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202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强调,聚焦人民群众所思所想所盼,优先抓好民生领域各项改革。
一年来,福建牢记嘱托、奋楫笃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价值取向,切实抓好民生领域改革。省委深改委出台《福建省优先抓好民生领域改革专项行动方案(2025—2026年)》,聚焦解决好老百姓的操心事、揪心事、烦心事,围绕高质量充分就业、基础教育扩优提质、多层次社会保障、群众就医体验感、幸福养老服务、城乡居民增收、生态环境整治、社会治理等8个重要领域,推出37项重点改革项目,努力将群众“盼的事”变成改革“干的事”,以改革“力度”提升民生“温度”,奋力创造高品质生活幸福地。
就业优先,持续夯实民生之本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关乎万家灯火。省委深改委出台的专项行动方案将“健全高质量充分就业促进机制”置于首位,突出就业优先导向,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健全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面对2025年全省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需求,福建提早谋划、精准发力——建成全省统一的“福建就业网”,以数智赋能实现人岗精准匹配;“书记市长送岗留才进校园”等活动火热开展,离校未就业和困难毕业生帮扶机制持续优化,就业服务从“毕业季”延伸至“入学起”,实现全周期护航。
来自广西南宁的陆金兰是华侨大学泉州校区的应届毕业生,今年春季在厦门实习。实习单位向她介绍了厦门的求职免费“一张床”政策,她立刻在网上提交申请,仅过一个工作日就顺利入住围里公寓。“公寓里完善的配套服务,让我在厦门度过了两个多月愉快而充实的实习生活。”陆金兰说。
各地创新举措频出,就业生态持续优化。福州市打造线上线下融合的“15分钟就业服务圈”,让零工“好就业、就好业”;漳州市打造“就业1580”直播间,通过“线上直播+线下服务+资源联动”模式,提供“云招聘—政策赋能—技能提升—精准帮扶”四维服务;龙岩市搭建公益性灵活用工平台,实现线上支付与“反向开票”,切实减轻企业与个人负担;南平市整合三大就业服务平台,构建全链条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平潭综合实验区创新推出社区零工服务全覆盖,并专设两岸就业窗口,促进融合就业。
在扩大就业的同时,福建持续优化收入分配机制,努力拓宽居民增收渠道。南平市光泽县深化从“一企富”到“一起富”的村企共建、从“一村强”到“村村强”的跨村联建、从“作坊化”到“企业化”的振兴公司等三种发展模式,有效推动帮扶路径、合作模式、组织形式的持续创新;宁德市寿宁县打造农村片区共同富裕联合体,推动“一村富”迈向“片区富”;龙岩市上杭县创新“农耕保姆站”服务模式,助推农业规模经营,保障粮食安全,也鼓起了农民“钱袋子”。
优质均衡,提升民生保障能力
教育是民生之基,关系千万家庭的未来。为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加快基础教育扩优提质,福建创新推进山海协作,243所沿海优质学校与山区学校结对共建;以“总校制”引领集团化、教育共同体等办学管理体制改革,组建581个教育集团、覆盖2785所城乡学校,建立965个城乡紧密型教育共同体,不断缩小区域、城乡、校际、群体教育差距。教育资源供给在满足人民群众“有学上”的基础上,正向“上好学”目标加快迈进。
数字赋能,让教育更智慧、更公平。作为全国智慧教育平台试点省,福建建成一批“智慧教育试点区”和“智慧校园试点校”,优质课程“飞”入深山海岛,惠及更多乡村学子。福州市多措并举保障初高中学位供给,厦门市“入学一件事”集成服务让报名“一次办”、家长“零跑腿”,莆田市创新“家校社教联体”机制,协同育人成效显著。
7月30日,福州市鼓楼区鼓东街道庆城社区的一家托育园里,孩子们在玩吹泡泡的游戏。(谢贵明摄)
社会保障,是民生安全之网、社会稳定之基。福建持续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努力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底线。
三明市推出“医疗援助+社工服务”,为大病患者提供药品援助和全程关怀;莆田市依托“全市一张网”和“智慧监督”平台,建立困难群众数据库,结合“漏保”“漏救”点题整治专项行动,实现精准救助;宁德市创新“社会治理+保险”机制,“普惠保险”快速理赔,拓宽救助渠道;泉州晋江市探索“长护险”养护康结合,推进社区医养服务网点建设,让失能老人“老有所安”。
面对老龄化趋势,福建加快构建“福见康养”服务体系,更好满足老年人多样需求。漳州市推动医养机构、床位、队伍“三融合”,实现养老“不离社区、看病不转院”;福州市鼓楼区创新“公建国营”“银发经济综合体”等模式,打造“一刻钟幸福圈”,居家养老更便捷、更温暖。
机制创新,擦亮福建民生名片
医改,是福建改革的“金字招牌”。三明医改经验持续在全国推广,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效果评价连续10年位居全国前列。全省各地大力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南平市创新构建“4+N”全民健康网格化服务体系,筑牢基层健康网底;福州福清市完善分级诊疗机制,实现“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龙岩市长汀县打造国家基层卫生健康综合试验区,为山区县探路。
便民服务更贴心。全省推行“先诊疗后付费”,实现“一窗服务、一卡就医”,告别“排队三小时、看病三分钟”;医学检验结果互认项目超200项,影像共享全面推开,患者负担大幅减轻;创新“免陪护”病房服务,缓解“一人住院、全家受累”难题,就医体验感显著提升。
基层治理关系着人民群众的切实利益,是民生福祉的直接体现。福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建立健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全面推广“近邻党建”模式,开展“点题整治”“小切口立法”,打造“为闽协商、为民服务”特色品牌。基层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功能不断提升,轻微刑案“48小时速裁”、行政案件“1小时快办”、旧房改造审批优化等改革典型不断涌现,群众安全感率持续保持在98%以上,所有设区市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五连冠。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福建持续答好林改“四问”、创新开展“多方得益、多式联营、多重服务”的改革试点,积极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清新福建”绿色名片更加亮丽。
文化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也是增进民生福祉的关键因素。福建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深入实施“闽人智慧”传播计划,打造“三泰书香”“四溪争流”等群众文化品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完善。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福建以改革破题,用实干作答,交出了一份温暖而厚重的民生答卷。新征程上,福建正以更大决心、更实举措,续写热气腾腾的民生故事,让发展更有温度、幸福更有质感。八闽大地,生机勃勃;万家灯火,温暖明亮。
刊发于《海峡通讯》2025年第19期/10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