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人智慧 | 这出寿宁好戏,唱了三百余年
2025-10-12 08:22:17 来源:福建日报 责任编辑:黄丽红 我来说两句 |
□林娜 陈志凡 今年国庆中秋假期,福建献上了丰盛的文化大餐。10月1日至3日,寿宁县北路戏保护传承中心举办“周末戏相逢”文化惠民演出,用传统非遗盛宴礼赞国庆。 寿宁北路戏,俗称福建乱弹、横哨戏,据明代冯梦龙《寿宁待志》记载,崇祯年间(1628—1644年)寿宁已有戏曲活动,但北路戏作为成熟剧种形成于清代。作为中国稀有传统戏曲剧种之一,北路戏是寿宁独有的文化名片,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今年恰逢寿宁县北路戏剧团成立65周年,让我们一同走进北路戏的世界,探寻这份闽东文化瑰宝背后的故事与智慧。 源起融合 宝藏剧种的诞生 北路戏的诞生本身就是一个文化融合的奇迹。乱弹诸腔自清初以来一路南传进入福建,与民间小调等融合形成新的地方戏。当时,群众以地名称乱弹戏班,如“上路班”“下路班”“北路班”“南路班”等,其中以“北路班”的名气最大,这也是“北路戏”名字的由来。 北路戏经过漫长的融合孕育,在各种声腔曲调中博采众长,直至成为“福建乱弹”的代表。其道白、唱腔均使用普通话,巧妙融合秦腔、吹腔等乱弹腔系,兼收徽调、汉调、高腔等精华,有着北腔之激越与南音之婉转的特色,曲调优美欢快,行腔流畅。 在表演艺术上,北路戏讲究“手、眼、身、法、步”,融唱念做打为一体,形成“且歌且舞、兼文兼武”的独特风格。剧目以历史戏、武戏等为主,素有“五缘”“六配”“九阁”“十三带”之称,如《鸳鸯带》《节孝图》《齐王哭将》等,彰显忠义、智慧与无畏精神。 此外,在脸谱艺术的表现上,北路戏主要用红、黑、白三色勾绘,后受外来剧种影响,也出现用蓝、绿、金等勾绘,形成了更为多元的视觉符号体系。 薪火相传 民间艺术的坚守 北路戏的发展历程并非一帆风顺。清末,由于闽剧在闽中流行,北路戏表演中心移至闽东地区。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受时局影响,北路戏班社式微,仅余剧目、曲调流行于民间“鼓箫班”中,属于北路戏的“黄金时代”渐渐落幕。 然而,就在戏曲界几乎遗忘北路戏时,寿宁民间仍有艺人在默默传承这项技艺。转机出现在1958年,凤阳民间艺人排演的北路戏引起寿宁县文化部门的关注。当时,北路戏的源流还不清楚,但它的曲调优美、节奏明快、行腔顺畅,属于尚未引起重视的地方戏。县里决定捡回这个老祖宗传下来的“宝贝”。 1959年,寿宁召集闽东各地老艺人对北路戏进行抢救挖掘,北路戏训练班加紧招收培训学员。1960年10月1日,寿宁县北路戏剧团成立,开启了北路戏保护传承的新篇章。 2005年和2006年,寿宁北路戏先后入选福建省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和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正式确立了其作为文化瑰宝的地位。 与时俱进 北路戏的“当代剧本” 进入新时代,北路戏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如何让古老戏曲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生?寿宁交出了一份创新答卷。 2011年,中宣部、文化部下发《关于加快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的通知》,寿宁县委、县政府决定推动北路戏剧团转换机制。2014年10月,寿宁县北路戏剧团建团54周年之际,寿宁县北路戏保护传承中心挂牌成立。县里还在财政紧张的情况下,投入1000万元改造寿宁县影剧院,建成全国首个以北路戏命名的专业剧院——北路戏剧院。 北路戏保护传承中心每年向全县招收戏曲表演专业定向委培生,采取“3+2”的五年中等职业教育方式,委托山东省菏泽艺术学校培养,传承“手眼身法步”等各项技艺。 同时,大力开展“北路戏进校园”“文化惠民”活动,在县实小等多校建立传承基地,学生排演的《挂画》《少年张高谦》等剧目屡获佳绩;深入武曲、西浦、大安等乡镇展演,累计公益演出300余场,惠及群众10余万人次,让戏韵深植民间沃土。 传承发展北路戏,离不开融合创新。 在内容创作上,新创剧目《冯梦龙打虎》扬清音唱“廉戏”,《大山支书》立公仆丰碑,《下党故事》绘奋斗画卷,融红土清风、梦龙文化与时代精神于舞台,让传统戏曲唱响新时代正气歌。 在发展模式上,凤阳镇设立传习与创作研学基地,深耕城乡联动沃土,促进优势互补、薪火相映。古戏台融入山水,化身文旅地标,如西浦演出等,年均超百场演出。 2024年,寿宁县出台《关于支持北路戏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为北路戏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从乡间草台到国家殿堂,从濒临失传到重焕新生,北路戏的百年沉浮,凝聚着闽东人民的文化智慧,展现了中国传统戏曲顽强生命力。 |
相关阅读: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