只留下小小的缝隙透气,仿佛为自己的“家”装上一道“防护门”,抵御即将到来的严寒。回想初春惊蛰时,它们从洞穴里探出头,好奇地打量复苏的世界;如今又回归洞穴“潜伏”,一来一往间,完成了一场关于生存的轮回,也让我们看见自然生灵对时节的敏锐感知。

三候水始涸。《礼记》注解说:“水本气之所为,春夏气至,故长,秋冬气返,故涸也。”秋分之后,空气中的水汽渐渐减少,雨水也不像春夏时那般充沛,河流、湖泊的水位慢慢下降,原本丰盈的水面露出了岸边的鹅卵石,清澈的小溪变得浅而窄,往日里“鱼翔浅底”的热闹景象,也渐渐被安静取代。不过,这份“涸”并非衰败,而是自然的“休养生息”——浅浅的水流倒映着蓝天、白云与岸边的枯枝,像是一幅简约的水墨画;水底的泥沙在阳光的照射下清晰可见,偶尔有几只小鱼在浅水中嬉戏,反倒添了几分稚拙的可爱。天地间的一切,都在这份“涸”中,被调和到刚刚好的状态。

乾坤能静肃,寒暑喜均平

“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秋分它不仅仅标志着自然界从繁华迈向萧瑟的转折点,更是阴阳平衡、昼夜均长的哲学象征。"分"字承载了深刻的意义——均等平衡。

《淮南子》中说:“天地之气莫大于和,和者,阴阳调,日夜分,而生物。春分而生,秋分而成”。若将太阳在黄道上的运行轨迹视为一个圆满的轮回,春分与秋分则恰好位于这个圆周的起始(0度)与对立(180度)位置。春分是“天门口”的日子,阴气下沉,阳气渐升,春分日之后,天气越来越暖和。而秋分是“地门闭”的日子,阴气渐升,阳气下沉,自此天气越来越冷。

春秋分是古代社会校准度量衡的重要时刻。《淮南子·时则训》说:“天为绳,地为准,春为规,夏为衡,秋为矩,冬为权。绳者,所以绳万物也。准,所以准万物也。规者,所以圆万物也。衡者,所以平万物也。矩者,所以方万物也。权者,所以权万物也。”只有准确的度量衡才能精确地权衡万物。

"日夜均分之际,行度量衡之校",古人观察到这两天昼夜等长,视之为天地间最为公正的时刻,因此借此时机,统一度量标准,确保公平交易与社会秩序无论是衡量长度的尺、称重的秤,还是计算容量的斗,都在春秋分之时得到精确的校准,体现了自然法则与社会秩序的和谐统一。

秋分,恰如人生的中场,蕴含着追求平衡意味的哲思。凡事都讲究平衡,用一种辩证且理性的思维去看待生活与自己,切勿“过犹不及”。愿我们都可以在忙碌中为自己增添生活的情趣,在高压中学会自我调解与放松,在不确定性中修身养性,在秋分探寻属于自己那份诗意的平衡。(于丹)

责任编辑:周冬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