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自贸片区
制度创新 高水平开放再上台阶
7月30日凌晨,53台厦门造储能集装箱从厦门港发往欧洲,创下厦门港40吨级储能集装箱单批次出口数量的新纪录。周锦标 摄
东南网10月15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林丽明 廖丽萍)
金秋十月,鹭岛之滨海风习习。11日,在位于厦门自贸片区国际航运中心的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成果展厅,厦门自贸片区管委会党组书记、主任何东宁向记者介绍自贸片区建设的最新成果,思绪也回到一年前。
“当天,我在展厅向总书记汇报了厦门自贸片区的工作,过程中总书记不时询问有关情况。总书记的亲切话语、殷殷嘱托,让我倍感鼓舞和振奋!”回忆中,何东宁仍难掩激动。
2024年10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厦门考察了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厦门片区。他指出,厦门特区经过40多年发展,发生了当年难以想象的巨大变化。今天,抓改革开放,无论深度还是广度,都比过去要求更高了。福建和厦门要适应形势发展,稳步推进制度型开放,对接国际高标准深耕细作,多出一些制度性、政策性成果,为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再立新功。
殷殷嘱托犹在耳畔,声声关切催人奋进。展厅里,陈设一如昨日,但不断更新的展出内容和数据,却清晰地记录着一年来自贸试验区建设的新变化。
“今年1—9月,厦门港锂电池出口量完成3.2万标箱,占全省锂电池出口量的90%以上。”在典型案例展示区,何东宁用一组数据拆解出这一年自贸片区建设稳步迈上新台阶的发展“密码”。
“一年来,片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按照‘更加注重系统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点、更加注重改革实效’的要求,梳理出78项工作任务,以‘两化三单’的形式推动实施,其中,在对接国际高标准深耕细作方面,我们继续主动参与国际规则制定,持续推进锂电池运输系统集成创新。”何东宁说。
今年4月,在全国首份海运指南的基础上,厦门海事局联合厦门自贸委推动全国首部锂电池海运安全行业标准在厦门发布,厦门锂电池海运出口经验的影响力不断扩大。9月,厦门发布全国首个聚焦集装箱锂电池储能系统海上运输的专项合同范本,填补了锂电池储能系统海运出口缺乏统一规范合同文本的空白,有望进一步强化厦门在“一带一路”海运链条中的规则话语权,提升全球贸易节点地位。
距离国际航运中心十几公里外的海沧远海码头堆场,来自海辰储能的30台40吨级集装箱式锂电池储能系统正整装待发,将于10月17日发往美国洛杉矶。
“超大型的储能集装箱属于国际海运第九类危险货物,过去由于缺乏统一的运输标准,常常面临海运无人敢运、港区操作能力不足、码头无人敢放等难题。”海辰储能物流仓储总监刘小华说。
得益于集装箱式锂电池储能系统海上安全运输指南、专项合同范本等制度创新,以及AI智能查检、全链条作业服务能力提升等一系列“组合拳”,海辰储能每个航次的港前物流综合成本降低了75%。良好的港口物流环境,进一步提升了企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今年海辰储能的集装箱储能产品出口量已超2700标箱,业务覆盖20多个国家和地区。
企业的“获得感”验证制度创新的“含金量”。在国际航运中心二楼的综合服务大厅,往日人头攒动的景象已不复存在,这一变化源于打破口岸联检部门数据壁垒,共建厦门自贸片区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的创新之举。
过去一年间,这一数字口岸“最强大脑”取得新突破。2024年12月30日,厦门海上运输“单一窗口”正式上线,成为国内首个港口间船舶信息共享服务平台,解决不同港口重复申报、海事重复审核的问题,审批效率提升了40%。
作为平台的受益者,厦门船代协会云平台总监宋峥嵘颇有感触:“新平台上线后,通过一次性证书备案功能,企业的证书在审核生效后无需每次重复录入,既便利了企业,又提高了审核效率。”
牢记嘱托,奋勇争先。一年来,厦门自贸片区主动参与制订国际海事运输规则、推动中国标准“走出去”的有关经验入选全国自贸试验区新一批“最佳实践案例”;推动《海丝特别仲裁规则》出台和首例公益涉外海事特别仲裁案作出裁决;实现海沧港综保区、象屿综保区发展绩效排名的新提升;推动扩大大嶝市场台湾销售品类;在大陆首个“两岸通保”的基础上,拓展推出“健易保”“居无忧”等保障产品,覆盖台胞在大陆生活“医食住行”四大核心场景……截至目前,厦门自贸片区累计推出创新举措654项,其中全国首创153项。
击鼓催征稳驭舟,奋楫扬帆勇向前。站在成立十年的新起点上,厦门自贸片区将不断续写改革试验的新篇章。“我们将继续勇担使命、奋力拼搏,深入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努力做好制度创新、政策创新、服务创新,为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再立新功。”何东宁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