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小时候,中秋是香甜的月饼,是庭院里的嬉闹,是仰头望月的好奇。长大后,中秋是漫漫的归途,是团圆的期盼,是月下的思念。
01
明月溯千年:中秋节的由来
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是古代我国一些地方古人对“月神”的一种崇拜活动。
“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夏官·大司马》中: “中秋,教治兵。” 不过,这里的中秋指的是秋季中间一个月,即八月,还没有节日的含义。到了汉代,中秋节开始有了雏形。据《西京杂记》记载: “八月之望,饮酎,时酎已熟。” 八月之望,就是八月十五,人们在这一天饮酒庆祝。至唐代,中秋正式成为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 “八月十五中秋节” ,说明唐朝时中秋已成为固定节日。唐朝都城长安,设有“月坛”,供皇室祭月之用。而民间,中秋赏月之风已然盛行。《开元天宝遗事》记载了唐玄宗中秋夜游月宫的故事: “玄宗梦游月宫,见一女仙,着素衣,乘白鸾,舞于桂树下。仙女告之曰:‘吾乃月宫嫦娥也’玄宗醒后,命人根据记忆谱曲编舞,遂成《霓裳羽衣曲》。” 这个美丽传说,更为中秋节增添了浪漫色彩。
宋代时,中秋节已经非常盛行。《东京梦华录》记载: “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 这一夜,无论贫富,都要登高赏月,富豪在自家楼台亭阁上赏月,普通百姓则抢占酒楼的高台。到了明清时期,中秋节的规模更加扩大,已成为我国主要节日之一。田汝成在《西湖游览志余》中写道: “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 月饼,成为中秋节的标志性食品,寄托着人们团圆的美好愿望。
02
清辉照人间:中秋节的月亮
中秋的月亮,是一年中最美的月亮。为何中秋月最圆?因为此时太阳直射赤道,之后逐渐南移,北半球开始进入秋高气爽的季节,空气中水汽减少,能见度增高,月亮显得格外明亮。
中秋月,美在它的圆满。 “一年逢好夜,万里见明时。” 张祜的《中秋月》道出了中秋月的难得。万里无云的秋夜,一轮圆月高悬,清辉洒满人间,这是怎样一幅美景?中秋月,美在它的清辉。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苏轼在《中秋月》中,将月亮比作洁白的玉盘,那清冷的光辉,仿佛能洗净世间一切尘埃。中秋月,更美在它承载的文化意蕴。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李白的《古朗月行》,以童真的视角,写出了月亮的神秘与美丽。
古人赏月,颇有讲究。据《清嘉录》记载,人们在中秋夜不仅要赏月,还要布置“月光位”,向月供拜。祭月时,供品有月饼、瓜果、藕等,其中西瓜必定切成莲花状,寓意吉祥。赏月之地也颇为讲究。或登楼台,或泛舟湖上,或驻足庭院,或漫步山野。杭州的西湖、苏州的石湖、南京的秦淮河,都是赏月的绝佳去处。张岱在《陶庵梦忆》中记述了虎丘中秋夜的盛况: “士女倾城而出,笙歌鼎沸,明月当空,人影在地,大是奇观。”
03
月夜寄情思:中秋节的思念
中秋,是团圆的节日,也是思念的节日。那些不能归家的人,只能将思念托付明月。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的《望月怀远》,写出了即使远隔天涯,也能共赏明月的慰藉。苏轼的《水调歌头》,更是将中秋的思念推向极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这首词前有小序:“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子由是苏轼的弟弟苏辙。这首词不仅是苏轼对弟弟的思念,也是对所有不能团圆之人的慰藉: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月的阴晴圆缺,恰如人的悲欢离合,是自古以来的常态。
白居易的《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更是将这种思念染上了一层孤寂: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临风一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从昔日在长安曲江池畔赏月,到今在湓浦沙头对月思乡,时空的转换中,是诗人无法归家的无奈与惆怅。在战乱年代,中秋的思念更添一份家国之痛。杜甫在《月夜忆舍弟》中写道: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安史之乱中,杜甫与弟弟分散,在边秋的月夜,对月思亲,更思那支离破碎的江山。
中秋的思念,是亲情的牵挂,是友情的惦念,也是家国的情怀。今夜,无论你身在何处,不妨抬头看看这轮明月。它曾照过李白,照过苏轼,照过无数古人,如今也照着我们。那些无法相见的牵挂,只要彼此平安,即使远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中秋佳节,愿千里之遥,尽化于一夕月光;愿世间所有思念,终能得圆满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