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笠剑学风”的教育传奇
2025-09-30 10:33:21 来源:福建日报 责任编辑:周冬 我来说两句 |
在抗战的烽火中,福建教育界以“笠剑学风”为精神旗帜,铸就了一段可歌可泣的教育传奇。这一学风由时任福建省教育厅厅长的郑贞文发起,以“戴斗笠、悬佩剑”为符号,构建了“亦学亦兵”的教育体系。这一教育主张不仅承载着民族救亡的历史使命,更通过“三杆”教育等实践路径,塑造了福建教育界独特的抗战文化。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福建虽非主战场,却屡遭日寇侵扰。面对山河破碎,郑贞文以教育家的远见卓识,提出“笠剑学风”的教育主张。他强调:“笠,就是要学习农民戴着斗笠去从事劳动生产;剑,是要学士兵拿起枪剑去杀敌人。”在永安吉山,省教育厅办公地——刘氏宗祠的灯光常常彻夜不熄,郑贞文在此组织编写《闽教十年》,将自己的教育理想转化成实践;他创作的《笠剑学风》歌曲,以铿锵旋律激励师生:“笠是勤劳象征,剑是勇敢标志,我们要戴笠持剑,为国尽忠。”这种将农耕文明与抗战精神相融合的教育理念,迅速在全省青年学子中引发共鸣。 “笠剑学风”的实践,在福建高等教育内迁过程中得到充分体现。厦门大学迁至长汀后,在废墟上重建校园,以“南方之强”的学术追求激励学子。教授们白天授课,夜晚在桐油灯下编写教材,学生们在防空洞里坚持实验。这种“弦歌不辍”的精神,正是“笠剑学风”的生动写照。 在邵武,福建协和学院开辟农场、园艺场、林场,将课堂设在田间。师生们手握锄头与试管,既研究作物栽培,又开展化学实验,实现了“知识报国”的双重使命。华南女子文理学院迁至南平后,师生随即深入城乡开展3个月的抗日爱国宣传活动,组织300多名农村妇女参加急救训练,将教育与社会服务紧密结合。 “笠剑学风”更催生了独特的文化现象。郑贞文的“笠剑轩”、音乐专科学校校长卢前的“练存轩”、学者黄曾樾的“慈竹居”,这些精神地标见证着教育者在乱世中的坚守。以“笠剑学风”为精神内核的文艺创作也呈现蓬勃之势,成为闽地文化的精神矿藏。郑贞文在“燃藜堂”创作的《笠剑留痕》诗集、今之福建理工大学校歌《笠剑风泱泱》就是在国难岁月中诞生的。 福建省立农学院(福建农林大学前身)校歌也是由郑贞文作词,1940年创作于永安,校歌沿用至今。歌词中“果蔬遍野、禾黍连阡,勖哉我同学,科学宜精研,拓经界、均地权,报国效殖边,农工并进,服膺拳拳”与“笠剑学风”一脉相承。学生们自发组织“战时后方服务团假期工作队”,深入乡村开展扫盲运动和抗战宣传,将教育化作抗战的利器。 1936年,时任省政府主席的陈仪提出“齐一师资训练,发扬民族精神”的方针,把福州、莆田、龙溪、建瓯4所省立师范和晋江、闽侯等乡村师范合并,成立“福建省立师范学校”。王秀南在永安任省立师范学校校长期间,积极推行“笠剑学风”,并实行战时的“三杆”教育,即要求学生拿起笔杆能写、拿起枪杆能从戎报国、拿起锄杆能生产劳动。学校开辟农场,安排生产劳动,军事教育和训练也十分严格。学生一律穿统一的服装,每天早上要举行升旗仪式,起床钟一响就要迅速穿衣、戴帽、穿袜鞋、打绑腿、扎腰带,一般要在5分钟内跑步到操场,连三餐进膳厅都要排队。这种军事化生活管理与教育方式,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军事技能,更培养了他们的爱国情操和战斗精神。 严家显先生在抗战时期临危受命,担任福建省立农学院院长。他带领师生参加省粮食增产督导工作,成立农村推广组示范村,将学术研究与农业生产紧密结合。其倡导的“黄历精神”,精髓在于勤学苦练、艰苦创业和团结进取,与“笠剑学风”相呼应,共同构成了福建教育史上的精神丰碑。 抗战时期的教育者在物资极度匮乏条件下,仍坚持免费生制度。厦门大学在长汀时期设立的公费资助制度,秉持着“宁可变卖校产,不使一寒士失学”的初心。抗战时期的学子“白天执戈、夜晚执笔”的双重生活,本质上是将个人成长与民族命运深度绑定,培养出“心怀他者”的人生格局。 (作者单位:福建农林大学) |
相关阅读: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