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可登上热气球,俯瞰阳泉自然村稻田美景。 余恒毅 摄
东南网10月12日讯 (福建日报见习记者 王玥明 通讯员 陈颖)金秋十月,浦城县仙阳镇阳墩村阳泉文化艺术村游人如织。清风拂过,万亩稻田翻起金浪,巨型白兔雕塑、轻盈的纱幔点缀其间。游客吴丹正蹲在田埂上反复对焦:“这里太出片了,我已经喊朋友来打卡啦!”
这幅田园画卷,是文化特派员、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系主任梁青与当地村民共同创作的成果。
近年来,我省多地借鉴科技特派员制度的成功经验,陆续选派文化专业人才深入乡村,挖掘、激活本土文化资源,推动文化与产业融合,助力乡村振兴。梁青,就是其中一员。今年6月,她回到家乡仙阳镇,在阳泉村开展乡村风貌整体提升、乡村文创开发等工作,用艺术赋能乡村建设。
正值丰收季,梁青以浦城的农耕文化为灵感,从环境艺术的设计方法着手,将视野放宽——万亩稻田是“画布”,阳泉村是“主景”,融入远山、近田、艺术场景、村民日常等元素,勾勒出兼具烟火气与艺术感的乡村图景。
搞稻田艺术怕影响收成、耽误农时,只种粮食又赚得少,是不少乡村搞农文旅时面临的“两难”。梁青主要选择收割后的稻田布景,少量未收割的田块则用细竹竿搭支架,“要耕种时,一拔就行,不会破坏农田,也不会耽误农时”。
问题解决后,村民从观望转变为主动参与,齐心创作,其乐融融。大伙搬来旧物件作装饰,一起上山砍下百余根竹竿。搭建白纱帐时,20多个村民凑在田头出主意,最终用“钢筋+铁丝固定”的办法,解决了纱帐风吹易倒的难题。
起初,村民听不懂“稻田景观艺术”等概念,梁青就拿着场景图解释:“搞艺术就是把村里的好东西‘晒’给别人看,让大家的日子过得更舒心、钱包更鼓。”听明白这份心意后,大伙的劲头更足了。
梁青的设计不只是“拍照好看”,她围绕“农民主体、农业主线、农村主场”,串联起“晒稻田、晒稻谷、晒稻米、晒笑脸、晒健康、晒生活、晒艺术”七个主题。主街旁原本晒衣服的竹竿,被她改成展示架,挂上村民耕作的老照片,淘汰的风谷机、竹筐、旧犁头,成了田间村口的艺术装置,还有村民晾晒粮食、田间劳作的日常,也成为游客眼中流动的风景。村民常拉着朋友和游客,自豪地指着照片和老物件,讲过去的故事。
她还教村民改造庭院、设计小店,把农耕元素融入经营,又策划了丰收艺术节,让游客不只来拍照,还愿意留下来吃农家饭、买土特产。双节期间,3万余人次游客为村民带来了20余万元增收。
留得住乡愁,尝得到甜头。阳泉之变,正是南平“武夷百村”计划的缩影。环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发展带周边,百余座各具风骨的古村落星罗棋布,南平市根据资源禀赋、产业基础、文化特色等条件,将这些村落项目分为农文旅融合、历史文化、生态康养、主题体验等不同类型,在招引企业合作的同时,选派文化特派员进村挖特色、找路子。他们深入基层一线,围绕“武夷百村”建设要求,各展其能,挖掘村里的老建筑、老手艺、老故事等,将其变成游客愿意看、愿意买、愿意回头的“宝贝”。
在松溪县,文化特派员雷希颖主导设计的“1955·粮仓里”主题街区成为文旅新地标。他坚持“不拆一砖、不毁一梁”的理念,用文化叙事让老粮站“说话”,用层级式场景带领游客穿越时空,通过老建筑讲述松溪县粮仓70年的改革与变迁。双节期间,街区日均客流量达1.03万人次,累计营收超百万元。
在建阳区马伏村,南平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徐永生积极推动“我和我的祖国”民间艺术大集落成,剪纸、建盏、点茶等非遗技艺轮番上演,游客看得挪不开脚。
在武夷山市五夫古镇,复旦大学旅游学系教授沈涵及其团队参与设计的“朱子故事绘本墙”“礼仪互动沙盘”等趣味装置,成为热门的亲子打卡点。
在邵武市大埠岗镇,邵武市三角戏(傩舞)民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黄文娟推出的傩舞沙画、连史纸灯、连史纸拓印、傩牌等特色文创产品,为文化爱好者提供多元的消费选择。
在光泽县崇仁古镇,省级非遗“建昌帮”中药炮制传统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邱晗在崇仁镇建昌帮展览馆为游客现场展示“白药飞、水法煅”等特色炮制技艺。
……
文化与乡村正在闽北大地上碰撞出一幅幅秋日盛景。
接下来,南平将以“武夷百村”为重点,结合不同村庄类型“精准派将”,以“协会+”“团队+”等模式支持“文特派”工作,让乡村文旅持续长虹。
越来越多的“文特派”正穿行于闽北山水之间,“武夷百村”,正成为既有乡愁又有盼头的诗意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