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语:有一个成语叫“鸿飞霜降”,鸿雁为候鸟,每年深秋归飞,其时开始霜降,因而用以指时序的变化和年岁的更换。清蒲松龄《与张历友书》中就有:“鸿飞霜降,不知几度,云树之思,无日忘之。”鸿雁南飞,一岁霜降,在时间的更迭之中,在这个深秋,你又将怀揣着怎样的心情走入下一个季节呢?
秋色悲疏木,鸿鸣忆故乡
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同时也是季秋的第二个节气。《吕氏春秋》在记录与节气划定相关的内容时提到了“霜始降”,说明节气在最初完成对春夏秋冬四季的划定之后,开始向气温、雨量、物候等方面发展。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
冬天要吃一些根茎类的蔬菜,萝卜就是一个好选择。民间素有“小人参”美称的萝卜,也在霜降时节进入收获的时间。萝卜,早在《诗经》中就有被食用的记载,大抵“葑”“菲”之类。从北魏的《齐民要术》到清代的《随园食单》,各种萝卜美食不胜枚举。古代农书中曾评价萝卜为:“可生可熟,可菹可酱,可豉可醋,可糖可腊,可饭,乃蔬中之最有利益者”,生吃也行,熟吃也好,可以腌成萝卜条,也可以晒成萝卜干,花样繁多,可以吃到“离了萝卜摆不了席”的地步。
苏轼《狄韶州煮蔓菁芦菔羹》中写道:我昔在田间,寒疱有珍烹。常支折脚鼎,自煮花蔓菁。中年失此味,想像如隔生。谁知南岳老,解作东坡羹。中有芦菔根,尚含晓露清。勿语贵公子,从渠醉膻腥。
东坡羹,大抵是将萝卜、白菜、大米等一锅乱炖。因其鲜美,也因食材几乎都出自自己的辛苦劳作,或者最重要的原因是羹中有着苏轼最爱的萝卜。据说,苏轼与其兄弟苏辙一样,深信长生之术,大抵是看了很多关于萝卜养生的介绍,就此相信萝卜能延年益寿,终陷于“萝卜”宴中。
蒸腾烟火气的日常虽然朴素,却也处处藏着美好的小灵感。也许,只要灵魂足够浪漫,再冰冷的日子也能过出诗意吧。
霜降鸿声切,秋深客思迷
太阳运行至黄经 210 度时,即为霜降,属于农历九月中气。从公历 10 月 23 日前后开始,每五日为一候,霜降共有三候:
一候豺乃祭兽。霜降前后,豺狼开始捕获猎物,多者便摆放起来, 用人类的视角来看就像是在祭祀, 如同人间收获新谷用以祭天,以示回报,并以此祈祷来年风调雨顺。
二候草木黄落。 《秋风辞》云:“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通典·礼》曰:“季秋而草木黄落也。”寒霜侵袭,大地上的草木的叶子都枯黄掉落。
三候蛰虫咸俯。 《齐民要术校释》 :“蛰虫咸俯在内,皆墐其户。墐,谓涂闭之,此避杀气也。”昆虫全部蛰伏在洞中,不动不食。
霜降水返壑,风落木归山
说起霜降,你是不是第一反应就是“秋风萧瑟露为霜”的凄凉?但霜降也是收获、蓄力的好时候。
霜降的 “冷” 确实刻在古人的诗词基因里,毕竟这是 “气肃而凝,露结为霜” 的时节,连《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都明说 “露结为霜矣”,寒凉是躲不开的底色。曹丕一句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十四个字就把秋末的清寒写透了。
这种寒凉最容易勾连起人生的失意。就像欧阳修所说的“其气栗冽,砭人肌骨”,此情此景,不免悲从中来。苏轼在霜降写下“佳节若为酬,但把清尊断送秋。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刘禹锡在《九日登李明府北楼》里写 “霜降鸿声切,秋深客思迷”,北雁的哀鸣混着霜降的寒气,把异乡人的乡愁揪得生疼。
在被贬为江州司马的第五年,白居易写下了《岁晚》这首诗:“霜降水返壑,风落木归山。冉冉岁将宴,物皆复本源。何此南迁客,五年独未还。命屯分已定,日久心弥安。亦尝心与口,静念私自言。去国固非乐,归乡未必欢。何须自生苦,舍易求其难。”正逢霜降,万物肃杀,而白乐天的心境也如这秋末时节,走到了暮年。水回深壑,秋风止息。既然命运已定,也就不再做徒劳之事,随遇而安。
霜降预示着秋的结束,但也是总结一年成就的时候。就像那句老话 “霜打的柿子甜上加甜”,经了霜的秋,才更有滋味;经了“人生霜降”的我们,才更懂从容。“霜叶红于二月花”,这大概就是霜降最动人的地方。(于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