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参加活动的两岸青年合影留念。
金秋时节的天山脚下,来了一群特殊的客人——15名台湾青年跨越海峡,赴一场“丝路同源·山海交响”的约定。从书本里的“壮美天山、瀚海沙漠”到眼前触手可及的金黄胡杨、皑皑雪峰,从初见时的惊叹到离别时的不舍,这场为期5天的旅程,不仅让台青读懂了新疆的辽阔与璀璨,更在心底种下了眷恋的种子,生出对闽疆台三地交融共生的热切期盼。
初见天山:从书本到实地,一眼“沦陷”大美新疆
“小时候的课本上说新疆有比台湾大几十倍的土地,有能‘吞掉’落日的沙漠,今天终于摸到真的天山雪了!”站在新疆木垒马圈湾景区的高山草甸上,台青李淼星捧着一团白雪笑着说。
9月底,一场由福建援疆漳州分指挥部组织的“宝岛青年天山行”暨“跟着影视剧游新疆”的活动,在哈萨克族舞蹈《青春飞舞》的欢快旋律中启幕。这是一场“用脚步丈量山河”的旅程。在木垒叶勒森沙漠公园,台青们踩着细软的沙粒往沙丘顶爬,风把沙子吹打在裤腿上,发出“沙沙”的响声。台青赖政豪爬到高处时,忽然停下脚步——远处的夕阳正把沙漠染成金红色,沙丘的阴影像水波一样铺开,“课本里‘大漠孤烟直’的句子,今天才算真的看懂了”。
最让台青们震撼的,是那片有着6500万年历史的原始胡杨林。走进林中,粗壮的树干有的挺拔如剑,有的弯曲如虬龙,金黄的叶子在阳光下闪着光。赖政豪蹲下来,指尖轻轻抚过树干上的纹路,“听说胡杨‘生而千年不死,死而千年不倒’,难怪能在这么干的地方活下来”。他捡起三片不同形状的胡杨叶:柳叶状的幼叶、圆形的中叶、枫叶状的老叶,小心翼翼夹进笔记本,“要带回去给台湾的朋友看,告诉他们这是新疆的‘生命密码’,是和环境搏出来的坚韧”。
深触文脉:在历史与烟火里,生出眷恋长情
如果说自然景观让台青“一眼惊艳”,那么新疆的历史文脉与烟火气,则让这份惊艳慢慢沉淀成了眷恋。
走进丝绸之路北庭故城遗址时,台青们安静了下来——残存的城墙爬满荒草,护城河的轮廓依稀可见,阳光洒在断壁上,像给千年历史镀了一层金边。李淼星站在一块刻有“北庭都护府”字样的石碑前,眼眶忽然发热:“站在丝绸之路的古道上,我能想象到当年商旅往来、文化交融的盛景。这里见证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生动例证。”
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馆里,更满是“文化同源”的惊喜。“新疆不同民族的服饰、乐器、生活用品,每一种文化都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我。通过这些展品,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内涵。”台青蔡佩桦深有感触地说道。李淼星则直接掏出手机,拨通了与阿嬷(外婆)的视频电话:“阿嬷,这里是新疆,这是冬不拉、都塔尔,都是新疆的乐器。”屏幕里,远在台湾的外婆盯着手机里的展品,叮嘱道:“真好啊,记得多拍点,回来讲给我听。”挂了电话,李淼星把手机贴在胸口,“90岁的阿嬷已经走不动了,她交代我替她把新疆好好看一看、走一走,完成她回大陆的心愿”。
这份眷恋,在乡村篝火晚会上达到了顶点。当木垒青年丁小桀与台湾青年深情拥抱,围着篝火同唱《兄弟抱一下》,他的心中涌起同根同源的亲切感,感受到血浓于水的深情。“希望通过这样的往来互动,能够增进彼此的了解,让两岸同胞的心贴得更近。”
共绘蓝图:携初心再出发,期盼闽疆台同心同行
旅程接近尾声时,台青们的目光从“眼前的美景”转向了“未来的可能”。在准东经济技术开发区,当看到露天煤矿的智能化作业设备、听到“煤炭清洁利用带动六大产业”的介绍时,台青赖光宗的眼睛亮了:“通过参观,我发现新疆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煤化工方面发展很快,这里有丰富的煤制甲醇等原材料。”他说,回台后,他将加强与相关煤化工企业的对接,尝试共同研发高端化工产品,促进两岸融合发展。
在福建漳州援疆成果展示馆,看着一幅幅生动鲜活、承载着援疆记忆的照片,亚太青年创能经贸发展协会理事长卢亭伃忽然有了想法:“福建是很多台胞的祖籍地,新疆又有这么多机会,我们能不能为两岸青年共同发展搭建平台,积极推动台湾青年来新疆交流学习,顺便讲援疆的故事、新疆的故事。”而电商从业者赖家宏早就动了心思:“我感觉新疆的特色农产品和手工艺品很有市场潜力,我们可以借助电商平台,将这些优质产品卖到更广阔的市场。”
短短5天,旅程落幕。这场跨越山海的旅程,也让台湾青年重新定义了对新疆的想象。台青王晨懿说:“这趟行程,让我感受到新疆人民的热情好客与自信大方,感受到‘我们都是一家人’的温暖。我将把新疆的美好推介出去,让更多台湾朋友了解新疆、走进新疆,带动更多的台湾青年来新疆就业、创业。”离别的前一晚,李淼星在行李箱里小心收好三样东西:一瓶天山雪水、一小袋沙漠沙粒、三片胡杨叶。“我要把它们带给阿嬷看。”
天山脚下的相遇,是起点不是终点。当台青们带着新疆的香、新疆的暖、新疆的故事回到台湾,那份跨越海峡的眷恋,正悄悄长成连接闽疆台的纽带——未来,定会有更多青年循着这份牵挂而来,在丝路古道上,续写同源共生的新交响。(昌吉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陈小清 刘辉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