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2025年9月24日第08版
核心提示
从鼓浪屿百年琴韵到街头巷尾的即兴演奏,从国际大师音乐会到本土原创音乐孵化,厦门正以高频率、多层次的音乐活动重塑城市气质。
文旅创意产业作为厦门市现代化产业体系重点培育的四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全力建设“文化中心、艺术之城、音乐之岛”和“世界一流旅游休闲城市”是厦门的战略目标。
鹭岛之上,音乐处处飘扬。这座拥有深厚音乐基因的城市,是如何将音乐转化为可感可触的城市肌理的?随着音乐孵化基地、音乐创作营陆续落地,厦门正以原创音乐厚植产业土壤。如何让音乐带来的短期“流量”转化为长期“留量”,让“音乐之岛”的乐章持续奏响?对此,记者深入厦门进行采访。
航空古地石广场音乐活动吸引了众多市民游客参与。(资料图片)
音乐就在身边——
“在厦门逛街就像走在歌手的MV里”
9月13日晚,厦门嘉庚体育馆内,数万支荧光棒随着旋律晃动,歌手窦靖童用《橘子汽水》《Monday(星期一)》等流行音乐点燃在场年轻人的激情。同一时间,厦门市南乐团“周末戏相逢”公益性演出在集美区杏林湾商务营运中心圆盘广场唱响千年南音;7.5公里外的十里长堤,独立乐队弹唱奏响青春旋律……这些画面,勾勒出厦门这座“音乐之岛”的立体图景。
“在厦门逛街就像走在歌手的MV里。”从厦门回家一周后,辽宁鞍山游客王小佳翻看着被视频占满内存的手机相册,还在回味着那场“音乐之旅”——演唱会的精彩瞬间、集美学村草坪上大学生弹唱的即兴演出、鼓浪屿街头艺人用尤克里里弹奏《鼓浪屿之波》。这位专程为周杰伦演唱会而来的“00后”坦言:“在厦门,每个转角都可能遇见乐队的现场演出,或者歌词墙以及那些和音乐有关的建筑,太奇妙了。”
鼓浪屿音乐季演出现场(鼓浪屿管委会供图)
的确,循音打卡,如今已成为一部分音乐爱好者来厦旅游的攻略之一。在不少粉丝心中,厦门的每处大街小巷都有约定俗成的“城市漫游歌单”——比如在鼓浪屿上要边听着《晴天》,边和“从前从前有个人爱你很久”的歌词墙合影;在环岛路向双子塔骑行的时候,就爱戴着耳机一路播放《告白气球》……
“厦门能够让人很迅速地辨识到,这是一个很有音乐氛围的城市。”大学毕业就来厦门工作的昆明人孔亚男说,“我印象最深的是,一落地高崎机场,率先听到的是到达层的钢琴演奏声。有一架供人弹奏的钢琴琴盖总是掀开的,那一刻好像之前在网上刷到的风光都和此刻的音乐对应上了,我脑子里只剩下感叹:哇,这就是厦门!”
点开厦门文旅公众号的演出公告,密密麻麻的排期足见这里文艺资源的丰富:4月的泡泡岛音乐节、5月的本土原创音乐剧《鼓浪之声》在嘉庚剧院连演7场、6月的张杰演唱会、7月的鼓浪屿音乐季……更不要说全年都有的音乐live现场、十里长堤天天上演的独立乐队表演。
“我们既有厦门歌舞剧院交响乐团·歌剧名曲音乐会这样的古典音乐活动,有歌星演唱会这样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也有扶持街头艺人的live市集等。”厦门市文化和旅游局对外处处长彭军介绍道,“在厦门,‘周周都有演唱会’已是常态,‘演艺+旅游’不断拓展,我们也做好服务保障,让歌迷在厦门感受到被‘好好照顾’。”
以周杰伦演唱会为例,厦门推出“跟着周杰伦周游厦门”文旅融合计划,打造“观演+旅游+打卡”全链条体验。6个造型可爱的“周同学IP大娃”空降中山路等城市六大地标;歌迷可凭演唱会门票享景区优惠、酒店折扣等福利;地铁1号线开通“周同学主题粉红专列”并推出9.9元地铁畅游卡,就连外卖平台也推出了“演唱会周边套餐”,让市民在家拆着“周同学”主题盲盒跟唱《简单爱》……
通过音乐IP与地标、文创、交通的深度绑定,厦门将短期演出转化为长期文旅消费动力,实现“看完不走,住下细品”的效果。
厦门“新新向荣 理想生活”跨年音乐会现场 (资料图片)
长在音符上的城市——
“日有琴声、周有专场、月有大师、季有节事”
登上鼓浪屿,八卦楼前,上海音乐学院院长廖昌永即兴唱响《卡门》选段,浑厚嗓音在百年建筑中回荡;鼓浪屿音乐厅内,《费加罗的婚礼》《蝴蝶夫人》轮番上演,多国艺术家演绎赢得掌声不断;国际管风琴泰斗卢德格尔・卢曼、英国国宝级管风琴演奏家托马斯・托特等国际大师的独奏音乐会更令人沉醉……
2022年“世遗天籁 乐满鹭江——八卦楼庭院音乐会”南音展演现场(故宫鼓浪屿外国文物馆供图)
这份“声声不息”音乐基因的源头,可追溯至千年南音以及“歌仔”。厦门市闽南文化保护发展专家委员会副主任陈耕告诉记者,南音作为中国最古老的乐种之一,自唐宋时期便融入厦门人的生活。而漳泉内地来厦门寻生计的码头工、打绳工等带来了褒歌、采茶歌仔;走海闯洋的行船人和讨海人唱响渔歌、行船歌……
“清中期厦门港贸易兴起后,厦门更是成了南音的发展与传播中心。厦门的‘音乐之岛’之称,其来有自,源远流长。”陈耕说,当时商船往来带动文化流动,南音不仅在本土祠堂、市集传唱,还随侨胞远播东南亚;本土也涌现出林祥玉、林霁秋、纪经畝等名师。在龙头路老茶馆,至今仍保留着“一壶茶、一曲南音”的传统,这份绵延千年的古韵,奠定了厦门“音乐基因”的本真底色。
西洋音乐的传入,则为厦门音乐注入新活力。19世纪中叶,西方音乐开始传入厦门:1846年起,“中国每月音乐会”定期举行,传教士用简单乐器伴奏圣诗,成为西洋音乐落地的最早记录;1878年,教堂引入了管风琴,以浑厚音色吸引岛民驻足,他们成为西洋乐器登陆的“见证者”。
殷承宗的艺术人生也是西洋音乐在厦门发展的例证之一。6月7日,“艺术高地”——殷承宗舞台演艺生涯75周年钢琴独奏音乐会在鼓浪屿音乐厅举办。84岁高龄的殷承宗迈着蹒跚步伐走上舞台,但当他的手指触碰到琴键,乐声行云流水,又仿佛正当青春。1950年,9岁的殷承宗在鼓浪屿第一次举办钢琴独奏音乐会,75年过去,从鼓浪屿走出的钢琴少年已成为享誉国际的钢琴大师,而今他又回到音乐梦想开始的地方,用琴声完成这场跨越时空的艺术轮回。
“厦门鼓浪屿给了殷承宗奇特超人的音乐基因,他非常热爱家乡土地,关心家乡的音乐发展,在他的倡议下,厦门建立了全国第一个公助民办的交响乐团——厦门爱乐乐团,让厦门成为有交响乐的城市,一个有国际影响力的音乐城市。”中国交响乐女指挥家郑小瑛曾对殷承宗作出如此评价。
如今,鼓浪屿这座1.88平方公里的小岛已孕育出周淑安、林俊卿等百余位音乐名家,更创造出“家家有琴声,户户办音乐会”的景象。2002年,鼓浪屿被中国音乐家协会正式命名为“音乐之岛”。
近年来,鼓浪屿家庭音乐节通过“线上+线下”模式,吸引欧美、亚洲多地爱好者关注,海外游客专程登岛。申遗成功后,鼓浪屿通过“请进来”战略构建“日有琴声、周有专场、月有大师、季有节事”的艺术生态。
2024年至今,共有31个国家的440位外籍艺术名家来到鼓浪屿,已举办了126场音乐活动。“驻岛艺术家计划”吸引了8位签约驻岛国际大师定期举办音乐会、大师班,将鼓浪屿艺术基因嵌入全球文化图谱。
从“听音乐”到“产音乐”——
“推动更多‘厦门出品’被看见”
在厦门,音乐已从舞台走向街头,从演出变为日常。当城市的大街小巷都萦绕着动人旋律,一个新的命题随之浮现:如何将音乐带来的短期“流量”转化为长期“留量”,让这座“音乐之岛”的乐章持续奏响?
“出品原创,打造本地音乐土壤。”这是柯艺超给出的答案。
作为厦门本土成长起来的音乐人,星巢沃克秀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柯艺超对原创音乐格外看重,如今他经营的LiveHouse已经培养出不少原创歌手,也成为厦门小有名气的音乐演出地。
“原创音乐是城市音乐产业发展的根基,只有注重原创的保护,才能推动更多‘厦门出品’被看见。”柯艺超说,他正计划着在湖里区打造新的音乐现场,孵化更多原创音乐人才和作品。
7月,“两岸合鸣·乐海同音”音乐创作营成果展在厦门海峡新岸举办,国内外音乐人将精心孵化的原创音乐带上舞台,通过集中展演的方式,展示音乐创作的多元和活力。
市民打卡海峡新岸的音乐市集。(资料图片)
“连续两年参加创作营,让我收获很多,不仅得到了业内专业大咖的指导,提升业务能力,也和来自国内外的优秀创作者交流碰撞,重拾音乐创作的初心。”营员之一、词曲创作人亦云忍不住分享道,他也在计划长期扎根厦门,专注原创音乐创作。
在新加坡知名音乐人谭志华看来,音乐创作营就像一块土壤,孕育原创音乐的种子,让更多好作品和优秀人才从厦门走向世界。
如今,“两岸合鸣·乐海同音”音乐创作营已顺利举办两期,并正式启动第三期招募计划,累计诞生原创音乐作品50首,其中有10首作品全网播放量达千万次。
在厦门以原创音乐厚植产业土壤的基础上,放眼前沿,这座“音乐之岛”正以中国数字音乐产业基地建设为载体,积极探索赋能音乐产业的新路径。
2024年,中国数字音乐市场总规模超过2000亿元。2025年是国内首个以数字音乐为核心的大会——中国数字音乐产业大会在厦门举办的第三年。3年来,中国数字音乐产业大会不仅在厦门落地了中国数字音乐产业基地,举办数字音乐年度盛典,还打造了首届数字音乐产业博览会展会,吸引了120多家企业参展,成为推动全国数字音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平台。
以太合音乐海峡新岸厦门海上明珠为中心打造的海峡两岸流行音乐产业基地,引入Live House演艺、潮玩娱乐、消费配套、音乐培训四大板块业务,在该片区建设太合音乐集团海峡新岸音乐街区;“两岸音乐人孵化基地”围绕产业上下游,打造两岸青年音乐人实训计划;“中国(厦门)数字音乐产业基地版权服务工作站”落户,构建更加健康、有序的版权生态……
“厦门有良好的文化基因和浓厚的音乐氛围,近年来,城市全力打造‘文化中心、艺术之城、音乐之岛’,为音乐创作和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土壤。”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数字音乐工委秘书长刘阳认为,聚焦原创音乐和数字音乐的发展,发挥两岸音乐交流合作的优势,或将助力厦门踏实走好音乐产业之路。
作为中国数字音乐产业基地的所在地,近期,湖里区又进一步升级政策,从实体空间配套、鼓励公共功能空间及设施建设、吸纳基地拓展区等维度给予更多的支持,进一步增强了企业的信心。
尘埃力量音乐公司创始人陈世翀表示,得益于良好的音乐产业扶持政策,同时看好两岸音乐产业的发展前景,企业在厦门成立了子公司,又入驻“两岸音乐人孵化基地”,接下来,将扎根鹭岛,着力搭建两岸音乐人才“蓄水池”,为“音乐之岛”注入人才活力。
记者手记
音乐,城市发展的“主旋律”
近年来,厦门在“文化中心、艺术之城、音乐之岛”的打造上不遗余力,各种文化活动纷纷登场,尽显厦门城市文化魅力。厦门,缘何能成为一座“听得见风景”的“音乐之岛”?
深厚的历史积淀为厦门奠定了音乐文化的根基。作为唐宋古乐南音的重要传承地,音乐早已融入厦门人的日常生活。近代以来,西洋音乐又通过侨乡文化与海洋贸易传入厦门,鼓浪屿上的钢琴与管风琴之声,与本土南音交织出独特而丰富的音乐景观。
厦门跳出了“音乐”仅属于文化活动的传统认知,把音乐融入城市发展框架。从机场常设的钢琴,到十里长堤上年轻乐队的自发演出,再到街头随处可见的歌词墙与音乐雕塑——音乐已渗透至城市公共空间的各个角落。政府与市场力量协同发力,既引进高端艺术演出,也鼓励草根音乐表达,使音乐成为市民与游客可感可触的日常体验。正如社交平台上网友所言:“厦门特别擅长利用城市空间布置音乐装置,哪怕只是在街上City Walk,也能与音乐互动。”
更进一步,厦门积极推动音乐从消费场景走向原创生产。从数字音乐产业大会的举办,到两岸音乐创作营的孵化;从中国数字音乐产业基地的揭牌,到原创音乐人扶持计划的落地——厦门正在努力构建涵盖创作、孵化、展演、推广的产业生态链,将短暂的演出“流量”转化为可持续的产业“留量”。
音乐所带来的情感共鸣与文化认同,也进一步增强了城市的凝聚力与辨识度。年轻人追逐演唱会荧光海的同时,也会为千年南音驻足;游客因流行偶像而来,也能为古厝深处的琴声深深沉醉。音乐成为跨越代际、融合雅俗的情感纽带,赋予城市持续跃动的人文温度。
厦门的实践表明,音乐不应只是城市的背景音,而可以成为发展的“主旋律”。关键在于,能否超越短期流量思维,构建长期产业生态;能否既尊重传统,又拥抱创新。当音乐融入街巷、联结代际情感、激活产业动能时,一座城市便能真正“听得见风景”。
市民游客在音乐市集上挑选纪念品。(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