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福建频道 > 文教 > 正文

听海 | 千年铁火 向海而燃

2025-10-10 10:29:18 作者:范陈春 来源:福建日报  责任编辑:周冬   我来说两句

锈迹没藏住火的纹路,古冶铁的炉渣,在安溪的风里,还攥着半团未凉的红。老铁曾在这里沸腾,文明曾在这里写下滚烫的注脚。

当安溪青阳下草埔的炼炉残壁迎来第七期考古发掘,4座炼炉与8个鼓风作业坑的组合遗迹破土而出,那些凝结着宋元匠人心血的炉壁炭痕,悄悄诉说着一段铁与海的千年传奇。这片藏于五阆山余脉的遗址,不仅是“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的璀璨遗珠,更见证着福建向海而生的文明密码。

安溪冶铁的兴起,既是自然的馈赠,也迎合了时代的需求。五阆山余脉的丰富铁矿、茂密林木与充沛水源,构成了冶铁所需的“矿产—燃料—水源”完整链条,为炉火绵延提供了先天条件。从北宋初年“青阳铁场”名载史册,到庆历年间因铁矿丰饶置铁务于泉州,再到刺桐港成为“涨海声中万国商”的世界枢纽,铁器凭借其刚需属性,经水路抵达刺桐港,与陶瓷、丝绸一道登上远洋商船,成为沿线文明的“抢手货”。据《岛夷志略》记载,当时接收泉州铁器的海外国度多达48个。安溪由此从山区作坊跃升为海上丝路的“钢铁车间”,其独创的板结层冶炼遗物处理技术,更成为当时冶金文明的亮眼注脚。

在古代,安溪冶铁与德化窑瓷构成的“钢铁+陶瓷”产业矩阵,彰显着泉州强大的商品生产与贸易输出能力,让福建成为东亚海洋贸易的核心引擎。那些从炼炉中诞生的铁条、农具与器皿,不仅通过泉州港滋养着沿线文明,更将福建的工匠技艺与商业智慧播撒海外。长期研究中国历史的哈佛大学教授宋怡明曾指出,宋代泉州可能是“世界上全球化程度最高的城市”,这份全球化的底气,正是由安溪的铁、武夷山的茶、德化的瓷等共同铸就的。

此外,冶铁业塑造了福建“山海相依”的发展智慧。山区的铁矿经由陆路汇集泉州,再借由福船的水密隔舱技术远渡重洋,这种山海联动模式,成为福建海洋文明的鲜明特征。正如妈祖信俗连接着岸上信仰与海上航行,安溪铁则串联起山区产能与海洋市场,印证着福建人“以山为基、向海而兴”的生存哲学。

从千年前的铁块外销,到今日的“世界藤铁工艺之都”,安溪冶铁业的兴衰传承,始终与福建外向型海洋文化基因同频共振。20世纪90年代,匠人将传统竹编与铁艺熔铸新生,让千年铁火在指尖重燃。如今2200余家藤铁企业、15万从业人员创造的超300亿元年产值,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外销版图,恰是宋元铁器贸易的现代回响。从古代炼炉到现代工坊,从铁条铁块到智能家具,变的是产品形态,不变的是“就地取材、精工细作、跨海出洋”的文化内核。

铁为骨,海为魂。站在青阳下草埔的考古探方前,望着那些被炭火熏黑的炉壁,仿佛能看见宋元匠人添柴鼓风的身影,听见古船离港的号角。

从南岛语族先民“刳木为舟”,到宋元海商“走洋如适市”;从郑和下西洋的帆影,到今日藤铁出海的货轮,福建人从未停止向海而生的脚步。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