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绿水环抱的常口村
来自全国各地的爱好者在金溪上挥桨畅划。
东南网10月10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罗昱伦 通讯员 董观生 余程瑶 文/图)
金秋时节,闽西北的山水小城——将乐县生机盎然。头戴草帽、手持锄头的农户穿行于青翠林间,悉心管护其中的林下作物;夕阳下的金溪河畔,越来越多的市民踏上桨板、挥动船桨,于清波中竞速嬉戏,尽享这里独有的秋日闲趣。
守护青山绿水、发展生态产业,不仅是城市的发展路径,更是百姓的日常实践与共同信念。将乐人用一步一个脚印的扎实努力,书写着从绿水青山走向金山银山的鲜活故事。
碳票变现 山路变通途
日前,记者乘车沿着平整的水泥路,来到海拔600多米高的将乐县白莲镇墈厚村。车窗外,挺拔的毛竹林郁郁葱葱,飞速掠过;山坳间,成片的稻田在秋风吹拂下掀起金色稻浪,一黄一绿,相映成趣。
“以前一到下雨天,这条路就变得泥泞不堪、坑坑洼洼,没几户愿意种水稻。”墈厚村村委会副主任汤水旺介绍,新公路建成后,周边16户农户陆续种植水稻,面积扩大到了160余亩。
这条公路,一头连接村庄,一头连接300亩稻田和近4000亩毛竹山,关系着周边3个村民小组的生计。此前的泥土路,让村民吃了不少苦头。
把泥土路变成水泥路,成了大家共同的心愿。可资金从哪里来?前年村里的林业碳票销售成功,为道路硬化提供了启动资金。
墈厚村林地面积达1.7万亩,山高林密是它的优势。2017年,墈厚村与将乐县金森上华林业有限公司合作,开展村企合作造林经营,其中1973亩被开发为碳汇林,领到了林业碳票;2023年,墈厚村以每吨15元的价格,向上海汇洲建设集团出售8013吨碳汇,不仅实现林业碳票首次跨省销售,也为村集体带来12.5万元的收入。
碳票变钞票,村民惊叹“空气真的可以卖钱”。经过村民代表大会讨论,用钱修路的提议得到全体村民的支持和拥护。
“以前收割主要靠人力,平均一袋稻子花费16元,路通以后,采用收割机作业,一亩地就可以省下40多元。”村民汤水旺满脸笑意,打田机唤醒了山垄田,让50多亩农田再次弥漫稻香,路修好了,种粮食也更有劲了。
林下生金 生态育良品
好生态的巨大磁吸力,也引来了返乡创业的“头雁”。
走进福建盘古制药集团有限公司位于高唐镇的趁鲜加工厂,一股醇厚的药香扑面而来。生产线上,工人正井然有序地分拣、装盘、烘干、包装……道道工序过后,一袋袋精致包装的即食黄精将从这里走向市场。
“瞧这黄精的品质,多亏了咱这儿的好山好水!”抓起刚烘干好的黄精,公司副总经理、常口村人何邱明脸上写满自豪。因看好“药食同源”的发展前景,2017年,他决定返乡兴业,将目光锁定在家乡生态孕育的黄精之上。
“将乐本土野生的多花黄精,多糖含量超过15%,远超《中国药典》7%的标准,这是好生态的馈赠。”何邱明说,将乐优越的林下条件和空气质量,为黄精提供了绝佳的生长条件。
“黄精的块茎横向生长,种植与采收只要挖开25厘米的表层土,不会破坏原有的山林水土。”何邱明指着一小株黄精介绍道,为守护这片青绿,基地全程施用由牛羊粪制成的有机肥,日常的劈草、培土等管护措施,间接促进了林分质量的提升,让黄精与林木在青山间一同茁壮成长。
目前,公司已在将乐及周边县区自营种植基地5000余亩,年产黄精约500吨。仅在常口村,每年就能带动林农就业超千人次,带动相关村民年增收20余万元。
“我们还邀请8个村集体入股公司,每个村年均分红15到20万元。”何邱明说,“下一步,企业在扩大生产面积的同时,计划携手省农科院等科研机构深化产品研发,提取黄精中的有效成分进一步利用,要把绿水青山带来的生态价值,实实在在带到百姓身边。”
赛事引流 山水引英才
将乐的山水,不仅孕育出本土新生力量,也吸引了远方的追梦人。
时值深秋,在福建梦高飞体育科技有限公司的办公室里,董事长邓影和同事正对着电脑上的路线图热烈讨论。墙上,“美丽河湖·乐划金溪”系列水上赛事的宣传海报格外醒目。
来自深圳的邓影,是一位新“将乐人”。2016年的一次参会经历,让他邂逅了这座山城。实地考察时,“深呼吸第一城”的优质生态折服了所有参访者,也让他看到了实现梦想的绝佳舞台。作为一名资深户外运动爱好者,他最终决心留下,与当地政府共同打造越野跑赛事。
“生态环境好,不只是加分项,更是决定项。”在邓影看来,优质的空气、清澈的溪流与翠绿的山野,是户外赛事的核心吸引力。凭借得天独厚的条件,公司成功打造出“将乐100越野挑战赛”、“龙栖山山径赛”、“乐划金溪”皮划艇公开赛等一系列本土知名赛事IP;同时巧妙结合“体育+山水”特色,将攀岩、皮划艇等项目融入中小学生研学课程,吸引着大量周边学生前来研学。
口碑在青山绿水间持续发酵。邓影坦言,随着赛事连年举办,规模逐年扩大,公司也收获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对比在深圳快节奏的生活,将乐带给他的是一份难得的宁静与从容。“在这里,生活节奏慢下来,让我有更多时间思考、抬头看路,而不是一味埋头赶路。”
每当看到选手在山野间奔跑,或在金溪上挥桨畅划,邓影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体会便格外真切。这一理念也化为赛事的独特设计——完赛奖杯被别出心裁地命名为“金山奖”和“银山奖”。眼下,公司正积极探索体育、疗愈与旅游融合的新业态。“我们想吸引更多人前来将乐康养,将深呼吸式的运动慢生活体验,带给热爱这方山水的每一个人。”邓影对未来充满期待。
“我们在家门口吃上了‘生态饭’”
讲述人:将乐县高唐镇常口村党支部书记邓万富
我是土生土长的常口村人,1993年,我首次当选为常口村党支部书记。
那时的常口村,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三无村”:全村没有一条宽敞的水泥路、没有几幢新房子,也没有几盏能亮的路灯。村民人均年收入仅有2000多元,村集体年收入不足3万元。虽然守着大片青山,可百姓过的却还是苦日子、穷日子。
俗话说“靠山吃山”,常口村也不例外。村里林多地少,烧的还是柴火灶。一到农闲时节的晴天,村民三五成群上山砍柴,有的用来烧饭,有的用来盖房,还有的将木材卖给附近的加工厂,挣点额外收入。当时山林管理主要靠村干部巡逻、劝阻,为生计上山的村民环保意识也不强,如果任其发展下去,青山会遭到严重的破坏。
1997年4月,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来到常口村调研,他语重心长地指出:“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山区要画好‘山水画’,做好山水田文章。”这句话一下子点醒了我们:不能为了赚一时的钱,毁掉世代传承的山林。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从1998年开始,村里将山林分为生态公益林与商品林,生态公益林禁止砍伐,商品林开发也必须有所限制。
根据不同时期的实际情况,村子分别在1999年、2012年和2018年3次制定村庄发展规划,实施常上湖生态保护修复项目,推进全域治理;进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让家家户户用上干净水厕;实现天然气进村入户,村民不仅不用进山砍柴,还能享受报销70%燃气费的优惠,村里的日子越过越舒心。
2021年5月18日,我们村领到了编号为“0000001”的全国第一张林业碳票,全村一下子多了14万余元的收入,乡亲们感叹“卖空气也能挣钱”,这可是以前完全没想过的事情。大家的观念也彻底改变,从以前想着怎么上山砍树,变成互相监督、商量着怎么把林子护得更好。山林越来越好管,也越管越好。
前段时间,沙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联系我,有意向方想要购买我们村集体的第二张林业碳票。如果按照固碳量15元每吨的价格计算,这张涵盖7181亩林地面积、共包含21139吨的碳票,能给村集体带来30多万元收益。
现在,全村森林覆盖率达到92.8%,村容村貌也有了大变化:曾经的沙土路,变成宽阔的水泥路;堆放柴火的砖瓦房,变成三层半的“小别墅”;老照片里浑浊的溪水变得清澈见底,生态农业等新兴产业的发展,让村民在家门口吃上了“生态饭”。2024年,村集体收入达到235万元。
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与帮助,让我们常口村人真正实现了笑口“常”开。
过去20多年的经历让我们明白,只要路子对了,绿水青山真的能变成金山银山。现在,我们吃上了“生态饭”,更要端稳“生态碗”,在“水文章”上下功夫。借助明年省运会的契机,县里计划投资1.5亿元在村里建设水上运动中心;升级云衢山漂流,开发“日游+夜游”新航线。
我们村的绿水青山,正变成一代代人都能受益的金山银山。
(福建日报记者 罗昱伦 通讯员 董观生 黄言亮 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