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生们在福文化生活空间开展研学活动。 (松溪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孩子们在旧县乡体验黄粿制作。 (松溪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东南网10月6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许可欣 通讯员 范鑫琳)不久前,由省文旅厅主办的“木之音——福建松溪版画艺术展”在内蒙古美术馆举行。根植于闽北深山的松溪版画,将其独特的刀味木韵带到内蒙古,吸引不少当地观众驻足欣赏。
千余年的建县历史,让松溪孕育了以版画为代表的丰富的非遗技艺。如何在活态传承的基础上挖掘非遗项目的经济价值?日前,记者深入松溪多地,看当地如何解锁“指尖经济”。
“天下第一剑”的新花样
松溪是“天下第一剑”湛卢剑的铸造地,其铸造技艺在这里绵延千年。
走进河东乡大布村福文化生活空间的湛卢剑传习所,湛卢宝剑铸造技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叶向春正在进行宝剑的铸造和锻打。
叶向春告诉记者,他从事这项非遗传承工作已超过30年,最开始,他也是以手工作坊的形式生产仿古工艺剑、太极剑、武术表演剑等,作为宝剑爱好者的艺术藏品和健身器具。
“湛卢剑的受众还是比较有限,我想让这项非遗抵达更多人。”叶向春说,2014年,他成立了福建青虹剑业有限公司,着力打造更贴近群众生活的文创产品。
南平是重要的茶叶产区,这给叶向春带来了灵感——能不能把湛卢剑铸造技艺融入茶产业?于是,他结合传统湛卢剑铸造技艺和时下人们的饮茶习俗,创新开发设计了湛卢宝剑铸造技艺生活化产品——松溪茶刀。
“茶刀是用来撬取茶饼的辅助性茶具,分为传统茶刀、文创茶刀、简易茶刀和工艺茶刀这几个类别。我还自行设计了百余种款式,包括‘行云流水’‘福文化’‘梅兰竹菊’等系列产品,深受饮茶爱好者和外地游客青睐。”叶向春说,去年,松溪茶刀不仅销售额突破600万元大关,还成功注册了地理标志商标。
“在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带着松溪茶刀亮相了‘9·8’投洽会、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和海峡两岸茶博会等知名展会。”记者采访叶向春时,他恰好准备启程前往北京,参加世界非遗传承人大会外交官非遗盛典,不断扩大产品的影响力。
在松溪,越来越多与现代设计相融合的非遗跨界产品纷纷闪亮登场。2021年,松溪设计并发布了全省首个县域城市IP形象“松溪福宝”。
“该IP是一个卡通形象,浑身上下可见松溪非遗元素——它的手饰融入青瓷图纹、身背湛卢宝剑、肚子部分刻有松溪版画。如今,我们相继开发出印有‘松溪福宝’图案的钥匙挂件、手机壳和贴纸等文创产品。”松溪县文化馆工作人员吴雯琳说,接下来,松溪计划将松溪版画与九龙窑、松溪茶刀等松溪特色非遗捆绑,制作体现县域特色的精品伴手礼。
“现在是互联网时代。为了顺应潮流,去年,我与网易旗下的‘永劫无间’手游合作,为游戏人物设计道具。道具就是以湛卢剑为原型。”叶向春表示,他还打算借助影视传播的力量,在影视作品中植入相关场景元素,让“天下第一剑”不断“发光发热”。
古早味备受青睐
黄粿是以粳米、纯净山泉水及纯天然植物碱为原料,经多道工序精制而成的主食,是松溪的特色美食。在松溪乃至整个南平地区的餐桌上,黄粿的身影随处可见。其中,松溪黄粿又以旧县乡六墩村制作的最为正宗。
今年恰逢国庆、中秋假期叠加,前段时间,松溪县陆墩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范克伟格外忙碌。
范克伟的父亲是当地有名的黄粿手艺人。2008年,在外闯荡多年的范克伟接过父亲的“班”,开启了他的“黄粿事业”。由于制作黄粿所需的工时长、劳动力需求大,范克伟便于2008年牵头成立绿特米粿专业合作社,开始专业化、机械化从事黄粿生产经营工作。
“我们与福州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等高校进行合作,将黄粿传统做法与现代工序相结合,大幅度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还合作开发出真空包装技术,使黄粿在常温下保质期达半年以上。”范克伟说。
2017年,他在原有合作社的基础上,成立了松溪县陆墩食品有限公司,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2024年底,陆墩食品位于河东乡的新建厂房也正式投入使用,新增常规生产线和制作预制食品的速冻生产线各一条。
规模化生产和相关技术问题得以攻克,下一步就是打开市场。2010年,范克伟申请注册了“陆墩”商标,不断推进品牌化建设。
“为了迎合消费者喜好,我们创新打造了粿片小食、速冻串串黄粿等新品。”范克伟说,公司推出的速食款黄粿类似自热火锅,只需加热10余分钟即可食用,深受广大上班族青睐。
“去年,公司年产黄粿以及相关产品约700吨,产值突破千万元大关。我们还从旧县乡的农户手中收购了约200吨粮食,为带动当地农户增收略尽绵薄之力。”范克伟说,与此同时,为了拓宽销售渠道,公司还在南平各县市设立经销商,并入驻永辉超市和淘宝、拼多多等电商平台。“我们充分发挥直播带货的宣传作用,通过在直播间推介试吃装,吸引更多人尝鲜。目前,电商直播销售量占公司全年销量的九成。”范克伟说。
“非遗+旅游”双向赋能
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也让松溪坐拥多处传统村落资源——目前,全县共有12处省级传统古村落。近年来,当地对辖区内的部分古村落进行改造提升,让它们化身热门旅游目的地。
前不久,来自福州和厦门的研学团队齐聚福文化生活空间,体验松溪版画制作。在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叶文杰的带领下,学生们手握刻刀,小心翼翼地在底板上雕刻……
“2024年,我们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融合现代建筑特色,对大布村的5栋古民居进行了修缮并建成福文化生活空间,还在内部打造了湛卢剑和松溪版画体验点。”河东乡党委宣传委员张敏说,在这些地方,游客不仅能领略到湛卢宝剑和版画的魅力,还可以在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带领下,沉浸式参与创作,从而进一步丰富游览体验。
“刚过去的暑假,湛卢剑和松溪版画体验点迎来了大量外地研学团队。到访师生不仅更深入了解了松溪的历史文化,还充分带动了周边集市、餐饮消费。”张敏说。
“非遗+旅游”有机融合,同样让郑墩镇梅口村尝到了“出圈”的甜头。
“2021年,我们将梅口村的一处古民居改成占地500平方米,集历史陈列、版画精品展示、制作技艺传习等功能于一体的版画传习所。”松溪县版画院院长蔡丽介绍,除了供游客游览,该传习所还与中央美院版画系、厦门大学工艺美术学院和华侨大学美术学院等建立合作关系,常态化开展版画骨干作者培训活动,成为这些学校美术专业师生和版画爱好者交流、实践的重要平台。
“梅口村是松溪最热门的旅游景点之一,在假期和特定节日,我们会在景区进行提线木偶等非遗表演,调动现场气氛。”吴雯琳说,今年七夕节前,梅口村还举行了一场以非遗体验为主题的社交活动,吸引了大量年轻人前来。
此外,松溪还在县文化馆内打造了南平市首个数字化非遗馆,利用全息影屏、3D影像等技术手段,生动展现松溪非遗产品的制作工艺,成为游客直观了解松溪非遗项目的一扇窗口。
在“非遗+旅游”赋能下,今年上半年,松溪全县旅游总人数达205.87万人次,同比增长14.1%;全县旅游总收入17.64亿元,同比增长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