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园厝(汝器厝)门簪
祥园厝(汝器厝)
在永泰县西北部的盖洋乡群山环抱之中,隐匿着一组清代民居建筑——三对厝。这3座古厝由盖洋郑氏家族三兄弟郑汝训、郑汝器、郑汝祥于清道光年间建造,分别为庆园厝(汝训厝)、祥园厝(汝器厝)和隆园厝(汝祥厝),总占地面积1.2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8000多平方米,是三兄弟比邻而居、共脉连枝的实物见证。
据《永泰县志》记载,祥园厝于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建。据传因该厝呈蟹形,而蟹忌石灰,故建厝时特避用掺有石灰的三合土。尽管有这一特殊禁忌,且又偏处山隅,却丝毫未损其建筑规制之严谨与装饰技艺之精湛。祥园厝规模宏大,占地面积2232.5平方米,总面阔59米,总进深41.5米,采用典型堂横式格局。整座建筑由厝前石铺通道、矮围墙及照壁、门庭、书院、内空坪、正堂、厢房、双护厝及书斋、后轩、后楼等组成。
古人云“宅以门户为冠带”,大门不仅是出入通道,更是家族身份与文化的表征。门簪又称“户对”,是传统建筑中安于大门门楣上连接中槛与连楹的用于固定门扇的木质构件,形似发簪,故得此名。这一建筑构件最早可追溯至汉代,至明清时期形制与装饰已极为丰富。
祥园厝门簪制作精良,且保存完好。其门簪为木质,以朱红为主色调,绿、蓝等辅色点缀。描金工艺如点睛之笔,金色与朱红、绿、蓝等颜色交织,既让传统纹样的细节纤毫毕现,又借金属光泽的华贵感,将门簪从“实用构件”升华为“视觉焦点”,突显古建筑“以金饰彩”的匠心。
簪头呈方形,敦实稳重,正面雕刻有立体人物与瑞兽,衣褶流畅,动态自然,显示木雕“以刀代笔”的细腻功力;四周浮雕莲花等花卉纹样。方形的稳重、圆雕的立体、浮雕的细腻,让这枚簪头成为传统建筑木雕的微观标本。簪体修长挺拔,以圆形纹样串联传统吉祥符号,纹样凸起不高,线条深峻清晰,是传统木雕“以纹载意”的典型体现。
正所谓“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几何纹以规整对称的形态,承载着传统“秩序传承”的核心价值,既体现郑氏家族对礼法纲常的坚守,也寄托了盼子孙恪守规矩、延续门风的期许。花卉纹反映了家族对美好生活的世俗祈愿与品德追求。太极八卦纹则兼具镇宅辟邪的风水功能与道家哲学意味,反映了民间信仰的实用性融合。
与闽南石材门簪的华丽繁复、徽派门簪的精雕细琢相比,盖洋民居的门簪呈现出明显的山地特色,多以本地优质杉木或樟木为材,体现了农耕文化注重实用、沉稳大气的审美取向。雕刻技法上综合运用线雕、浅浮雕、深浮雕等多种手法,既得深山林木资源丰富之地利,亦契合建筑稳固抗风雨之实用需求。即便在永泰境内,盖洋此处的门簪也与白云乡竹头寨、霞拔乡谷贻堂等地的门簪在风格细节上相互映照、各具风采,折射出永泰地域文化的丰富性与多样性。
祥园厝门簪的形制与装饰,深刻体现了传统社会的礼序观念。这一点不仅精妙地融入门簪的纹饰之中,更在此厝楹联上得到充分表达。例如正门正面楹联横批“锡以繁祉”,源自《诗经·周颂·雝》中“绥我眉寿,介以繁祉”之句,意为“赐予你丰盛的福禄”,其面向外世,宣示家族昌盛;正门背面楹联横批为“诒尔多福”,源自《诗经·小雅·天保》中的“神之吊矣,诒尔多福”,其对内庭,强调福泽绵延。
(作者单位:福建理工大学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