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同样的乡音,跨越海峡彼此交融;看,熟悉的面庞,飞跃山海畅叙情谊……
10月24日晚,第二届“我把家乡唱给你听·海峡情”两岸原创音乐网络征集评选暨“我把家乡唱给你听·海丝情”优秀华文歌曲网络征集活动颁奖典礼在福州大学城文化艺术中心举行。两岸音乐人、海内外嘉宾齐聚一堂,以音乐为纽带、以文化为桥梁,搭建起一座沟通两岸、联结世界的广阔舞台。

颁奖典礼现场,台湾知名音乐人、《把根留住》词作者黄庆元分享了自己在闽侯的“寻根”故事。
两岸一家亲,闽台亲上亲。80%的台湾同胞祖籍地在福建,闽台祖同宗、文同源、语同音、曲同调。在推进两岸融合发展的进程中,福建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三次考察福建,多次提到“两岸融合发展”。
2014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谆谆嘱托:“两岸同胞同祖同根,血脉相连,文化相通,没有任何理由不携手发展、融合发展。”
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再度来闽考察,勉励八闽儿女:“在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上迈出更大步伐”“要突出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勇于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
202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又一次来闽考察,提出殷切希望:“建设好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促进两岸文化交流,共同弘扬中华文化,增进台湾同胞的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国家认同”。
殷殷期盼,在闽山闽水之间回响,闽台相向而行、携手并进,激荡出澎湃的融合活力。
融合发展,亲缘是“根”。自明清以来,大量福建人迁往台湾,闽台之间有着深厚的渊源。一湾浅浅的海峡,隔不断血脉情深。
族谱对接、寻根谒祖、宗亲联谊……自2023年9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出台以来,闽台历史展示溯源工程持续推进,福建制定实施了大陆首部文化领域涉台专项地方性法规《福建省闽台关系档案保护条例》,并征集到“迁台记忆”等档案文献5.49万件。在追溯共同祖先的过程中,闽台同胞加深了文化认同,激荡起血脉共鸣,深刻体会到“两岸一家亲”的真实含义。
融合发展,文缘是“魂”。闽台一水相连,台湾的民间艺术、信仰、戏曲、习俗等文化形式多源自福建。无论是古朴的红砖古厝,还是美妙的南音、歌仔戏,抑或是神圣的妈祖、保生大帝信俗,一座座建筑、一出出曲艺、一个个信仰背后是两岸文同源、脉相承的同频共振,也是两岸文化融合发展的动力源泉。

第二届“我把家乡唱给你听·海峡情”颁奖典礼现场。
以“我把家乡唱给你听·海峡情”为例,自2023年,福建省网信、文旅等部门,联动音乐界、媒体界和两岸音乐人启动面向海内外的网络征歌评选活动以来,连续两届均得到了海峡两岸及海外网友的热烈响应,报名参加比赛的原创音乐作品共达6600多首,其中来自台湾地区的作品近300首,向广大网友展示了一个充满温情的视听盛宴。主办方表示,音乐是跨越山海的语言,也是乡愁最柔软的载体,将努力将“我把家乡唱给你听·海峡情”持续打造成为两岸网上文化交流的品牌活动。

第二届“我把家乡唱给你听·海峡情”颁奖典礼现场。
文化为“舟”、乡愁为“桨”,闽台文化融合发展之路正越走越宽。
近年来,围绕《意见》提出的“促进文化领域融合发展”,福建既坚持突出重点、以点带面,也注重结合实际、因地制宜。以共同文化为底色,厦门、福州聚集着闽台影视文化、动漫游戏、文化创意产业;泉州、漳州加快建设世界闽南文化交流中心;三明、龙岩开展闽台客家文化交流;莆田以妈祖文化为载体,促进两岸民心相通……八闽大地呈现出“各有特色、百花齐放”的良好局面。

第二届“我把家乡唱给你听·海峡情”颁奖典礼现场。
两岸融合,“情”是纽带。近年来,依托宗亲、乡亲、姻亲、民间信仰等优势,闽台人文社会交流不断深化,同胞在同心同行中实现心灵契合——
文化为媒,闽台之间人来人往。以海峡论坛、海峡青年荟等品牌活动为龙头,福建每年常态化举办妈祖文化、关帝文化、朱子文化等两岸文化交流活动。据统计,今年1-8月,来闽参加活动的台胞累计约2.8万人次,同比增长40%。

元宵节当日,晋江东石镇嘉应庙内,来自台湾的一百多位嘉宾与晋江东石乡亲一起齐闹元宵,共数宫灯。福建日报记者 王毅 摄
文化为媒,青年之间越走越亲。两岸关系的希望在青年,为促进情感融合,我省常年举办各种两岸青年交流活动。截至目前,已设立首批20个两岸青少年研学基地,开展闽台棒垒球项目交流学校增至200所,闽台青年首次联合组建“福建海鲨棒球队”参与大陆棒球联赛,并取得天津站冠军。

闽台青年羽毛球友谊赛举行,来自台湾的青年运动员在赛场上激情挥拍。 福建日报记者 施辰静 摄
民心向融,民心盼融。文化,正以其独特的亲和力,为两岸民间交流搭建起一座情感共鸣的桥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