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福建频道 > 时政 > 正文
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勇争先丨要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上作出示范
www.fjsen.com 2025-10-15 08:00:00 来源:东南网

找准定位 各美其美

东南网10月15日讯 (福建日报记者 张辉)

2024年10月15日至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强调“要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上作出示范”“强化乡村全面振兴与新型城镇化有机结合,加快城乡融合发展步伐”。

福建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按照“县域统筹、以城带乡、城乡融合、一体推进”的思路,大力实施“千村示范引领、万村共富共美”工程,坚定不移走具有福建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在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过程中,福建下好规划“先手棋”,统筹城乡空间布局,同步推进县城、乡镇、建制村协调发展。面对千差万别的乡村实际,福建坚持遵循规律、分类推进,将全省1.4万多个村分为9大类型,明确不同类型村庄的发展定位和建设要求,优化资源要素配置。

科学分类锚定发展目标

福建省林业局干部刘建波,是第七批省派驻村第一书记。去年底赴邵武市肖家坊镇坊前村报到前,他做足了功课,在线调阅坊前村村庄分类信息:属于集聚提升类村庄,村域面积20251.83亩,户籍人口2465人,主导产业为水稻制种与烟叶种植……

这张清晰的乡村画像,为刘建波的驻村工作提供了指引。他在驻村日志上写下了提纲挈领的规划:“在原有规模基础上有序推进改造提升,激活产业、优化环境、提振人气、增添活力,保护乡村风貌,建设宜居宜业美丽村庄。”

考虑到村里山林资源丰富,同时交通便利,福银、武邵高速公路近在咫尺,刘建波首先将目光投向了广阔的林下空间。

“我们借鉴工业领域经验,统一收储林下空间,通过路、水、电、房等建设,批量化打造林禽标准地。”刘建波说,“拎包入住”式林下经济新模式,很快吸引来社会资本“进山入林”。他们借助森林好生态,走起了“跑步鸡”高端定制路线,推出“云认养”产品,蹚出一条“不砍树也致富”的乡村产业振兴新路。

通过村庄分类,福建的每个村庄都有了自己的专属标签与发展定位。

“乡村振兴,既要避免千村一面,又要防止无序发展;既不能搞‘大水漫灌’,又切忌‘顾此失彼’。”省委农办相关负责人说,村庄分类是指导县域村庄规划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配置、涉农资源要素统筹等工作的重要依据,“有利于强化县域整体布局,系统规划建设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有利于针对不同类型村庄精准施策,走各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加快乡村全面振兴”。

在此背景下,去年省委农办、省自然资源厅联合制定《福建省村庄分类工作指南(试行)》,提出以县域为单位、以乡镇为基本单元,自下而上、上下结合,系统谋划、通盘考虑,科学研判、精准定位,全面完成新一轮村庄分类,进一步明确全省1.4万多个村庄发展方向。

精准识别绘制村庄画像

从山村到渔家,从畲乡到客邑,从华侨之乡到台胞祖籍地……在福建,1000个村庄就有1000种模样,自然禀赋、产业基础、风土人情、交通区位等各不相同。如何科学分类,让每个村庄都能精准找到自己的位置?

福建的策略是在普适性分类规则基础上,立足山海格局与侨台优势,细分村庄类型,因地制宜构建符合福建乡村特点的村庄分类标准。

在9大村庄类型中,侨台赓续类村庄颇具福建特色。它指的是对台资源丰富、特色鲜明或出国移民、归侨侨眷人口较多,至今与海外保持紧密的经济、社会、文化联系,具有独特台侨文化遗产资源的村庄。

分类标准有了,便要精准识别不同村庄的共性与个性,让它们各就其位。

“我们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把握村庄变迁趋势,立足现有人口进城、入乡、留村等现状,逐村分析未来人口变化趋势,研判村庄发展走向,科学确定村庄类型。”省委农办相关负责人说,在这个过程中,福建准确把握各地乡村的差异性,保持乡村与自然的空间关系、乡村与人文的历史脉络,使村庄类型与当地地理格局、资源禀赋以及农民生产生活习惯、乡风民俗等现状相适应。

为此,福建建立了一套村庄分类评价体系,分别从关键指标、基本指标、修正指标等3个类别对村庄的发展限制条件、特色优势、人口区位情况、产业发展和公共服务情况、土地使用情况、政策影响等进行综合评价。

很快,一幅幅村庄画像呼之欲出。

福鼎市太姥山镇潋城村,拥有古城墙、唐朝灵峰古刹、宋朝朱熹讲学遗址“石湖书院”、明朝抗倭古堡等丰富的文旅资源,符合文化传承类村庄识别特征;莆田市秀屿区南日镇鳌屿村,位于大鳌屿岛上,四周临海,形状似鳌鱼,属于海岛发展类村庄;南安市码头镇大庭村,是著名侨乡,海外华侨华人分布于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被认定为侨台赓续类村庄……

眼下,福建已完成新一轮村庄分类。汇总成果显示:全省14424个村,集聚提升类和稳定改善类村庄最多,约占全省的三分之二;文化传承类、民族团结类、侨台赓续类村庄约占全省的五分之一;城郊融合类村庄占比14%;海岛发展类村庄数量共85个,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收缩待定类村庄165个,占比1.2%;搬迁撤并类村庄136个,占比1%。

量体裁衣找准振兴路子

随着新一轮村庄分类成果出炉,福建正强化成果运用,将分类结果作为科学优化村庄布局,精准施策推进乡村建设,完善乡村治理体系,走各具特色乡村振兴之路的重要基础。

一方面,将全省村庄分类及其村庄概况等相关信息进行数据建库,对接省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及阳光规划平台,实现分类数据共享共用;另一方面,明确不同类型村庄的发展定位和建设要求,将村庄分类成果作为村庄规划编制、政策制定、用地保障、资金安排等重要依据,有效推进乡村产业发展和乡村建设,优化配置公共服务,让有限的要素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

集聚提升类村庄如何发展?引导留村人口集聚,涉农资金项目、新增用地等资源要素倾斜,在原有规模基础上有序推进改造提升,用新建、扩建等方式补齐公共服务短板。文化传承类村庄如何发展?加强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强化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保护和利用,积极申报中国和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海岛发展类村庄如何发展?积极挖掘海洋文化,有序引导特色化发展,集中配置乡村公共服务设施,考虑渔业生产、休闲旅游的建设用地需求,加强陆海统筹规划内容……

科学分类,精准画像,量体裁衣,让每一个村庄在乡村全面振兴的道路上都能够找准自己的路子。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振兴画卷,正铺陈福建山海间。

福鼎市磻溪镇赤溪村风景如画。福建日报记者 林熙 摄

建宁县森林旅游让金铙山脚下的村居越来越热闹,民宿和露营点成为年轻人最喜欢的打卡旅游处。福建日报记者 王毅 摄

东山

以规划之“先”破除城乡二元之“界”

东南网10月15日讯 (福建日报记者 肖镇平)

“瓶改管”后,东山县樟塘镇樟塘村村民张锦坤的生活有了更多“小确幸”。

“告别瓶装气,村里家家户户早就改管道天然气了,跟城里一样方便!”张锦坤说,自2023年通上天然气,做饭洗澡更方便了,还省了开销,“农村生活越来越好”。

管道天然气,曾经是城区的标配。如今,这一公共服务正向村延伸、向户覆盖。2016年起,东山县实施管道天然气向农村延伸。截至目前,燃气管道已覆盖7个镇及2个园区,基本实现“镇镇通”,并延伸至南埔村、湖尾村、康美村、东沈村等十几个村庄。

管道天然气“平权”的背后,是东山以规划之“先”破除城乡二元之“界”。

近年来,东山县立足海岛特色,科学谋划“县域统筹、以城带乡、城乡融合、一体推进”的空间布局,加快城乡一体化,推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同质同网。

在东山智慧水务中心,长达10米的巨幅屏幕上,全县水务信息实时跳动更新。“东山是海岛,淡水资源极为稀缺。”福建水投集团东山水务有限公司董事长王舜添介绍,2011年,东山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先后实现“村村通自来水”。在此基础上,东山又建成全省首个智慧水务系统,全县城乡供水管网信息实现“一站式”管理。通过这张“网”,全县供水管网的压力、流量、水质,各污水处理站点和设备的运行数据,尽收眼底,哪家哪户家里漏水、忘关水龙头、水压不稳定等,都能远程实施监控。

城乡共饮“一碗水”,同排“一张网”。当前,全县4座污水处理厂、16座提升泵站、133公里污水主管网,精密编织起全县城乡污水处理“一张网”,实现污水收集处理全覆盖。

从在全省率先实现“村村通公路、村村通公交、村村通自来水”“城乡污水一张网收集处理”,到成为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全国文明城市……随着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公共服务普惠共享,东山县城乡融合双向奔赴,共同富裕可感可及。

将乐

村庄撤并激活“1+1>2”效应

东南网10月15日讯 (福建日报记者 王帅)

“泽坊村同意率97.88%,上际村同意率98.74%!”近日,经过442名村民代表投票,将乐县安仁乡的两个建制村完成了村庄撤并。

这是一场“大手拉小手”的实践。泽坊村实力雄厚,特别是近年来通过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大力发展杂交水稻制种、果蔬、优质稻、中草药等优势特色产业,去年村集体增收53.9万元;反观上际村,虽然拥有9000多亩山林、1500多亩耕地资源,但缺乏产业支撑,人口逐渐外流,村庄日益空心化。

在将乐,不少村庄遭遇着和上际村相似的困境。

能否通过调整优化村庄建制改变这一局面?去年,将乐在全省率先探索村庄撤并工作,在村民自愿的基础上,将一些地处偏远、经济欠发达的小村,并入地理位置相近、条件优越的大村。

将乐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肖衍红说,当地按照“先易后难、试点先行”原则,建立县、乡(镇)、村三级联动机制,制定《将乐县村庄撤并试点工作总体实施方案》,明确基本条件、报批程序和保障措施,为改革画好“路线图”。

在推进村庄撤并过程中,将乐县针对各村资源禀赋差异,探索出了“做大集镇村”“强强联合”“以强带弱”“弱弱联合”“特色发展”“抱团发展”等6种撤并模式。泽坊村与上际村的撤并属于“以强带弱”模式。

村庄撤并不是简单的加减法,而是通过资源整合实现“1+1>2”效应。

“村庄撤并后,上际村的田地纳入合作社统一经营,利于壮大村集体产业规模。上际村村民可以土地入股分红,也可以参与基地管理,实现增收致富。”泽坊村党支部书记张荣良说。刚刚完成撤并不久,原上际村的一块撂荒地便被盘活,成为中草药绞股蓝育苗基地。“光中草药种植产业这一项,就可以为原上际村带来地租、村集体收入4万多元,等到明年春季,将培育好的绞股蓝幼苗移栽到原属于上际村的100亩耕地上,又将增加一笔收入。”

激发区域协同、城乡融合新动能

□张瑞琛

2024年10月15日至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指出,要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上作出示范。一年来,福建全省上下牢记嘱托,奋勇争先,在区域协调发展与城乡融合发展的道路上迈出坚实步伐,一幅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画卷正在山海之间徐徐展开。

在区域协调发展上,福建依托“多区叠加”优势对接国家战略:携手长三角共建科创与生态合作网络;参与长江经济带建设,闽江流域治理见效,多式联运提升物流效率;深化与粤港澳大湾区互联互通,龙龙铁路等打通南下通道,金融科创合作丰硕。同时,东西部协作成效显著,闽宁协作在国家考核中连续七年取得“好”的等次,援藏援疆对口支援工作继续走在全国前列;山海协作进入新阶段,通过创新机制推动沿海与山区融合,“科创飞地”让山区共享资源,激发全域活力。

在城乡融合发展上,福建以“千村示范、万村共美”推进乡村振兴,科技特派员送技术,“数字助农”提销量,农村基建与县乡村物流改善,农文旅融合助农增收。新型城镇化稳步推进,取消除厦门外落户限制,推行常住地登记户口,加速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补齐县城公共服务短板,如德化县借陶瓷产业推动城镇化率超79%;同时推动公共服务向乡村延伸,城乡教育共同体、县域医共体促进资源流动,“福见康养”构建三级养老网络。

区域协调与城乡融合的发展成果最终造福于民。福建民生支出占比高,最低工资标准上调,“山海共富”战略缩小收入差距,“技能福建”行动稳定就业,三明医改深化推广,养老、医保标准提高,社会保障网更密实。

站在新起点,福建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持续激发区域协同新动能,描绘城乡融合新图景,为创造更高品质的幸福生活而努力。

(作者为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福建农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导)

成就亮点

(福建日报记者 张辉 整理)

一年来,福建坚持城乡联动,加强山海统筹,着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不断增强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区域协调发展成效显著,均等化水平走在全国前列。2024年,全省人均GDP13.79万元,比2023年提高0.8万元,比全国高4.22万元,居全国第四位,仅次于北京、上海和江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7857元,最高的厦门市是最低的南平市的2.05倍,差距比2023年缩小0.02,在经济大省中位居第三。老区苏区加快振兴,2024年,龙岩、三明人均GDP在全国20个革命老区重点城市中分别位居第一、第二名;全省老区苏区实现“市通动车、县通高速、镇通干线、村通客车”。

城乡融合发展进程加快,乡村全面振兴迈出新步伐。2024年,全省常住人口4193万人,比2023年增长 10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71.8%,比2023年提高0.76个百分点;城乡收入比缩小至2.06,比2023年优0.04;茶叶、蔬菜、水果、畜禽、食用菌、水产、林竹、花卉苗木等10个乡村特色产业,预计“十四五”末全产业链产值可突破3万亿元;超八成陆域乡镇实现30分钟内便捷通高速,所有乡镇和九成以上建制村实现5G网络覆盖,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5%,基本建成邮政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紧密型城乡教育共同体基本覆盖全省所有乡村学校。国家级、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实现地市全覆盖,基本实现医保“村村通”或“就近通”,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系统基本部署至全省所有建制村、社区。



责任编辑:黄丽红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