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福建频道 > 社会 > 正文
深读|“梨园戏天下第一团”的坚守与焕新
www.fjsen.com 2025-10-24 09:20:40 记者 陈尹荔 来源:福建日报

2025年10月24日《福建日报》第08版

核心提示

家国同庆之时,赴一场戏曲盛宴——这不仅是挚友邀约下的双向奔赴,更是灵魂碰撞后的惺惺相惜。

2011年以来,福建省梨园戏传承中心已经连续15年举办国庆演出周。举全团之力献艺,是剧团之责,更是传承所需。在时代的快节奏和文旅发展的热潮中,如何守护剧种根脉、塑造IP影响力,是梨园戏这一有着800多年历史的古老剧种面临的考题。

顾盼之间,进退之间,取舍之间,作为“梨园戏天下第一团”的福建省梨园戏传承中心作何之思、行何所为?

动情演绎 直击心灵

10月2日晚,泉州梨园古典剧院的舞台上,“走马山河”的音韵铿锵,牵人心魄。台下观众无不全神贯注、屏气凝神。

梨园戏《冷山记》剧照 图片均由福建省梨园戏传承中心提供

历史戏《冷山记》正在上演:南宋初年,朱弁出使金国,被金国兀术大王强招为驸马。洞房之夜,朱弁痛诉国恨家仇,与雪花公主约定“外做夫妻,内做兄妹”。十六年后,朱弁登上冷山,遥望故国。雪花公主见景伤情,恳求兀术大王释放朱弁归国。

在最后一幕《公主别》中,雪花公主含泪送别心上人,一声“嗳咦”的嗟叹,引来观众席一片唏嘘。

来自上海的资深戏迷元未(化名)仿佛电击般心绞痛。

8年前,元未初看此剧,写下观后感:“雪花公主的这一声长叹,直叫人撕心裂肺,泪水淋漓。这样的戏,一辈子看一次就够了。”

8年后,他再看此剧,仍百感交集,挥笔抒怀——唯有雪花公主的爱可以让所有人为之共情,唯有雪花公主的爱才能将无情冷山化为有人牵念的故家。

戏毕,元未专程找到雪花公主的饰演者曾静萍,千叮咛万嘱咐:“你不要再演这个戏了,伤人!”

曾静萍承认这是“以折寿为代价”出演,感慨道:“不翻五脏,哪来角色的人生?”

梨园戏《冷山记》剧照

《冷山记》是福建省梨园戏传承中心已故编剧王仁杰依古本改编。元未认为,王仁杰改编的巧妙之处在于把雪花公主当成中心人物来写,把人真正地当成了人,从儿女之情透视家国大义,“这是我们最被打动的地方”。

梨园戏人的动人和讲究远不止于此。

5日晚,侧光一起,黢黑的舞台顿时肃静。4位梨园戏元老曾静萍、林苍晓、张纯吉、李辉逸落座于一排藤椅,每人面前一谱架、一剧本,声情并茂地通过唱、念演绎着抢救恢复的古本《陈三五娘》。

在《绣鸾》一折,后台琵琶手在唱《北青阳》曲牌时,曾静萍出人意料地把曲牌开唱前念过的台词融入曲牌运腔里,重新吟咏一遍:“一日相思一日深,几番惆怅几沉吟。荔枝若有坠楼恨,拼向瑶阶碎玉琴。”

“那种感觉我是突然间掉进去的,就又念了一遍那首诗。”戏毕,曾静萍如痴似幻地说,那抒发的是她多年演五娘累积的深情,有2日晚《冷山记》里她演雪花公主扇朱弁那一巴掌的恨,也有心底住着的那个年轻的自己。

“每次我在念的时候,是把自己当成第三个人看着剧中的那个人在念的,她的悲,她的怒,她的遗憾,我们好像在以一个更高的维度去怜惜她,甚至有时还带着一种悲悯。”曾静萍说。

福建省梨园戏传承中心主任林小伟说:“这样的演出,是对全团水平的检验,是回馈给梨园戏爱好者的一份盛宴,也是交给关心爱护梨园戏的人的一份答卷。”

信息时代 精彩出圈

《陈三五娘》讲述南宋时期泉州才子陈三与大家闺秀黄五娘的爱情故事。当时,陈三途经潮州,邂逅黄五娘,两人一见倾心。陈三乔装磨镜师傅,故意打破宝镜,以赔镜为由混入黄家。历经“梳妆”“留伞”“绣孤鸾”等曲折,两人订下姻盟,逃避劣绅林大催亲,终成眷属。

从深圳远道而来的戏迷李涵认为,陈三和黄五娘为了追求美好的爱情,能够勇敢付出、执着守护,这对现代人会起到启迪作用。“一些不了了之的感情大都是因为双方的误会,没有把困难和问题说明白、解决清楚,最终一拍两散。”

梨园戏上路流派传统剧目《王魁》剧照

在李涵的眼中,梨园戏的珍贵之处,就在于对众生百态的洞察入微和细致刻画。“那些都是生活中的至憾,是爱而不得,是求而不得,是盼而不得,也是生活中的至愿,是等待,是成全,是希望。”李涵说。

这正是曾静萍反复强调的:“要沉下来、静下来,好好地去理解,不仅是理解这个戏,更要理解当下,理解我们的人生,理解现在大家为什么会这么着急。这样,才能诠释和演绎好梨园戏慢的精妙。”

“人世冷暖、家长里短、儿女情长皆入我眼,含吐不露,却尽中要害。”林小伟告诉记者,梨园戏不需讨好,也无须媚俗,只要做好自己,不疾不徐地等懂它的人就可以了——这正是千帆过尽后的价值回归和认同。

“当然作为古老剧种,梨园戏也在思考怎么样跟时代对话,跟这个时代的观众对话,这是我们一直在做的事情。”林小伟认为,把戏演好传承好,往后会有越来越多的观众了解梨园戏,剧种本身的水平跟魅力才是最好的传播。

梨园戏小梨园流派传统剧目《刘智远》剧照

拥有众多学术戏迷是梨园戏的独特现象。武汉大学哲学学院美学专业博士王艺珍就是其中之一。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她曾专门到福建省梨园戏传承中心进行为期两年的田野调查。她每天都到练功房和剧院观看演员们练功排戏,了解演员们精进业务的过程,还花费大量时间细细阅读了传承中心资料室的典藏剧本和文献资料。2022年4月,她关于梨园戏的研究成果获得第二届国际戏剧“学院奖”(理论奖)一等奖。

“他们是有团魂的,对梨园戏的热爱是刻在骨子里的。所以才能在这样喧嚣的时代,这么安静地沉浸在戏里面。恰恰是这种极致的热爱和敬畏,才能使梨园戏在现代社会中,反而越来越具有古朴的魅力。”王艺珍说。

她回忆,田野调查期间,她还遇到过台湾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华侨大学、南京艺术学院、浙江大学的学术戏迷。大家起码都花半年以上时间做调查。

梨园一脉传古今——2025年梨园戏国庆演出周现场

吐故纳新 生生不息

资深戏迷海青歌(化名)一家三口专程从上海赶来参加梨园戏国庆演出周活动。海青歌说,他2005年开始追梨园戏时,老一辈和中生代演员比较多。这几年,青年演员已经挑大梁了。

据福建省梨园戏传承中心统计,这个国庆演出周,上台的演员中有九成都是45岁以下的青年。1日晚参演《陈三五娘》的演员,更是囊括了梨园戏老中青三代传承人。

作为福建省戏曲界第一个“梅花奖”获得者和唯一的“二度梅”获得者,曾静萍已于2023年退休,现正以自己的毕生心得倾力于剧种传承:“梨园戏没有精神领袖,那些程式、那些音乐、那些曲牌,最懂它的人就站在这个剧种的精神高地上。”“一个人艺术追求到苛责自己的程度,才可能迈向艺术的彼岸。”“只要爱在,艺术生命就都在,不要为了什么目的,否则你的彼岸会戛然而止。”“我们传承了先人的脚本,也要为后世注解新的意义,这才能延续梨园戏的生命。”

《陈三五娘》五届传承人教学排练现场

在1日晚的《陈三五娘》中,演员林秋韩饰演五娘,担纲了9折大戏中的4折。除了恩师李红的教诲,她还牢牢记住曾静萍的点拨:“你心里面好像住着一个五娘,无数的日常琐碎、点滴情思都在滋养着她,舞台灯一亮,这五娘就活了。”

于是,林秋韩在日常生活和舞台演出中,细细琢磨,反复体会,渐渐读懂了五娘在矜持与深情之间的焦灼,触摸到了角色追求纯洁爱情与独立人格的勇敢与挚诚,悟出了一代又一代梨园戏人的追求与希望。

传承梯队的培养,远非一日之功。从反思西方戏剧体验派表演理论与中国传统戏曲表演控制论的关系,到举荐学生参加日本最具国际影响力的戏剧家铃木忠志的工作坊,到与法国MC93国家剧院的艺术总监索梅尔订下五年之约……代际传承既遵循梨园戏传统的承袭路径,又充满着开放蓬勃的时代气息。

201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一群年轻人以梨园戏优秀唱段为主题进行创新演绎,成为网络爆款。许多邀请梨园戏下乡演出的老人会负责人急切地想要乐谱,说是村里人抢着要学。

乐队排练现场

《荔镜笙箫越千年——梨园戏〈陈三五娘〉专场音乐会》、“非遗快乐一下午”专场演出、“戏台边”后备箱集市、融合快闪的“泉州有戏·南戏十二时辰”系列演出、“名家名戏唱上元”演出、“三楼有剧”梨园戏小剧场演出、沉浸式互动演绎……近年来,福建省梨园戏传承中心的创新演绎精彩纷呈,为这一古老剧种吸引来一批又一批新观众。

2008年底,泉州梨园古典剧院投用。2009年第一场演出,全场只有19位观众。“以前送票给人家,都不一定愿意来看,但这几年很受欢迎,光是微信后台统计的网络购票戏迷就已有5万多人。”林小伟高兴地说,“这说明我们的内容形式和传播策略都是很受欢迎的。”

责任编辑:周冬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