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福建频道 > 社会 > 正文
漳州:牢记嘱托铸忠诚 实干争先勇担当
www.fjsen.com 2025-10-15 09:32:29 来源:东南网

福建古雷石化基地 沈昊鹏 摄

国家5A级旅游景区——南靖裕昌楼

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东山马銮湾(资料图片)

湘桥湖畔 谢东 摄

漳州人联盟大会 游斐渊 摄

2025海峡两岸(漳州)中秋晚会 张旭 摄

10月3日晚,郭坑镇洛滨村举行“百姓大舞台”活动。 林福佳 摄

东南网10月15日讯(福建日报报业集团记者 杜正蓝)年丰时稔,仓箱可期。

去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来福建考察的第一站,到漳州看山海城乡、看渔获满舱。一年来,漳州满怀赤诚之心,带着特殊感情,持续在深化内化转化上下功夫,步伐迈得更稳健、更坚实。

10月14日,漳州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汇报大会在东山县召开。会议重温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总结漳州一年来贯彻落实工作的进展成效和经验做法,对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对福建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进行再部署、再推动、再落实,引领全市上下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进,加快建设现代化滨海城市,全力打造全省高质量发展新的重要增长极。

牢记嘱托铸忠诚,奋勇争先再出发。站在新起点,漳州将锚定“闯出新路”强动力、锚定“奋勇争先”激活力、锚定“作出示范”提实力、锚定“久久为功”增魅力、锚定“根本保证”聚合力,扭住目标不放松,一张蓝图绘到底,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奋勇争先。

抓创新、强产业,四链融合闯出新路

10月11日16时13分,采用“华龙一号”技术的漳州核电2号机组开始装载首炉核燃料。待177个燃料组件都装载完毕,机组将进入主系统带核调试阶段,最终把清洁电能送至千家万户。

“华龙一号”是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三代核电技术。漳州核电“华龙一号”机组的设备国产化率已超过90%,关键设备均实现了国产化,是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一大特写。

国之重器,漳州扎根。每天有成千上万名建设者奋斗在一线,机组不仅能就近向古雷石化基地提供零碳清洁蒸汽,还具备向广东省输送清洁电能的条件。

这座闪光的城市是发展的热土,坚持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上闯出新路。一年来,漳州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抓手,力促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和人才链“四链”融合。

对照福建省委对漳州提出的“五个走前头”要求,立足冶金新材料、食品智造、绿色石化等产业技术需求,漳州加强科技创新供给,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建设“圆山创新港·科学城”。项目规划约12平方公里,与吉林大学等31家重点高校院所对接。将促进高能级科创平台、中试试验基地和创新创业平台等各类创新要素聚合,使之成为人才的“蓄水池”、产业升级的“发动机”。

产业巨舰乘风破浪。应对外部“不确定性”,漳州以21个百亿级项目建设为龙头,“三头六臂”支柱产业拔地而起、开疆拓土——

“油头”高昂,古雷炼化一体化工程二期项目用海获国务院批复、福建中阿炼油化工有限公司正式成立,中沙古雷乙烯项目进入设备安装高峰期;

“粮头”延展,南方肉牛集散中心项目育肥场(一期)建成投用;

“钢头”挺立,钒钛铁矿新材料加工及贸易基地项目注册合资公司。

未来赛道同样风驰电掣。漳州前瞻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谋划低空经济发展新图景,35家省级“独角兽”“瞪羚”创新企业加速奔腾。招商专班火力全开,1—8月亿元以上项目总投资额全省夺魁,全市882个在建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182.1亿元,再添“中国投资热点城市”金字招牌。

为营造更加完善的创新环境、更有吸引力的人才环境,漳州对标对表,释放丰沛雨露与人才磁场,入选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54场“四链”融合对接会引金融活水522.73亿元精准滴灌;创新型中小企业认定124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新增35家;“人才团圆”计划、“硕博领创”机制,使5432名英才近悦远来。

抓改革、促开放,破旧立新奋勇争先

塔吊林立,机械轰鸣,漳州台商投资区的龙池大型工业综合体项目A地块施工现场,数百名建设者正全力冲刺年底完成全部建筑主体结构封顶目标。这里原是老旧低效的灿坤工业园。

破旧立新,向“存量”要“增量”。漳州将低效用地再开发,把改造后的项目定位为未来工业综合体,建筑规模由65万平方米提高至309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净增244万平方米,平均容积率由0.58提升至2.5,拉开“二次腾飞”的序幕。

改革锐气如刀锋,劈开体制机制藩篱。龙池工业用地改造项目等做法入选国家经典案例,10大类改革任务与19项重点事项稳步推进,漳州连续三年获评全省营商环境标杆城市,取得市场投来的信任票。

在漳州,改革撼动的不只钢筋水泥,更从“一餐饭”到“四季暖”,直抵柔软人心。

“省时、省事还省钱!我和老伴每天来这里吃饭,孩子们在外头也不操心啦!”午间,漳州高新区大梅溪村幸福院食堂饭菜飘香,81岁的吴福智与同村老友围桌而坐,享用午餐。

改革温度在寻常烟火中可感可触,漳州把幸福餐厅、农村幸福院、村级生命公园、城市“金厝边”等民生实事,当成头等大事,“民生六位”的短板持续补齐,实施名医入漳“圆山计划”,签约名医412名,设立名医工作室174家,中国中医科学院培训中心漳州基地、两岸中医药交流基地双双揭牌,中国中医医养目的地蓝图初显。

以深化改革促进扩大开放。对外开放兴,漳州兴。

今年,“漳州味·世界行”越洋飘香,39场境内外展会拓开全球市场。12个海外仓织密物流网络,1—8月跨境电商进出口33亿元,增速高于全省12.6个百分点;中菲经贸创新发展示范园区今年新签约经贸项目18个,中沙(福建)产业合作区被国家发改委纳入202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今年1—8月全市实际使用外资增长246.8%,增幅位居全省第一。

漳台融合,根基愈深,枝叶愈茂。漳州作为台胞主要祖籍地,主动融入两岸融合示范区建设,“五大板块”融合路径清晰可见;漳浦蓝氏等23个宗亲贸易合作社凝聚亲情,东山对台小额贸易试点口岸通商惠台。7个国家级、2个省级涉台园区持续做强,南靖闽台机械产业集群闪耀省级榜单,南靖、东山台创园晋级“国家级”阵营。

谋协作、促联动,山海统筹赋能增劲

习近平总书记去年10月来闽考察时强调,要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上作出示范。健全深化山海协作机制,加强山海统筹、强化功能互补。

漳州北依群山,南濒大海,地处闽西南、粤东北、台湾中南部两岸三地平面几何中心。山与海的协奏曲,城与乡的交响曲,是代代漳州儿女奋进的曲目。

跟随总书记指引的方向,漳州制定出台《漳州市促进远洋渔业高质量发展七条措施》等政策文件,促进海洋经济转型升级。立足区位优势,漳州谋划打造“五大枢纽”:交通、能源、产业、物流、文化融合于此交汇。厦漳泉城际铁路R1线、沈海高速漳诏扩容工程开工在即,厦门地铁6号线漳州段列车上线调试,漳汕高铁、诏安港区泊位建设如火如荼,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花落漳州,枢纽经济蓄势腾飞。

山海之歌嘹亮,协作乐章激昂。望新疆,漳州在新能源、农业、食品、文旅等领域再添新乐章;立闽南,漳州融入闽西南协同发展区和厦漳泉都市圈建设,37个重大协作项目完成投资268.1亿元。

融合,要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促进共同富裕。

漳州紧盯“以城带乡、以乡促城、美美与共、共同富裕”的目标,迈开城乡融合的大步。近年来,漳州开展乡村振兴“十镇百村典型引领、百镇千村共富共美”行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先行先试行动,县域经济踏出坚实足音。

种养加,推进“两山”转化的漳州探索。通过推进标准化工业园、种养加一体化现代农业产业园、城区、景区等“两园两区”建设,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推动农业强市建设,从而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目前,全市47个总建设面积485.8万平方米的标准厂房投用,15个种养加一体化现代农业产业园今年已完成投资44.7亿元。

打造“两山”实践地,漳州坚守生态优先,实施“两江两溪”流域综合治理、颗粒物污染源重点管控,依法依规拆除关闭生猪养殖场(户)1074家、削减生猪存栏超5万头,1—8月49个国省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实现“双百”,PM_10浓度改善幅度位居全省第一。

忆两岸、兴侨牌,文化强市久久为功

“有几间厝,用砖仔砌,看起来普通普通,时常出现,我的梦中,彼就是我的故乡……”这首闽南语歌曲,让无数同胞对魂牵梦萦的家乡具象化。

10月5日,以“同根·同源·同心圆”为主题的“月是故乡明——2025海峡两岸(漳州)中秋晚会”在东山铜陵举办。月光照亮海岛,舞蹈《指掌春秋》、融合歌仔戏元素的创新歌曲《最美歌仔戏》等非遗节目,博得两岸观众阵阵掌声,并向全世界华人传递闽地千年风华、醇厚乡音。

据不完全统计,祖籍漳州的台胞有近1000万人。因此对许多台胞而言,漳州便是精神原乡。

今年,第三十四届海峡两岸(福建东山)关帝文化旅游节成功举办,漳州加强“迁台记忆”档案文献的收集整理和展示展演,让“两岸一家亲”具备更加浓烈的文化归属感。

30年前,习近平同志在闽工作时发表署名文章《“大侨务”观念的确立》,极具前瞻性地提出这一重要观念。这为漳州进一步做好侨务工作指明了方向——践行“大侨务”观念,打好新时代新“侨牌”。

时隔一年,漳州广泛凝聚侨心,在香港注册“世界漳州人联盟”,在境内成立“漳州市漳州人联合会”,并举办“四海同心 共赢未来”漳州人联盟大会、“海内外漳州人故乡行”等活动,数百名海内外漳籍乡亲参会,搭建起跨越地域的资源对接与协作平台,为漳州“链接”全世界提供重要通道,也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的乡梓力量。

田园都市,文化名城。保护好、传承好老祖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漳州常备不懈,朝夕不倦。

随着世界闽南文化交流中心加速建设,漳州古城、闽南水乡、漳州三馆等文化载体璀璨新生。近年,“非世遗”土楼活化利用、仓里山遗址考古发掘,为这方水土的文明和发展脉络带来新的认知;关帝文化产业园朝圣楼、传统技艺非遗活态馆以及圣杯屿海丝专题博物馆,正在讲述着亘古流传的故事……

文化为旅游提供精神滋养,赋予其独特魅力。漳州以文带旅,以旅彰文,启动2026年福建省文旅经济发展大会筹备工作,依托“五大文旅带”打造35条精品线路,漳州千年古城的气韵和风采期待再度惊艳。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市接待游客人次、游客总花费分别增长15.3%、15.4%,全力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成为支柱产业。

金色的阳光铺展在现代化滨海城市,奋勇争先进行时——

今年,漳州印发实施《中共漳州市委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加快建设现代化滨海城市的决定》,聚焦漳州市近中远期发展目标,围绕构建全域发展新格局,进一步细化现代化滨海城市建设目标任务和工作路径,展望至2035年。

躬逢其盛,漳州从时与势中找思路、找路径、找答案;新征程上,漳州加压奋进、努力拼搏,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漳州实践新篇章。

责任编辑:林瑶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