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爬索机器人"对大桥斜拉索进行检修作业。
东南网10月4日讯(本网记者 陈楠 通讯员 通讯员易威文/图)10月3日14时,平潭海峡公铁大桥公路面上,10余名身着橙色作业服的工作人员正操作一台小型机器人,对大桥斜拉索开展检修作业。秋日的东海之滨,风劲浪涌。我国首座、世界最长的跨海峡公铁两用大桥——平潭海峡公铁大桥巍然横卧,16.34公里的钢铁身躯刺破雾霭,最大532米的主跨如巨臂般托起车流与铁轨。
作为福平铁路的控制性工程,平潭海峡公铁大桥承载着连接大陆与平潭综合实验区的战略使命。该桥三座主跨分别跨越元洪航道、鼓屿门水道和大小练水道,最大跨度达532米。其中航道桥以斜拉桥为主要结构,斜拉索作为主要受力构件,长期受风吹日晒、盐碱环境影响,表面PE护套易破损,内部钢丝也易锈蚀断裂,这些都成为影响大桥整体稳定的不确定因素。为确保大桥安全畅通,南铁福州工务段平潭大桥先锋护桥队的工作人员每季度都要对全桥304根斜拉索开展专项检查。
利用"爬索机器人"对大桥斜拉索进行检修作业。
14时30分,护桥队队长蒋明亮通过遥控器控制机器人攀附斜拉索匀速上行,高清摄像机实时捕捉索体表面图像,数据同步回传至地面终端。这个形似长方体的机器人全称为"桥梁缆索智能检测机器人",集成了先进驱动系统、高清视频系统、三维雷达、智能测速及陀螺防翻转装置,具备全时六驱、自主导航、精准定位和远程遥控功能。"别看它个头不大,爬坡过坎比人还灵活。"蒋明亮介绍道。今年以来,这套"人机协同"的新模式将检测效率提升近五成,日均检测量从4根跃升至20根,单根300米斜拉索的检测时间从90分钟缩短至20余分钟。
16时,检修作业仍在继续。作业团队稳稳站在登高车作业平台中,顶风将机器人托举至斜拉索处进行安装。"机器人已顺利安装,可以启动运行作业。"随着指令下达,银灰色的机器人如壁虎般紧贴索体向上攀升,摄像头精准捕捉每一处细微裂痕。"过去人工检查要挂着安全绳在高空悬停,现在坐在操作台前就能完成,安全系数大大提高。"蒋明亮笑着说。
在这支年轻的守桥队伍里,28岁的蒋明亮已是"老资历"。作为队长,他不仅要操控精密仪器,更要带领团队应对突发挑战。团队中来自内蒙古包头的刘烨斌,离家2400公里,第一次登上100多米高的桥塔时,望着脚下的万顷波涛,一阵头晕目眩无法正常工作,最终在蒋明亮多次的鼓励与帮助下,渐渐适应了海上作业,更体会到了大国工匠的分量。
17时30分,随着机器人缓缓下降,当天的作业顺利完成。"想家时,我就对着大海喊几嗓子。"蒋明亮望着暮色中的海平面轻声说道。中秋佳节临近,这支队伍将依然坚守在岗位上,有人反复校验机器人探查数据,有人在大桥墩台检修养护,还有人在监控室回放录像分析数据。
18时许,夜幕降临,大桥的轮廓灯次第亮起,如明珠般镶嵌在墨色海面上。远处,一列动车组正安全通过钢梁,穿山越海驶向海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