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银行以生物多样性激活地理标志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清晨的安溪西坪镇,云雾漫过武夷山脉余脉,茶农王师傅带着采茶工穿梭在层层叠叠的茶园间。这片滋养铁观音的沃土,不仅孕育着醇厚茶香,更维系着“茶树—鸟类—昆虫”的生态平衡——这正是福建700余件地理标志产品与生物多样性共生共荣的生动缩影。而像王师傅这样的从业者安心守护生态、发展产业的背后,离不开地区良好信用环境和金融机构积极支持的内在滋养。作为深耕八闽的地方法人银行,泉州银行近年来以“守护风物、保护生态、振兴乡村”为核心,创新绿色信贷模式,近两年累计向地理标志产业链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投放贷款超20亿元,服务客户超3000户,在金融赋能与生态保护的双向奔赴中,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泉行答卷”。
【政策落地】“红色信贷员”把服务送到田间地头
以前贷款只看产量,现在保护茶园生态还能享优惠,这样的支持太实在了!”王师傅的茶园是当地“生态茶园”试点,过去想扩大有机种植规模,却因缺乏传统抵押物屡屡碰壁。转机出现在去年春天,泉州银行“红色信贷员”上门调研时,不仅仔细查看了他“不打农药、保留茶园周边杂树” 的生态管护措施,还主动对接当地产业专家,为他定制了50 万元“茶产贷”。
“这款贷款按茶叶生长周期设计,春茶采摘前放款买有机肥,秋茶销售后还款,利率比普通贷款低0.5%,还不用抵押。”王师傅惊喜地说。
这样的故事,在八闽乡村随处可见。为让金融政策真正 “沉下去、暖人心”,泉州银行组建了300余人的“红色信贷员”队伍——他们中有懂农业的“田秀才”、通金融的“专才”,还有会说方言的“本地人”。通过构建“银行+政府+协会+村委”四方联动机制,信贷员们深入田间地头:在安溪茶区,跟着茶农学“采青、晒青、摇青”,摸清生产周期;在德化瓷村,蹲点工坊看窑炉运作,掌握工艺需求;在南日岛,乘船登岛调研鲍鱼养殖,了解“育苗—投饵—采收”规律。
【产品创新】“一产一策”破解产业发展痛点
“没有泉州银行的‘瓷艺贷’,我这老工坊可能就跟不上趟了。”在德化三班镇的陶瓷工坊里,匠人陈师傅正盯着新改造的电窑炉—— 这座能减少30%能耗的设备,背后是泉州银行及时贷款的暖心支持。
这正是泉州银行打破传统“重抵押”思维,以“地理标志品牌价值+生态保护”为核心的产品创新实践。针对不同产业特色,泉州银行在“泉行微贷”体系下打造“一产业一方案” 的产品矩阵,让“轻资产”变成“活资金”。
在泉州的安溪、在南平的武夷山:泉州银行聚焦铁观音、武夷岩茶核心产区,按照“春采前放款、秋售后还款”的周期设计,支持茶农开展生态种植与设备升级,鼓励茶农在不砍伐树木、不影响林木生长、不改变林地性质的前提下,依托森林生态系统推进茶园生态化管理;通过贷款支持,茶农可实现提升茶园固碳量、释氧量等生态效益并扩大生态治理与保护面积,进一步推动茶产业与生态保护协同发展,截至目前已累计为茶产业发放贷款超7亿元。
在莆田的南日岛、在漳州的东山岛:泉州银行精准适配南日鲍、东山鲍等海洋地理标志产品,以金融力量撬动“生态养殖+碳汇保护”的良性循环,累计发放贷款已突破3亿元。依托贷款支持,不少养殖户升级了“鲍鱼+海带”立体混养模式:海带是高效海洋碳汇生物,固碳效率为陆地森林 10–20倍,可吸收鲍鱼代谢氮磷助其生长,还能净化鲍鱼粪便与残饵、减碳源释放,保护天然海藻床等海洋碳汇系统,形成“以养促碳、以碳护海”的可持续闭环。通过支持生态混养,海牧贷助力鲍鱼养殖从“单一增收”迈向“经济收益+碳汇贡献”的双重价值,既守牢养殖户的“钱袋子”,也为壮大蓝色碳库筑牢生态根基。截至目前已累计为鲍鱼产业发放贷款超3亿元。
在三明的永安:泉州银行针对鲜笋产区“春笋采收急、加工周期短”的特点,以笋干未来销售收入为支撑,提供最高100万元短期信用贷,已发放超0.5亿元,帮助200余户笋农解决“收购季缺钱、加工后还款”的难题,巩固了竹林的水土保持、固碳增汇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生态功能,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赢。
在泉州的德化与磁灶:泉州银行针对白瓷、陶瓷等非遗产业,允许以“陶瓷艺术品评估价值+环保生产标准”授信,重点引导信贷资金投向生产环节的水资源循环利用与污染防治系统升级,致力从根本上减少陶瓷生产对水土环境的影响,守护非遗传承的生态根基,实现艺术价值与生态效益的双赢。目前已累计发放贷款近5亿元。
【未来展望】绘就八闽风物永续传承新画卷
八闽大地的每一件地理标志产品,都是自然与人文的馈赠,守护它们,就是守护乡村振兴的根与魂。泉州银行还将进一步优化“生态评估+信贷支持”机制,让更多符合生物多样性要求的经营主体享优惠。
八闽风物传千年,金融赋能谱新篇。从安溪茶园的云雾缭绕,到德化瓷窑的炉火通明;从南日岛的碧波荡漾,到永安竹林的春笋破土,泉州银行正以金融为笔,以生态为墨,在八闽大地上绘就“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百姓富裕”的乡村振兴美好画卷,让更多地方风物走出乡村、走向全国,让生物多样性的“绿色财富”惠及更多农民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