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福建频道 > 文教 > 正文
芦荡深处不灭的火种
www.fjsen.com 2025-09-28 09:42:57 来源:东南网

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独立师北上抗日整编纪念碑

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独立师纪念馆内,京剧《沙家浜》的剧照格外醒目。

东南网9月28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何祖谋 文/图)

“朝霞映在阳澄湖上,芦花放,稻谷香,岸柳成行。全凭着劳动人民一双手,画出了锦绣江南鱼米乡。祖国的好山河寸土不让,岂容日寇逞凶狂!……”

80多年前,新四军江南抗日义勇军(“江抗”)的36位伤病员在江苏常熟市阳澄湖畔养伤,其中包括12位闽东籍战士,当地群众为保护伤病员,与敌人斗智斗勇,谱写了一曲军民鱼水深情的感人篇章。20世纪50年代,这段烽火传奇被搬上舞台,先后演绎成沪剧《芦荡火种》和现代京剧《沙家浜》,唱红了祖国的大江南北。

近日,记者来到位于宁德市蕉城区的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独立师纪念馆和闽东籍“沙家浜”英雄事迹陈列馆,探访那段血与火交织的峥嵘岁月。

阳澄湖畔鱼水情深

走进闽东籍“沙家浜”英雄事迹陈列馆,迎面是一个巨大的浮雕墙照壁,上面书写一段文字:“沙家浜的意义在于,在沪宁铁路武进以东直到上海地区(即江南东路)能否建立抗日根据地,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发展壮大人民抗日武装力量,一九三九年五月,新四军六团以江抗名义东进……”这是1990年5月,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叶飞重游战地时写下的题词,总结了这一方红色沃土的光荣和过往。

1938年初,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独立师奉命改编为新四军第三支队第六团,叶飞为团长、阮英平为副团长。整训后,这支1380多人的队伍于1938年2月从福建省屏南县出发,开往皖南抗日前线。到达皖南后,叶飞率部开赴江苏茅山地区,开辟茅山抗日根据地。1939年5月,时任中共东路工委书记、江南抗日义勇军副总指挥叶飞,奉命率部从茅山地区出发东进,先后进行黄土塘伏击战、夜袭浒墅关火车站、火烧虹桥飞机场、智擒汉伪匪等战斗,打击了日伪的嚣张气焰。

叶飞奉命东进不到半年时间,队伍从700多人发展到5000多人。新四军挺进苏南并取得初步胜利,但江南地区受国民党顽固派的限制,新四军主力被迫转移。1939年9月,新四军东进部队奉命西撤。由于天气炎热、战斗频繁等原因,在沪宁路东阳澄湖畔留下36位伤病员,包括黄烽、吴立夏、叶诚忠、张世万、叶克守、黄德清、何彭福、谢锡生、潘阿兴、周义大、王加锡、巫中等12位闽东籍战士,组成一个临时的新四军后方医院,由“江抗”政治部主任刘飞负责。

伤病员留下后,沙家浜当地百姓冒着生命危险保护子弟兵:水上行军,争着划船上前线运送伤员;后方医院药品和医疗器械短缺,把烤焦的馒头碾成粉,当作“胃舒平”治疗胃病;把鸡蛋壳放在锅内烘脆后碾成粉末,当作钙片治疗肺结核;就地取材,用米糠、麦麸治疗脚气病;缺少医疗器材,便将筷子劈开,装上木塞做成土钳子;在牛皮纸上涂上胶水当作胶布;用砖块放在炉膛里烧热,包上布当作热水袋给伤员热敷……

敌人扫荡时,当地群众将伤病员藏到稻田、棉田、船库、水车棚,甚至送到芦苇荡中。医生、护士打扮成农民,戴着斗笠、提着菜篮前来看病、换药、送饭,夜里还要查房、站岗放哨。伤势恢复后,这些战士立即重返部队继续投入战斗。

烽火岁月中,当地百姓还在芦苇荡水道里打上木桩并绑上石头,让大量日军汽艇搁浅……伤病员依靠人民群众和地方党组织的掩护和帮助,以芦苇荡为天然屏障,坚持斗争,粉碎了日伪扫荡。

“沙家浜”中的闽东子弟兵

京剧《沙家浜》中所演绎的故事,就是这所新四军后方医院与当地群众在阳澄湖团结抗日、抗匪的真实历史。在那艰苦的环境,军民团结一致,打击日寇,共同演绎了芦荡火种、鱼水情深的红色传奇。

包括闽东籍战士在内的36位新四军伤病员都是剧中的原型人物,为“郭建光”“叶排长”“阿庆嫂”等艺术形象注入了灵魂。

剧中英勇的“叶排长”原型之一,是来自宁德周宁的叶诚忠烈士。他1935年参加闽东特委领导下的红军游击队,经受了闽东游击战争的艰苦磨炼,后随部编入新四军三支队六团北上抗日,任六团排长,先后参加了血战黄土塘、夜袭浒墅关火车站、火烧虹桥机场等战斗。

1941年,叶诚忠奉命挺进苏北,浴血奋战在江都、高邮、宝应地区。1944年1月5日,在大官庄战斗中,叶诚忠率部向敌伪据点发起猛烈进攻,当他冲到敌堡前,不幸胸部中弹,他用手捂住伤口,坚持指挥战斗。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这位闽东战士摸出一本笔记本和一支钢笔交给身边的战友,一字一句地说:“我是个孤儿,党就是我的母亲,新四军就是我的家。请代我把这些交给党组织,拜托了。”说完就永远闭上了眼睛,年仅30岁。

为纪念叶诚忠,中共宝应县委决定将大官庄一带命名为“诚忠乡”(现为宝应县小官庄镇诚忠村)。“寒光照碉堡,血花洒战场……勇猛顽强的叶营副,冲锋杀敌常在前!”新四军52团政治处为纪念叶诚忠等两位抗日英雄制作的歌曲《我们勇猛的跟进》,至今还在传唱。

“江抗”特务连副排长谢锡生是宁德市蕉城区赤溪镇龟山村人,为36位伤病员之一。1940年2月8日,日军偷袭“江抗”驻地苏州阳澄湖畔的洋沟溇村。这场战斗中,17位同志光荣牺牲,其中包括谢锡生,他为了掩护战友撤退,在激战中被一颗子弹打中腹部。谢锡生咬着牙把肠子塞回去坚持战斗,直到牺牲在阳澄湖畔。

从《芦荡火种》到《沙家浜》

从沪剧《芦荡火种》到京剧《沙家浜》,再到锡剧版、豫剧版……沙家浜的故事,经过文艺创作,已传唱大江南北,妇孺皆知。

京剧《沙家浜》主要讲述了新四军某部指导员郭建光带领18位伤病员来到沙家浜养伤,而“忠义救国军”司令胡传魁、参谋长刁德一假意抗战,暗通日寇,搜查我伤病员下落。在我地下党阿庆嫂依靠以沙奶奶等为代表的进步抗日群众的帮助下,与胡传魁等人巧妙周旋,成功地保护了新四军伤病员安全并使之伤愈归队,最终把盘踞在沙家浜的日伪武装全部消灭。

沙家浜的抗战传奇之所以能名扬全国,上海沪剧院发挥了重要作用。1948年11月12日,时任华东野战军第一纵队副司令员的刘飞,在江苏窑湾挥师歼灭敌军,淮海战役首战告捷。新华社战地记者崔左夫赶来采访,刘飞将他带去部队,恰遇打扫战场归来的官兵。刘飞对崔左夫说,这支部队是由“江抗”在阳澄湖留下的伤病员发展起来的,等全国解放了,一定要写写他们。

1957年,崔左夫赴苏南采访两个月,写出了通讯《血染着的姓名——36个伤病员斗争纪实》。次年,崔左夫所撰稿件被上海沪剧团党总支书记、副团长陈荣兰意外获得。陈荣兰曾在新四军部队工作,看过稿件后,他立即与上海沪剧团剧作家文牧等人商量,确定创作一部带有传奇色彩的沪剧现代戏,经刘飞夫妇帮助和专家通力合作,沪剧《芦荡火种》于1960年1月首次彩排,而后在上海公演,1963年12月赴京演出并获得成功。随后的3年时间里,剧本又进行了3次修改,修改后的《芦荡火种》成为当时上海沪剧团建团历史上连续演出时间最长、上座率最高的剧目。

1964年1月22日,沪剧《芦荡火种》进京演出,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评价。随后,北京京剧团将其改编为现代京剧。1964年7月23日晚,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人民大会堂观看了京剧《芦荡火种》。毛泽东在肯定《芦荡火种》的同时,就剧本的进一步修改提了几点意见,并建议剧名可改为《沙家浜》。而后剧本又进行了新一轮的修改,于1965年3月重新公演。

自此,红色经典《沙家浜》响彻神州大地,传唱至今。

责任编辑:周冬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