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办公室印发了
《林业改革发展典型案例》
(第六批)
供各地结合实际学习借鉴
其中
福建省两个案例入选
具体内容如下——
福建省三明市:
深耕森林“四库”拓宽“两山”转化路径
三明市地处福建省中西部,森林覆盖率77.12%,森林蓄积量2.1亿立方米,绿水青山转化金山银山潜力巨大。近年来,三明市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锚定森林“四库”建设目标,针对森林经营提质增效不够、林业产业大而不强、森林食物多元供给不足、林业碳汇价值转化不多等问题,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创新制度机制和政策供给,涵养“水库”、充实“钱库”、做大“粮库”、巩固“碳库”,拓宽“两山”转化路径,推动实现“机制活、产业兴、百姓富、生态美”。
三明创造了一系列林改经验和做法。(林文斌 摄)
一、具体做法
(一)创新森林经营模式。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经营,发挥国有林场、国有企业联农带村优势,推广沙县区梨树村场村合作、永安林业集团“村企农”联营、尤溪上源全民股份合作等经营模式,带动规模经营林地近1000万亩。引入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科技服务团队,实行“林农点单、专家送餐”服务模式,采取森林全周期经营、近自然经营、目标树经营等先进理念和技术措施,打造森林提质增效示范样板,精准提升森林质量。全面推行林木采伐告知承诺制、按面积测算蓄积审批,林木采伐成本降低50%。开展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赎买、公益林更新改造、天然林收储等试点,探索推动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有机统一。
(二)推动木竹产业全链发展。出台竹木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规划,围绕木竹产品深加工、以竹代塑、生物质利用等领域拓展业态,培育壮大林业龙头企业和产业园区。完善“竹木物理分解点—初级加工小微园—专业园区”三级供应链,引导12家龙头企业担任竹木产业细分领域“链主”,带动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用好海峡两岸林业博览会等平台,推动中铁建竹基零碳科技产业园等项目落地。创新引资入林机制,搭建“福林e农”服务平台,推出福林贷3.0、竹链贷等金融产品,推广强制公证贷款、银担“总对总”批量担保等风险防控机制,为企业增资扩产和技改升级注入金融活水。
(三)立体开发森林粮库。充分利用林地和林下空间,大力发展木本粮油、林下经济、笋竹食品,推动油茶全果利用,推广“森林+林药林菌/文旅康养”复合利用模式,培育铁皮石斛、金线莲、灵芝、黄精等食药同源产业,发展水煮笋、炭烤笋、糯米笋、笋预制菜等全自动化生产线。加强制度创新,探索开展林下空间经营权不动产登记,推出林下空间经营权抵押贷款,进一步盘活林下空间、赋能产业发展。
(四)探索林业碳汇开发应用。探索开展数字测碳,建立树木生长量与固碳能力计量模型,出台林业碳票减排量计量方法,建设碳票登记交易系统。探索推行“会议碳中和+碳票”“生态司法+碳票”“零碳旅游+碳票”等做法,开发跨区域自愿减排市场,拓宽“碳汇+”应用场景和渠道。强化管护固碳,结合树种结构优化调整,提高乡土固碳树种比例,提升森林固碳增汇能力。
二、主要成效
(一)森林“水库”持续扩容。全市完成森林质量精准提升49.8万亩,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实物量119.43亿立方米,价值量1078.61亿元。市内各重点水库常年保持较高水位,九龙湖成为省内森林植被最好、水域面积最大的湖泊之一,蓄水超6.4亿立方米,为区域水资源稳定供应和生态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二)森林“钱库”更加充实。林业产业发展态势良好,2024年全市林业产业总产值1377亿元,同比增长6%;竹产业产值 326亿元,同比增长8%;林下经济产值194亿元,带动35万林农就近就业增收;培育规模以上林企454家、上市企业3家。资源变资产步伐加快,全市涉林贷款规模增长至306.7亿元、贷款余额90.7亿元。
(三)森林“粮库”供应充足。2024年以来完成油茶新造3.3万亩、低产油茶林改造7.28万亩,生产油茶籽5.3万吨。林下经济经营利用面积483.3万亩,林菌、林禽、林药等食用药用林产品种类丰富、持续增量提质。打造建宁溪源明笋、尤溪绿笋等地理标志5个,开发笋竹产品20个系列、400多个品种。
(四)森林“碳库”不断巩固。林业碳汇能力稳步提升,碳汇交易市场逐步活跃。全市森林植被碳储量1亿吨,年固碳增量1170万吨。近2年累计开发林业碳票项目62个、碳减排量126.6万吨,交易量22.5万吨、交易金额近300万元。
福建省南平市:
以“三改+四个一”实现绿富同兴
南平市森林面积3113.2万亩,占全省森林面积的23.7%。长期以来,当地造林绿化以杉木、马尾松为主,乡土珍贵阔叶树种少,经营方式比较粗放,森林资源质量不高。同时,“分山到户”改革后,集体林地碎片化突出,随着城镇化加快和人口老龄化加剧,单家独户经营难问题日益凸显,造林营林成本不断上升,制约了林业发展。南平市坚持问题导向,以森林“三改”措施优化林分结构,以“四个一”林业股份合作机制支持适度规模经营,在此基础上做好“森林+”发展文章,推动森林“四库”更好联动,实现生态美、百姓富的有机统一。
建瓯山林(邹建辉 摄)
一、具体做法
(一)实施森林“三改”,精准提升质量。突出适地适树、适时适法,依托国土绿化项目,改单一针叶林为针阔混交林,改单层林为复层异龄林,改常绿用材林为常绿彩化花化“镶嵌”多功能景观林。实施差异化补助政策,在人工造林方面,对种植阔叶树占10成、4—9成、4成以下的,分别给予高、中、低补助标准;在退化林修复方面,对择(间)伐+补植阔叶树、择(间)伐、综合抚育(施肥+割灌除草)的,分别给予高、中、低补助标准,推动“三改”任务落实。
(二)“一村一平台”,分散变集中。建立村级森林资源运营平台,在林农自愿的前提下,将分散在单家独户的无林地、有林地“存入”运营平台,由平台整合打包成集中连片的资源包。依托国有林场,组建森林生态运营主体,与村级运营平台签订合作协议,对“存入”平台的林地进行规模化管理、专业化经营,让“绿色资产”有效增值。
(三)“一户一股权”,林农变股民。村级森林资源运营平台根据合作经营的林地保底收益总额度,以一家一户为单位,为林农办理股权证,林农凭股权证可获得长期稳定的收益,同时规定股权证可质押、可继承但不可流转,防止出现林农“一卖了之”“失山失林”问题,切实保障农民权益。
(四)“一年一分红”,资源变资金。森林生态运营主体与村级森林资源运营平台及林农共同约定:“保底收益、一年一分红、主伐再分红”,即森林生态运营主体每年按约定提前支付林农当年的保底收益,待林木主伐后,将所得利润扣除每年支付的保底收益,再按约定比例分红。
(五)“一县一数库”,青山变金山。以县(市、区)为单位,以智慧林业信息技术、科技特派员为支撑,整合国土“三调”、森林资源调查、林权登记等数据,建设县级林地林木资源信息空间分析数据库,实现森林资源的立地质量、林分状况、资源权属、经营收益分析等关键信息可查,为社会资本投资林业提供信息支持。
(六)创新“森林+”模式,兴业又利民。创新“森林+金融”,推出“福股贷”“兴绿贷”“林下经营权贷”等林业金融产品,探索林票市场化交易机制。创新“森林+林下经济”,推广前端有科技特派员技术团队服务、中端有金融产品支撑、后端有专业公司加工收购的“订单式”发展模式,推动林药、林蜂、林菌产业做大做强。创新“森林+碳汇”,推出“一元碳汇”项目,探索碳汇“+会议”“+旅游”“+司法”等模式。
二、主要成效
(一)生态建设见实效。森林“三改”进展顺利,2021年以来完成森林质量精准提升322万亩,占全市林地面积10%以上;其中,种植阔叶树43.65万亩,占造林面积55%。国家木材战略储备基地亩均蓄积18立方米,最高蓄积每亩55立方米。完成“一带三沿”一重山林地林相规模化花化彩化改造提升250处、3.96万亩,打造示范带13条,为群众增添身边的绿、眼前的美。
(二)规模经营上水平。“四个一”林业股份合作经营模式已实现全域推广,覆盖133个乡镇(街道)627个村,占全市涉林乡镇(街道)总数的97.8%,合作面积24.72万亩,涉及林农10.37万户。规模经营带动森林质量明显提升,合作经营区内森林蓄积量提高35%。
(三)多方共赢得实惠。通过股份合作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村民、村集体、森林生态运营主体三方共赢。参与合作经营的林农林业收入增幅普遍在30%以上,村集体获得林地使用费等收入,森林生态运营主体扩大了经营规模和收益空间。顺昌县郑坊镇兴源村733亩集体林地参与股份合作后,预计一个轮伐期为村财增收39.6万元,林农增收92.4万元,平均每户增收2259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