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涵江区:一脉水韵涵养一城文旅
| 2025-10-27 09:33:48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周冬 我来说两句 |
东南网10月27日报道(福建日报报业集团记者 林爱玲 通讯员 林亦霞) 秋日傍晚,莆田市涵江区白塘湖上,水木乡野皮划艇俱乐部的教练小林正指导游客调整划桨姿势。桨叶轻摇,漾开圈圈涟漪,远处荔林如黛、古厝静立,一幅“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水乡图景徐徐铺展。 涵江,这座“千年水乡”不只有这份静谧与诗意。今年国庆中秋假期,这里上演了一场161艘龙舟劈波巡游的盛况,8天吸引游客超30万人次。从盛况空前的龙舟赛到持续走热的皮划艇,从湖畔的非遗展演到深植于民的孝道民俗,涵江正以水为笔,绘就一幅生态、业态、文态“三态融合”的新画卷。 生态蝶变 白塘湖的“出圈”并非偶然。其根基,深植于木兰溪流域系统治理带来的生态之变。 “考察时,这里水系纵横、古桥卧波的景象一下子就打动了我们。”水木乡野皮划艇俱乐部负责人林晨回忆选址时的情景,语气中仍带着欣喜。这汪澄澈的湖水,是涵江区久久为功治水护水的缩影。 涵江,自古因水而生、依水而兴。木兰溪、延寿溪、萩芦溪三条河流穿境而过,滋养着这片土地。为了让母亲河永葆生机,涵江区以全面推行河湖长制为抓手,构建起区、镇、村三级河长体系,并创新配备“河道警长”“民间河长”等多元共治力量。通过清淤疏浚、截污纳管、生态护岸建设等“组合拳”,交出全区主要流域水质优良率稳定保持100%的亮眼成绩。 水脉清,则业态兴。优良的水质,成了文旅发展的“金名片”和硬实力。 在白塘镇,“水上巴士”载着游客穿湖而过,直达明清古厝林立的洋尾村;在萩芦镇,萩芦溪生态漂流升级为“漂流+露营+研学”综合景区,旺季日均接待游客超千人次…… 再看木兰溪入海口,一场“蓝色海湾”的生态蝶变正在上演。经过综合整治,江口镇的红树林湿地面积增至31.57公顷,吸引黑脸琵鹭、白鹭等大批珍稀鸟类前来栖息。当地顺势而为,将这里打造成以观鸟科普为核心的生态教育基地。 这让当地渔民林金星有了一个新身份——护林员兼生态向导。“以前是向海索取,现在是守护这片‘海上森林’。虽然不再捕鱼,但是游客多了,收入不减反增,心里更踏实了。”林金星的话语,道出了从“靠海捕鱼”到“护海增收”的转变,也见证了“人人参与、人人受益”的良性循环。 从山区到平原,从内河到海湾,涵江区守住了生态底色,也为“水经济”的蓬勃发展筑牢了坚实的根基。 业态创新 生态优势如何转化为发展红利?推动业态创新融合,让游客从“旁观者”变为“深度体验者”,成为当地的回答。 今年国庆中秋假期,白塘湖的“速度与激情”轮番上演——龙舟竞渡的鼓声与呐喊声尚未远去,皮划艇表演赛又接力“点燃”了水面。单人艇竞速、双人艇协作,水上“速度与激情”让岸上观众直呼过瘾。 “今年国庆中秋假期每天接待游客上百人次,假期后还持续不断接到预约订单。”林晨告诉记者,俱乐部规划的水上线路,可让游客一路划过白塘镇陈桥村、洋尾村等多个古村落,尽览古厝风韵。 皮划艇运动的火爆,正是涵江“体育+文旅”融合的缩影。这股“运动热”,也成了激活乡村文旅的“金钥匙”——陈桥村巧妙地将亲水体验与本地特色结合,推出“皮划艇+红团制作”“皮划艇+传统家具制作研学”等产品。 “让游客在感受竞技乐趣之余,还能沉浸式体验我们的民俗风情。”陈桥村村干部张宏介绍,随着游客增多,农家乐、小吃摊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在江口镇的蒜溪片区,一场以水为纽带的农文旅融合大戏正在上演。沿溪漫步,宋代鼓峰涌源寺的钟声、福莆古驿道的青石板、朱熹草堂的文化印记与南洋风格的古厝群相映成趣。当地盘活闲置侨房,将其改造为华侨纪念馆、特色民宿和风味餐厅,让游客在一次旅程中,既能赏“十里蒜溪景”,也能品“百年南洋风”,更能忆“千载驿道情”,山水资源变成了村民家门口的“旅游饭”。 不断延展“亲水文旅”的产业链条,涵江让一泓碧水迸发出源源不断的经济活力。 文态赋能 在“亲水文旅”的打造中,涵江还深挖历史文脉与民俗底蕴,让体验超越“吃喝玩乐”,抵达心灵的浸润。 鼓吹乐高低音和鸣、莆仙戏的悠扬唱腔、梆鼓咚的独特韵律、木偶戏的栩栩如生……国庆中秋假期,白塘湖畔好戏连台,10余项非遗展演轮番登场,让游客大饱眼福。 来自福州的游客黄亦书感叹:“在湖光山色中看非遗,有别样味道。” 更让涵江温情“出圈”的,是那份深植于水的孝道文化。10月3日,百名莆田女儿肩挑孝心回娘家“送秋”的民俗活动在白塘湖畔温情上演。次日,央视镜头将这一独特民俗推向全国,让亿万观众见证了涵江的人文之美。 “当千年民俗邂逅孝亲美德,与湖光山色、非遗技艺交相辉映,游客感受到的是亲情的暖意和道德的力量。”涵江区文旅局局长陈美娟表示,这种精神滋养,让“亲水文旅”体验有了更深的层次。 从治水护绿守住生态底色,到产业融合释放生态红利,再到文化赋能提升文旅内涵,涵江区以水为脉,激荡起绿色高质量发展的“经济活水”。 |
相关阅读: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