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原创新闻 > 正文
共话科学教育新图景 闽浙苏三地教师榕城“论剑”
www.fjsen.com 2025-10-26 20:18:03 林先昌 来源:东南网

东南网10月26日讯(本网记者 林先昌)近日,2025年“馆校合作中小学教师科学教育实践能力提升”项目在福建省科技馆成功举办,来自福建、浙江、江苏三地62所中小学及福建省科技馆体系单位的70余名科学骨干教师及科技馆辅导员齐聚福州,通过“专家授课+实操工坊+实地研学”的模式“抱团成长”,只为把更鲜活、更接地气的科学实践课带回课堂,让孩子“触摸”科学。

活动现场。省科技馆供图

学习玩出“新套路”

“以前参加培训多是坐着记笔记,这次刚报到就‘抽拼图’组队,还得现场设计课程,劲头一下子提起来了!”10月20日上午,浙江省景宁县鹤溪小学叶信承老师拿着分组拼图笑称。在班主任福建师范大学附中物理教师谢聆的带领下,参训学员通过破冰活动快速熟络,随后以“闽浙苏混编小组”形式接收学习任务——一周内完成两套基于科技馆资源的科学实践活动方案,这也成为贯穿项目的“核心课题”。

作为聚焦“馆校合作”的专项提升项目,本次项目师资团队堪称“豪华”:既有“国培专家”福建教育学院易骏教授解读“科技馆资源与科研项目融合”,也有福建师范大学杨宁教授分享“新时代科学教育政策”,还有中国科技馆金牌辅导员黄践和厦门科技馆主任杨莹拆解“馆校合作解决方案”。“单纯讲‘怎么设计’不够,得让老师们‘动手做’。”班主任谢聆老师介绍,项目专门设置实操工作坊,教师们根据主题任务,以情景式代入学生完成“大跨屋盖设计与模型加载”实践和“非遗竹蜻蜓”手工制作,在亲身体验中反思优化科学教育课程。

“杨宁教授讲的‘科学实践活动设计理论与方法’,刚好能解决我之前的困惑——怎么把AI技术融入科学课程设计。”课程结束后,三省教师纷纷上前同杨宁教授交流讨论,围绕课程落地的具体流程、评价标准等问题展开细致请教,不少教师还现场分享了本校的教学尝试与瓶颈。“本次项目学习很好弥补了我们在跨学科课程整合中的理论空白和实践短板。”福建省科技馆科技辅导员表示,这次课程内容不仅帮助他们厘清了科学实践活动的设计思路,也为后续开展高质量科普工作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法借鉴。

让科技馆资源“走进”课堂:破解实践教学“痛点”

“科学教育不能只停留在课堂里,要让科技馆的‘大资源’变成教学的‘活素材’。”10月20日及22日,参训学员实地调研福建省科技馆和福州科技馆,老师们在光学展品梦幻箱前驻足,福建省龙岩市实验学校曾招连老师突然有了灵感:“我们学校没有类似设备,以前讲‘光的折射’只能靠动画,现在可以把科技馆的体验流程‘搬’回课堂,用简易材料做光学实验模型,再带学生来科技馆验证,这样学起来更透彻。”

这种“馆校资源互补”的思路,正是本次学习的核心目标。在10月21日的案例分享中,莆田第一中学正高级教师陈金海以莆田科技馆“宁海桥”展品为例,给出了馆校合作的“落地指南”:“很多学校想合作却找不到切入点,其实可以从本地特色资源入手,科技馆提供展品支持和辅导员指导,学校负责课程设计,比如莆田一中将科技馆资源与校本课程融合,设计桥梁模型制作及承重比赛,既有互动性又有教育意义。”

为延伸教学视野,增强前沿视角,10月23日下午,参训学员走进福州大学食品安全与生物分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看着科研人员介绍并演示健康智能诊断仪器的操作,除了参观,福州大学王建副教授还基于课题组研究方向,介绍了如何以生活化科学实验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并带来“氟光掠影”和“含糖量测试”两个小实验,参训学员按照流程依次操作后纷纷表示“这些贴近生活的检测实验,不仅让学生掌握科学实验方法,还能学到健康知识,这正是最好的实践课。”

跨区域“牵手”:三地资源串珠成链,构建科普协同新生态

“这次项目最意外的收获,是认识了江苏、浙江的同行,我们已经约好以后定期交流学习。”10月24日的优秀课程案例评选现场,福建省宁德市教师进修学院陈华强老师所在的小组,凭借“静电球里的‘魔法’”获评优秀案例,“不同省份的教学理念碰撞出很多火花,这对我们优化本地科学教育太有帮助了。”

福建省科技馆相关负责人介绍,本次项目重点就是要打破地域和专业领域壁垒,让三省科普场馆资源、课程开发理念、实践教学经验等优势资源流动起来,“将‘长板’拼在一起,就能形成‘资源互补、经验互鉴、成果共享’的协同效应。”

10月24日下午,结业仪式上,手持证书的教师们仍在热烈讨论。“回去后先把这次设计的‘穿越光迷宫’课程落地,再和本地科技馆对接合作,还会把福建的馆校合作模式分享给同事。”江苏省无锡师范附属太湖新城小学边文斌老师说。

责任编辑:孙劲贞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