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下基层” 温暖民心
东南网10月15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刘必然)
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奋勇争先,主体是干部,关键在作风。
202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对福建党员干部应如何担当作为等重大问题提出明确要求,强调要全面落实“四下基层”制度,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提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效能。
闽山闽水,情牵意挂;牢记嘱托,奋勇争先。一年来,省委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不断深化运用“四下基层”制度,推动殷殷嘱托结出累累硕果。福建广大党员干部将“四下基层”优良作风融入思想深处、化为实际行动,深入基层一线解民忧、促发展,让党的群众路线绽放出更加璀璨的时代光芒。
一以贯之全面深化运用
近一年来,全省各地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取得了哪些重要成果、有哪些最新进展?夏秋之交,省领导率队分赴各县(市、区)开展工作检查。
深化运用“四下基层”制度,检查组每到一地就直奔基层、深入现场,面对面听取意见建议,实打实解决问题困难,着力总结成效、查找差距、完善机制,推动全省上下奋勇争先、再上台阶。
践行初心使命,传承优良作风。
时间回到30多年前,时任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刚一到任,就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调查研究,并提出“每个县确定一个信访接待日”。1988年12月,宁德首次“地、县领导接待群众来访日”活动在霞浦县举办。地、县两级领导共接待群众102名,受理问题86件,其中12件当场解决,其余要求在一个月内处理完毕。这一创新尝试,此后在实践中逐步发展为“四下基层”制度。
30多年来,“四下基层”在八闽大地上持续接力传承。闽山闽水物华新,山海之变见证作风之实。
制度是管根本、管长远的。省委从自身抓起,出台一系列工作制度,明确省级领导干部每年到基层调研不少于30天,市县领导不少于60天,推动领导干部沉下身子、走进基层,与群众事干在一起、情融在一起。
自上而下,示范引领,蔚然成风。
漳浦县创新实行“四下基层、三进三访”工作制度,组织全县干部进农家、访群众,进车间、访企业,进一线、访实情,累计搜集梳理1200条群众建议,面对面解决矛盾问题。柘荣县打造“小板凳”宣讲队,将宣讲课堂搬到田间地头、农家院落,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小故事阐释党的创新理论。
学习推广“四下基层”作为第二批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重要抓手,从福建走向全国,在更大范围内得以推广和深化运用。这一发轫于闽东的制度以其穿越时空的生命力,从时代的坐标中找到清晰定位,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
一条主线推动机制创新
今年,是“十五五”谋篇布局之年。省发改委依托省级媒体、官方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开展福建省“十五五”规划建言献策活动;在厦门、龙岩、莆田等地组织多场座谈会,邀请专家学者、民营企业家、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基层干部群众出谋划策……
创新是活力之源。新时代新形势,群众需求更加多元。围绕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的鲜明主线,福建各地各部门积极探索密切联系群众的新途径、新方法,推动“四下基层”与时代同频、与民心共振。
各地创新载体。漳州市龙文区创新“六必访、六必到”机制,以“民情日记”为载体,提升民情温度、治理精度。针对闲置地块利用问题,当地干部多次走访,汇集群众对篮球场、儿童乐园等具体建议,推动建成“海绵公园”,实现从“闲置地”向“休闲园”的转变,得到群众广泛好评。
“四下基层”制度历经30余载创新发展,参与主体从党政领导干部拓展至社会各界优秀人才。
宁德市探索建立的乡村振兴特聘指导员制度,打破部门、行业、体制、地域、身份、专业界限,面向社会灵活选聘专家学者、致富能人、电商主播、退休干部等,组成“智囊团”。指导员们下沉到乡村一线,在产业规划、技术指导、品牌打造、基层治理等领域精准服务,为乡村振兴注入智力源泉。
在福建,“四下基层”插上了“数字翅膀”。各地创新运用数字化手段,搭建起一座座干群连心的“云桥梁”,让干部联系服务群众更精准、更高效。
莆田市创新打造“全市一张图、全域数字化”平台,涵盖经济运行、基层治理、城市管理、生态环境、智慧文旅、政务服务、安全预警等7个领域,并开发了可视化的调度模块。群众通过手机发布需求,在职党员主动认领服务,将“四下基层”延伸到“指尖日常”。
一个标准强化基层治理
近日,家住福州市台江区瀛东社区的“全职宝妈”陈晶晶收到了1500元报酬,这是她在“福开学堂”制作拉丝珐琅工艺品的劳动所得。
福州市台江区委组织部在社区调研中发现,众多“全职宝妈”存在“顾家和就业难以兼顾”的困难。以瀛东社区为试点,台江打造“福开学堂”社区教育点,通过“公益+市场化运营”模式,开设手工艺品制作课程,承接辖区单位订单,让居民在家门口实现灵活就业。
“衡量干部业绩好不好,关键要看老百姓口碑好不好。”福建各地将“四下基层”作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推动党员干部直插一线,现场办公、当场协调,有效解决一批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推动基层善治。
党建引领是根本保证。福建始终坚持把加强党的建设贯穿基层治理全过程,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深化近邻党建,在职党员干部“回家日”制度成效明显,推动全省43万多名党员干部到社区报到;
全面推行“一线工作法”,建立健全干部直接联系群众、挂钩联系民营企业制度,促进领导干部下到基层、办好实事……
厦门海上世界创新“产业+商圈”党建工作模式,通过常态化开展共驻共建活动,形成“资源共享、党建共做、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基层治理新格局。这一创新实践入选“2024年度全国百个新兴领域党建创新案例”。
“四下基层”,根基在人民,力量在人民。
新征程上,“四下基层”这座连心桥必将越筑越牢,凝聚起干群同心同德、奋勇前行的磅礴力量。福建广大党员干部将继续传承弘扬这一优良传统,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务实的作风,在八闽大地上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崭新篇章。
东山县澳角村 福建日报记者 王毅 摄
南安英都镇,孩子们在古厝前嬉戏。 福建日报记者 王毅 摄
铭记这封家书
东南网10月15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何祖谋)
“80年前,中国人民用巨大的牺牲赢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我的祖父高捷成烈士,正是千千万万为国捐躯的抗日英烈之一。作为烈士后人,我将永远铭记祖父的牺牲与奉献,也会将他的故事和精神一代代传承下去。”日前,在省委宣传部组织的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座谈会上,中国人民银行漳州市分行原主任科员、高捷成烈士长孙高庆麟满怀深情地讲述了高捷成的英勇事迹。
高捷成1909年出生于漳州市一个小手工业者家庭,1927年考入厦门大学经济学系。1932年4月,中央红军东路军攻克漳州时,高捷成毅然放弃安稳的银庄工作,追随红军踏上革命道路。1934年10月,高捷成参加长征随中央红军到达陕北,随后进入红军大学第1期学习,并创立军队会计工作制度。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他随八路军129师赴冀南敌后抗日根据地,筹建并领导冀南银行,成为我党金融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1943年5月14日清晨,担任冀南银行行长的高捷成在途经河北内丘县白鹿角村时遭遇日寇突袭,他为保护党的机密文件和掩护战友,壮烈牺牲,年仅34岁。
“祖父身后给我们留下的只有一封信——‘东西奔波,南北追逐,历尽一切千辛万苦,雪山草地,万里长征,在所不辞!无非为的是挽救国家的危亡!’‘救国才能顾家,国亡家安在!’”高庆麟说,“言为心声,我想,这正是祖父无惧牺牲报国的赤子初心!”
如今,这封家书已经成为高家的传家宝。“作为烈士后代,我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不仅要铭记历史,更要让祖父的精神在新时代传承弘扬。近年来,我积极走进校园、金融机构和军营,讲述祖父的故事,希望让更多人了解那段烽火岁月中的金融抗战史。”高庆麟说。
在厦门大学、漳州城市职业学院,高庆麟为入学新生开设“从经济学子到红色金融家”专题讲座;在银行系统,高庆麟作过多场红色金融与高捷成事迹专题报告。学生和银行员工听完后感慨地说:“原来金融战也是抗战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捷成同志在战火中仍坚持金融制度创新,今天的我们更应为国家金融安全贡献力量。”
唱响一首队歌
东南网10月15日讯(福建日报见习记者 余跃)
创办于1918年的厦门何厝小学,是“英雄小八路”的母校,也是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诞生地。
“队歌就是我们的校歌。”何厝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林赞忠告诉记者,队歌是学校每年艺术节必唱曲目。在一年级的音乐课上,教唱队歌已成为传统。“在我们学校,人人都会唱队歌,旋律早已入脑入心。”
歌要唱得响、唱得亮、唱得好,背后的故事也要生动讲述、代代相传。每年9月,一年级新生“开学第一课”便是聆听“英雄小八路”拥军支前事迹和队歌诞生的故事。
一年来,何厝小学82名教师与1412名学生参与形式多样、内涵深刻的21次队歌主题活动:到英雄小八路纪念馆讲解感人故事、开展“重走队歌诞生路”主题实践活动、创排《嘹亮队歌里的时光回响》情景朗诵、打造原创视频《队歌我来说》、编排舞蹈《我和队歌的故事》……
红领巾是红旗的一角,是革命先烈的鲜血染成的。戴上红领巾,是一份光荣,更是一份责任。“作为少先队员,我们要传承并发扬先辈们面对炮战和敌人的那份坚强勇敢和坚定自信。”何厝小学六(1)中队少先队员曹梓宸深感骄傲,“在学业和生活中,我们要讲好队歌故事,做队歌的‘代言人’,爱党爱国、勤奋学习、全面发展,为红领巾增添新时代的光彩。”
“不怕困难!不怕敌人!顽强学习!坚决斗争!”每当唱起队歌,何厝小学六(2)中队少先队员陈婧妤的眼前总会浮现当年“英雄小八路”在防空洞里不怕困苦、坚持学习的顽强形象。“我要更加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用自己的力量为班级、为学校、为社会做力所能及的事情。”陈婧妤说。
“在讲解‘英雄小八路’事迹的过程中,我越来越深刻感受到他们对当代青少年的榜样意义。”何厝小学少先队大队辅导员蔡伊妮说,“作为少先队辅导员,我将继续鼓励并带领少先队员拿起话筒讲述队歌故事、拿起镜头记录学习传唱队歌的场景,让每一个少先队员都成为队歌的歌唱者和传承者。”
继续发扬敢为人先、爱拼会赢的开拓创新精神
□李莉
202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强调,要教育党员干部继续发扬敢为人先、爱拼会赢的开拓创新精神。这既是对新时代党员干部担当作为的重要要求,也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福建实践注入了精神力量。
敢为人先、爱拼会赢的开拓创新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品格。坚持开拓创新是我们党百年奋斗的宝贵经验,是融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血脉的红色基因。我们党领导人民敢为天下先,不断破除思想桎梏、思维定式和路径依赖,坚定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走出了前人没有走出的路,取得了“当惊世界殊”的伟大成就,在坚持开拓创新中创造百年伟业。
敢为人先、爱拼会赢的开拓创新精神,是八闽儿女的精神特质。以海为途、向海而生的闽人,素有敢拼会赢的文化基因。从革命战争年代才溪乡人民“干革命走前头、搞生产争上游”,到改革开放以来大力推进生态省建设、长汀水土流失治理、松绑放权、科技特派员制度、数字福建、晋江经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三明医改等源自福建的改革创新,在八闽大地上传承弘扬的开拓创新精神,蕴藏着福建从红色圣地到改革开放高地的精神密码,也为福建“生机勃勃、勇立潮头”提供了精神支撑。
敢为人先、爱拼会赢的开拓创新精神,是福建奋勇争先、再上台阶的精神动力。越是伟大的事业,越充满未知和挑战,越需要开拓创新。新征程上,福建要坚决扛起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奋勇争先的重大使命,既要有敢为人先蹚新路的勇气,又要有爱拼会赢善作为的智慧,用好中央先行先试政策,持续深化医改、林改、科技特派员等特色改革,着力在实施新时代民营经济强省战略、深化生态省建设、推进数字化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推进制度型开放、打好新时代新“侨牌”、促进两岸融合发展等方面形成更多福建经验,发挥所长、革故鼎新,锐意进取、善作善成,争当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先行者。
(作者为中共福建省委党史方志办研究一处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