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年、53批、164人次,福建菌草旱稻专家越洋援助南太平洋岛国——
“米饭自由”背后的中国智慧担当
东南网9月30日报道(报业集团记者 严顺龙 林先昌 通讯员 林良辉)
29日,南太平洋的暖风拂过巴布亚新几内亚(下称“巴新”)东高地省省会戈罗卡,在离市中心三公里远的科米乌法社区,集示范、培训、生产、推广功能的中国援助巴新菌草旱稻项目永久性示范基地落成。这是中国与巴新减贫合作的又一里程碑。
29日,中国援巴新菌草旱稻项目永久性示范基地落成,代表团参观基地菌草菇栽培示范点。林冬梅供图
这一永久性示范基地由东高地省政府提供土地,中方援建,目前已建成部分占地1.68公顷。看着新基地落成,被巴新民众赞为“Butuba(天堂鸟)”、中国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林占熺满心喜悦。这是他第30次飞抵南太国家,在巴新建成一个永久性的“幸福草”基地是他和东高地省伙伴们多年的梦想。
从林占熺首次踏上这片土地,28年来,福建53批、164人次菌草旱稻专家接力深耕,助力菌草、旱稻产业成为东高地省继咖啡产业之后的第二、第三大农业产业,帮助巴新数万户农民减贫。
今年5月,林占熺向记者介绍当年在巴新如何克服困难种植旱稻。东南网记者 林先昌摄
福建人接下“不可能任务”
今年5月,巴新东高地省戈罗卡市罗斯曼斯村,小亨利・阿枚站在自家2公顷的旱稻边,接受中国援巴新菌草和旱稻技术项目专家组组长林应兴的种植指导。小亨利说:“传统作物生长周期漫长,难解燃眉之急。如今越来越多农户转向旱稻种植。”
27年前,林应兴跟着林占熺来到东高地省。“巴新传统主食一直是地瓜、木薯等,不仅营养单一,产量也有限。”林应兴说,当地人迫切希望种出稻谷,也曾向不少发达国家的专家求助,但因缺水、高海拔,屡次试验均没有成功。
菌草技术是习近平主席亲自倡导、亲自推动,惠及众多发展中国家的重大发展合作项目。在第三次“一带一路”建设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回忆起20多年前的一件往事:在福建工作期间,他接待了来访的巴布亚新几内亚东高地省省长拉法纳玛。“我向他介绍了菌草技术,这位省长一听很感兴趣。我就派《山海情》里的那个林占熺去了。”
1997年7月,林占熺应巴新东高地省政府邀请,带领菌草技术专家组赴万里之外的东高地省,实施菌草技术重演示范。期间遇到巴新百年不遇的大旱,时任鲁法区区长彼得和东高地省行政长官奥门内凡提出希望帮助种植稻谷。
东高地省地处巴新东部高原,海拔1000米至2500米,属于热带山地气候,地形崎岖,旱涝灾害频发。20世纪90年代,当地许多山地居民仍过着刀耕火种的部落生活,大米完全依赖进口。
“看到当地百姓的处境,我这个共产党员坐不住了。”林占熺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依然十分激动。他未多考虑便接下任务,深入一线收集光照、温度、降水等气象资料,分析土壤结构成分,记录并研究这些来之不易的数据。
2024年11月,林应兴(前排左二)等参加穆里托村旱稻收割开镰
中国旱稻改写高原粮食史
东高地省没有排灌系统,难以种植水稻且农业落后,林占熺经调研尝试,另辟蹊径种植旱稻。反复试验后,他选定耐旱丰产、适应性强的“金山一号”,在当地试种成功,测产每公顷产量达11.3吨。
2000年3月,旱稻在东高地省大面积播种。巴新报纸称旱稻和菌草一样,是“中国送给巴新的最好礼物”。从此,旱稻与菌草一样,在巴新东高地得到广泛推广,亩产从451公斤不断往上攀升,最高单季产量达到568公斤。
林占熺在采访中提及,巴新农民不会用镰刀,他便自备镰刀教其收割、打谷子,还发明“土法打谷术”用塑料薄膜铺地、上放石头,甩打稻穗脱粒,或用汽油桶改制打谷器,该方法至今仍在当地偏远村落使用。
在中国专家的帮助下,当地创下了三个国际领先:巨菌草年产量达到853吨/公顷;旱稻试验测产产量达到11.3吨/公顷;实现了热带旱稻宿根栽培,种植一次连续收割13次,极大提高了粮食生产能力。
在东高地省伊基萨卡村,村民冈纽尔参加了中国援巴菌草、早稻技术培训后,在专家支持下,她种的5亩地收获了1200公斤稻谷,“不仅满足了全家一整年的稻米需求,还有部分剩余卖给其他村民。”冈纽尔说,我们要继续种下去,努力过上好生活。
东高地省戈罗卡市的乌费托小学将旱稻种植纳入八年级学生的实践课。
东高地省穆胡韦托村旱稻收割。
“以稻止戈”背后的中国智慧
这些年,林应兴推广旱稻时常提到菲尼图古村的故事。该村地处偏远山区,村里两部落曾纷争多年致近百人死伤,经济落后。
2019年9月,中国援巴新菌草旱稻技术专家组将菲尼图古村定为示范村,林应兴和专家团队翻山越岭带来了菌草旱稻种植技术,动员村里成立旱稻种植合作社,145位村民报名参加技术培训班。
专家组指导村民利用村里3公顷荒地进行旱稻种植。在手把手的指导下,村民们及时除草、施肥,旱稻喜获丰收,3公顷土地收获了约20吨稻谷,户均300多公斤稻谷。
“经过几年努力,菲尼图古村每年人均大米消费量从此前不足10公斤增至50公斤,饮食结构大大优化。”菲尼图古村所在亨加诺菲地区的旱稻协会主席托尼·西蒙说。
旱稻为村庄带来了稳定的经济收益,解决了孩子们的学费问题,村民还集体购买了方便运输农产品的车辆,进一步改善了生活条件。
菲尼图古村的托尼表示,种植旱稻让大家放下了纷争,给村子带来了和平与安宁,更看到了经济发展的希望。为表示感谢,2021年,菲尼图古村中心广场上立起了一座特殊的纪念碑,碑上“铸剑为犁”的图案格外醒目。
菲尼图古村的成功,吸引了周边的法格瑙菲村、萨维扎村等村庄也开始种植旱稻。目前,仅东高地省旱稻种植面积就已超过800公顷,推广户数近1万。
菲尼图古村民站在自家旱稻田旁,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2022年10月16日,党的二十大首场“党代表通道”上,林占熺向中外记者深情讲述:20多年前,巴新还处在刀耕火种的部落经济状态中,我们因地制宜、因陋就简,把菌草技术本土化、简便化,让村民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一做就成,获得成功。此后,从南太到非洲、拉美,许多人通过种菌草、种菇,摆脱了贫困,改变了命运。
如今,巴新稻穗飘香,全国超3万多农民参与旱稻种植,不仅实现“米饭自由”、产出1.5万吨稻谷,还盼优质稻米出口。继巴新后,旱稻在卢旺达、南非、中非等国也获得成功推广。
走在新基地,看着脸上洋溢丰收喜悦的当地民众,82岁的林占熺壮心不已:我们团队将推动巴新实现菌草菇产业、菌草畜禽业、旱稻生产等三个绿色产业规模化发展,争取参加项目农户收入翻一番,助力当地提前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
(本文图片未署名均由林应兴提供)
记者手记:
种下希望
在巴新东高地省,中国专家蹲在旱地上示范播种的场景,与村民们渴求改变的眼神交织,构成动人的合作图景。
当林占熺攻克菌草技术时,或许未曾想到,这个技术会在未来成为撬动发展中国家脱贫的重要支点。从中国东南沿海的试验田到南太平洋岛国,这株草的故事不断生长,更衍生出直击当地粮食短缺痛点的旱稻种植技术。从无到有,菌草旱稻技术帮助巴新数万户农民减贫。
中国专家带去的从来不只是稻种和技术。在菲尼图古村的仓库里,在罗斯曼斯村的晒谷场上,在无数农户谈论收成的话语中,读懂了更为珍贵的东西——“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发展信念。这种信念如同旱稻的根系,穿透不同文化的土壤,在异乡扎下深根,长出属于当地的希望。
2018年以来,林占熺和团队在当地举办技术培训班41期,培训学员3200余人,技术推广到巴新10个省20个地区,成千上万当地民众从中受益,相关项目被评为2023年“第四届全球减贫案例征集活动”最佳减贫案例。
从一株菌草到万亩稻浪,28年光阴在南太平洋的海风中静静流淌。当巴新东高地省的稻穗再次压弯枝头,那片翻滚的金黄,正是中国智慧献给世界的温暖注脚,在人类发展历程中闪耀着持久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