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10月16日讯(本网记者 薛莞馨 文/图)在漳州东山县的赤山林场,清晨常给人一种浓厚的历史感。当晨光穿透雾气照亮谷文昌的塑像时,柔和的光晕仿佛为这位“四有”干部镀上了一层闪亮的金芒。不远处,乌礁湾畔的九棵木麻黄枝叶葳蕤,像是在低声诉说着那些关于风沙、关于坚守、关于一位共产党人“不制服风沙,就让风沙把我埋掉”的誓言。
看见木麻黄,想起谷文昌——这几乎成了东山人民的一种情感本能。半个多世纪前,这些挺拔的树木是抵御风沙的绿色屏障,用虬结的根系牢牢抓住沙土,守护着这片土地的安宁;如今,它们的每一道年轮都镌刻着谷文昌坚定的信仰,每一片绿叶都承载着他对百姓的赤子深情。
谷文昌塑像。
一株木麻黄,何以铸丰碑?
时间回溯到202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位于福建省漳州市东山县的谷文昌纪念馆考察。参观谷文昌带领全县百折不挠植树治沙事迹的展览时,总书记驻足凝视,仿佛进行着一场跨越数十年时空的对话。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衡量干部业绩好不好,关键要看老百姓口碑好不好。各级领导干部要向谷文昌同志学习,树牢正确政绩观,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真抓实干、久久为功,把丰碑立在人民群众心中。学习谷文昌同志,不仅要高山仰止,还要见贤思齐,像他那样做人、为政。
展馆墙面上的历史资料。
提及一年前习近平总书记与干部学员亲切交流时的场景,谷文昌纪念馆馆长张冬玲仍难掩激动的心情。“总书记笑容可掬、和蔼可亲。他说,谷文昌同志在福建是有口皆碑、深入人心的,他是千千万万中国共产党优秀领导干部的一位代表。”
展柜里,泛黄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谷文昌的治沙笔记,字里行间满是与风沙抗争的决心;墙面上,一幅幅老照片定格着他带领群众扛树苗、挖树坑的艰辛场景,粗糙的双手、沾满沙土的裤脚,诉说着共产党人的实干担当。
沙盘模型中的昔日东山岛。
“当年的东山岛,风沙是百姓最大的噩梦。”谷文昌纪念馆馆长张冬玲指着馆中一处沙盘模型,声音里满是感慨。模型中,漫天黄沙淹没了房屋,村民们或跪在风沙里,或捂着口鼻艰难行走,“‘春夏苦旱灾,秋冬风沙害。一年四季里,季季都有灾。’是那时的真实写照。”为了改变这一切,时任东山县委书记的谷文昌立下铮铮誓言,带领全县军民在东山岛先后植树7.3万亩,让全岛绿化率提高至96%以上,在总长141公里的海岸线上筑起“绿色长城”。
时至今日,谷文昌纪念馆不仅是承载记忆的红色教育阵地,它更像是一棵茁壮成长的大树,枝繁叶茂间,化身为宣讲谷文昌先进事迹、传递榜样温暖力量的“新时代巾帼讲习所”。
谷文昌纪念馆宣讲服务队队员朱佳李在为游客讲解。
“谷书记常说:‘要看看老百姓穿的是什么,吃的是什么,不能一饱忘百饥。’”谷文昌纪念馆宣讲服务队队员朱佳李站在“清白家风”主题展板前讲解,声音沉稳而充满力量。
在这个特别的“讲习所”里,活跃着一支由10名女性讲解员组成的宣讲服务队。多年来,这支巾帼队伍始终怀揣着对谷文昌的崇敬,立足岗位,用真诚和实干将红色基因的种子播撒进每一位听众的心田。
谷文昌纪念馆宣讲服务队的队员们深知,要想生动地讲好谷文昌先进事迹,自身就必须持续学习、不断精进。她们主动走出去,积极与福建省革命历史纪念馆等场馆开展交流学习活动,借此让宣讲形式更加丰富新颖、多元多样;深入三明宁化红军长征出发地、隆陂水库等地开展实地调研与实践,在历史发生地汲取灵感养分,切实增强宣讲的感染力与吸引力;踊跃参加省市级比赛,以赛促练、以赛代训,在竞技切磋中实现自我成长与提升。
宣讲服务队面向中学生开展谷文昌事迹宣讲。图源:谷文昌纪念馆
同时,队员们广泛走进机关单位、社区凉亭、校园课堂、田间地头,用“拒绝子女享受特殊照顾”“不拿公家一寸木头”等鲜活细节,让厚重的史料故事变得可感可知。去年10月15日以来,宣讲服务队共接待来访参观团队3587批次,覆盖22万人次,让谷文昌先进事迹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凭借着满腔的热情、专业的素养,今年3月,谷文昌纪念馆宣讲服务队获评“福建省巾帼文明岗”。
“我们希望通过形式与内容的双重创新,让谷文昌先进事迹在新时代焕发更强感召力。”张冬玲表示,谷文昌纪念馆将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继续深挖谷文昌先进事迹内涵,创新宣讲方式和活动形式,不断丰富展陈内容,让红色的记忆永远鲜活,让信仰的力量代代传承。
一股俭廉风,何以润万家?
谷文昌的品格,早已超越地域与时间——它不仅镌刻在东山的绿水青山间,更化作家风家训,流淌在谷家人的血脉中。
谷宇凤瞻仰爷爷的塑像。受访者供图
“爷爷常说的话,我是儿时从奶奶和其他家人口中听来的——‘当领导的要先把自己的手洗净,把自己的腰杆挺直’。”提及祖父,谷文昌孙女、漳州市妇联副主席谷宇凤的目光若有所思。这样的信念,贯穿了谷文昌的一生: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他仍忍着剧痛拒绝昂贵药剂,说“不要给国家浪费”;他牵挂东山百姓,叮嘱林业部门抓紧更新木麻黄树种,“别让风沙再害人”;他对妻子史英萍一生亏欠,病重之际才为妻子买下一件新衣,一生积蓄仅余七百元,并叮嘱家人将生前所用电话、自行车等公物,一一上交国家。
这件大衣是谷文昌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从旧衣摊买来的,一穿就是几十年。
这份“俭以养德、廉以立身”的谷家家风,亦如春风化雨般浸润着一代又一代人。在工作学习之余,谷宇凤常常带着两个孩子——谷弘和谷鸣,走进社区,投身志愿服务活动。他们利用周末时间,为生活困难的孩子们辅导功课、分享书籍,还时常参加公益活动。谷宇凤说:“我们要把爷爷留下的精神财富,变成可以传递的温度。”正是这样的言传身教,让好家风不再只是一句家训,而是化作点滴行动,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
谷文昌的家风故事。
家风连着党风,廉洁方能致远。如今在东山,“学谷公、守清廉”已成为许多家庭的自觉追求,俭廉之风正从谷家小院延伸至千家万户。近年来,东山县妇联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重要论述,以谷文昌同志的清廉家风为标杆,以谷文昌先进事迹为引领,创新推进主题实践活动,组织拍摄《另一株木麻黄》微视频,讲述谷文昌家风故事,宣传覆盖上万人次。
东山县妇联、县纪委监委联合举办“蝶岛廉说 谷风引航”演讲比赛。图源:东山县妇女联合会
“我们将以谷文昌家风为标杆,引导广大女性当好家庭‘廉内助’,把廉洁种子播撒进每个家庭,筑牢拒腐防变的家庭防线。”漳州市妇联家庭儿童工作负责人陈晓娟说。
一颗赤诚心,何以代代传?
红色精神的传承,关键在少年。要让谷文昌事迹薪火相传,就得让它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基于这样的理念,漳州市妇联携手谷文昌纪念馆,为青少年量身打造了一系列教育活动。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当年谷爷爷为了种活木麻黄,失败了好多次,但他从没有放弃……”在谷文昌纪念馆的展厅里,戴着徽章的“小小红色讲解员”,站姿挺拔,用稚嫩却坚定的声音,向参观者讲述治沙故事。2022年,“小小红色讲解员”项目正式启动,经过“报名选拔—专业培训—模拟演练”三级考核,首批36名小学生成功上岗。孩子们利用周末和节假日,在馆内为游客提供讲解服务,用童言童语传递红色基因,成为展厅里最亮眼的“小名片”。
“小小红色讲解员”为孩子们讲解谷文昌先进事迹。
除了选聘“小小红色讲解员”,谷文昌纪念馆推出的“亲子研学课程”同样受欢迎。每到周末,东山岛的植树区总能看到亲子家庭的身影:家长带着孩子挥锹挖坑、扶苗浇水,在劳动中体会“种下一棵树,守护一片土”的意义;在手工课堂上,孩子们用废旧纸盒、彩纸制作“绿色家园”模型,用画笔描绘“风沙变绿洲”的变迁。“原来谷爷爷种树这么辛苦。”“以后我不仅要爱护树木,还要告诉同学,要像谷爷爷一样保护环境!”孩子们在种下属于自己的木麻黄苗后,抹着额头的汗水对父母说。
谷文昌纪念馆组织开展亲子研学活动。图源:谷文昌纪念馆
从“小小红色讲解员”的童声宣讲,到“亲子研学”的躬身实践;从课堂上的故事分享,到田间地头的劳动体验,谷文昌纪念馆用广大亲子家庭喜闻乐见的方式,让谷文昌事迹融入少年儿童的成长轨迹。2024年,全县3632名中小学生参与谷文昌事迹主题学习活动,越来越多的孩子懂得了“坚守”“担当”“奉献”的含义。
如今的东山,绿树成荫,清风满岛,家风传扬。谷文昌从未离去——他的事迹化作巾帼宣讲队口中的动人故事,在社区校园间传递;化作八闽家庭中的家风家训,让俭廉之花悄然绽放;化作孩子们心中的榜样力量,指引着成长的方向。
谷文昌纪念馆。
“我们要做谷文昌先进事迹的宣讲者、传播者。”张冬玲的话语,道出了所有东山人民的心声,“让每一株木麻黄都成为精神载体,让每一阵清风都携带廉洁韵味,让每一颗童心都闪耀赤诚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